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前線紀實

用對話想像可能,以體驗交流實踐:人社實踐計畫季會與工作交流紀實

Vol.27 作者 / 郭怡棻

人社實踐計畫每三個月一次召開季會,參與計畫的伙伴從臺灣北中南東出發,輪流到四所大學團隊的實踐場域開會參訪,分享各自實作的挑戰,反思自身的行動和定位。本次季會在臺南的銀同社區和公舘社區舉行,透過討論對話和實際走訪成大的實踐場域,開始想像打造理想團隊的運作模式,攜回彼此寶貴的實踐經驗。

小米串起的智慧:中平部落工作紀要

Vol.26 作者 / 新作坊

小米是布農文化中的重要作物,一年當中依著小米的生長過程,有各種相應的祭儀。在花蓮中平部落,東華團隊與在地的族人合作,透過參與小米復耕的勞動和祭儀,體會布農文化的智慧,並與青年詩人沙力浪合作,打造出族語教育的環境,一同擔負起傳承布農文化的使命。

合作經濟的可能:加拿大合作組織(co-op)的介紹

Vol.25 作者 / 新作坊

合作組織(co-op)是加拿大常見的產業組織,試圖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之中,維護社群之間的連結與共享概念,也更重視分配正義、永續經營和民主參與的內涵。這種合作發展的社會經濟概念在1996年後,越來越受到加國社會和國家的重視,也因為協助因應在經濟危機期間的困境,受到更多民眾的重視和響應。

「大學與社區:伙伴關係的新典範」研討會報導

Vol.24 作者 / 郭怡棻

大學是獨立追求真理與探究學術的中心,也是智慧匯聚、知識積累的處所,同時承擔著社會服務的重任。當大學走進社區、走入部落,以平等互惠方式與當地居民形成伙伴關係,共同面對城鄉殊異的在地議題,大學能用什麼樣的新思維和新作法去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呢?

社區與學校的防災合作:桃源國小防災演練

Vol.24 作者 / 黃靖玫

防災教育是相當重要而受到關注的主題。在防災的籌備與推廣中,要如何讓學校、社區成為一個可以合作的整體,並且發展出「自主防災」的能力?暨大團隊在參與複合型災害的防災示範演練過程中,試著和學校、社區一起思考與嘗試這些議題。

巷弄中的銀同小教室:發想篇

Vol.23 作者 / 成大團隊

「銀同小教室」的發想,是希望能牽引學校師生、社區居民能直接面對面交流,讓社區裡的阿公阿嬤們學習跟學生互動。社區現場與課堂之間的來回,豐富專業與實務之間的連結,讓大同學們有新的社交生活與學習體驗;小同學們則在參與及觀察的過程中,清楚準確的了解在地相關需求。從在地長者友善空間和公共生活照顧,共思落實的可能。

打開祖先的知識:港口部落簽署合作備忘錄

Vol.21 作者 / 黃靖玫

原民部落在和外界合作時,要如何保有自己的主體性?更進一步而言,要如何開啟部落「賦予權」的進程?港口部落的對外合作模式或可做為參考。而東華團隊在港口的沉浸式文化營隊,也循此精神操作,透過部落知識的系統化,試著讓部落在民族教育的環節中取得主導權,不僅是尊重場域中的傳統倫理,也將成果回返給部落運用。

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合作:埔里期中會議報導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黃靖玫

知識要轉化為具問題解決能力的實作,離不開具體的空間場域、合作的夥伴,以及需要一起面對的問題。人社實踐計畫開展至今,各校選訂的實踐場域屬性、空間尺度各有不同,與在地合作的關注焦點也互有差異。我們帶著初步的想像與假設的議題進入社區與部落,當計畫逐步開展,必然在實際面對在地需求、時事發展、居民反饋,乃至團隊內部變化後,必須逐步調整實踐的方向。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社區經濟的想像與實踐*

Vol.14 作者 / 蔡侑霖

泰雅的傳統編織文化和商品化的拉扯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政大烏來樂酷團隊嘗試以互惠(reciprocal)經濟模式,建立編織技藝網絡,使技術傳承不只是和營利綁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藉著技藝的展演,帶動社區成員的參與,進一步推展出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

眉溪田野紀要—尋找據點

Vol.13 作者 / 陳文學

設立一個全新的田野工作站,應當考慮哪些因素?除了空間本身的適用性,其所代表的意義與牽連出的人際網絡,這些交錯縱橫的各種關連,描繪出了地方關係的圖像。因而工作站的設置,不僅是田野工作的據點據點,也是開展與當地民眾連結網絡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