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計畫緣起與願景

解決老問題,要用新方法!

在全球化競爭下,社會追求經濟發展,但貧富差距加遽、生態環境破壞、民主發展停滯等現象,卻也接踵而至。較之理工、生醫領域藉著技術研發、產學合作參與經濟生產的學術實踐模式,人文社會科學則可透過概念創新與社會實踐,提出回應全球社經發展負面效應的有效解決方案,甚至從積極面走向更具行動力、更富含社會公益價值的創新模式。

2012年,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首度公開徵求「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待以人文關懷及學術研究創新的角度,探討當前臺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透過議題研究與社會行動方案設計,彰顯人文與社會科學對於社會改革的貢獻,以在地實踐、突顯區域特色的方式,營造更有品質的生活環境。於此同時,也希冀鼓勵大學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多元學術典範,創造大學制度變革的可能性。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推動,也是在實踐中尋求突破的創新嘗試。計畫官網以「新作坊」為名,是把「社會創新」想像成需要挽起袖子努力的創作工藝。在這個作坊中,我們為社會創新關注者準備了充足的工具:

  1. 研究資源:提供社會創新相關文獻、案例資料庫。
  2. 發表平台:邀請社會創新研究者或行動者,發表成果。
  3. 實踐研究團隊:分享國內正在推動社會創新行動的各團隊最新情況。
  4. 電子報:每月發刊,引介社會創新全球案例、文獻,介紹國內外大學社會創新中心,並即時報導總計畫或各校團隊推動近況等。

現階段除計畫辦公室二團隊外,共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屏東大學五校,分別於臺灣各地開展實踐研究工作。希望在學術與實作的往復對話中,豐富我們對社會理解。期待能從我們所在的歷史與社會脈絡出發,組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工作團隊,走進社區、走進部落,和在地居民一起發現問題,共同尋求解決的方案。

計畫願景

  • 大學社會責任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以經費支持參與大學或研究機構,針對臺灣當前及所在區域的重要社會議題與困境,透過哲學基本原則反思、有系統的歷史考察與結構性的議題研究,提出具創新意義的行動設計方案,從而提升在地人民的生活福祉,履行學術研究機構及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也彰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社會改革的可能貢獻。

  • 多元學術典範

    這項計畫不僅重視在地實踐,也著重學術研究與理論發展。計畫鼓勵參與大學或研究機構,以問題為導向,組成全校性的跨學科團隊,結合在地公民團體進行實際操作,開創兼具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多元新學術典範。 透過紮實的理論研究,瞭解受政策影響者的思考邏輯和行為模式,在傳統問題解決模式外發掘創新改革方案。在落實行動方案的同時,建立理論建構和社會實踐正向反饋機制,設定理論建構的目標,發展具有臺灣在地獨特性的理論觀點,並與跨國經驗對話,體現地方議題對人類社會變遷的價值。

  • 大學制度變革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待開創的多元學術典範,將有助平衡現今學科的劃分藩籬與單一教學、研究方式。這項計畫希望以學校為單位促成大學組織制度革新,整合校內研究團隊,帶領學生在實作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跨科際思維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