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案例放送局

從小鎮的生活關注裡,看見地方的整體性:「田野勤學」的小鎮行動

Vol.96 作者 / 杜望春

「田野勤學」與光鏡的行動,也是自北斗小鎮這塊土地上「長」出來的。從最早光鏡對農業一無所知,到踩入田壤、落地返鄉,再到「田野勤學」、「寶斗青村未來式」,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需求催生了實踐行動,而在行動中,無論自身、團隊、返/入鄉青年伙伴、甚或是在地居民的需求又會再度湧現,呼喚新的行動投入。一層一層的需求與實踐行動疊加,讓「田野勤學」既慢慢與地方強化聯繫,又穩健的向外拓展,宛若黃豆的根鬚般深入大地並延伸出許多支系。

從掀海風到掀冊店——一個返鄉青年團隊的進化旅程

Vol.71 作者 / 黃靖玫

要如何讓地方打造成為經典小鎮,與民眾共同描繪出美好生活的願景?「苑裡掀海風」團隊因公共議題而成立,關注傳統產業與地方文史,也透過成立新的空間據點,讓理念相近的人們有聚集的機會,提供社群連結的功能。藉由形塑文化認同、持續培力青年,將對於在地美好生活的堅持不斷傳遞下去。

從自家巷子開始——青年里長的社造之路

Vol.66 作者 / 阿桂

擁有豐富的文史故事、埤塘地景的平鎮區鎮興里,在青年里長黃志杰的領導下,藉由大地學堂、社區活動等運作方式,逐步加深里民間的凝聚力與行動力,也持續經營文史調查、環境工程、社區關懷等工作,未來將更進一步以社區企業的形式,將商業所得獲利回饋給社區,希望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作為學校的後盾——訪陶璽工作室曲智鑛

Vol.63 作者 / 阿桂

「社會是融合的,是人去把人們區隔的。」曲智鑛認為,自然的社會環境,而不是「刻意融合」的結果,而「障礙」與否,也不該成為能力的標籤,需要建立正向的態度,才能找到好的詮釋與運用方法。鼓勵大家用愛心說誠實話,建立多元開放的價值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良善關係。

你是天使,我願為羽翼:庇護工場的品牌與專業增能

Vol.61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有一份職業,意味著擁有一個被社會承認的位置,等於宣示個體已經被社會接納,同時也讓平常與障礙者分隔、沒有互動經驗的人們,能夠依循其職業的慣常行為,和障礙者交流往來。於是,許多先驅性庇護工場努力經營障礙者溫和、認真的形象,讓障礙者逐漸從隱形(invisible)的狀態中脫離,以正面的形象進入就業市場、進入社會 。

快閃、包容與空間想像的重構(下)

Vol.60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公共空間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嗎?為什麼在其間遊民會被驅趕、兒童會被責罵呢?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讓日日生活的城市變得更友善、更包容呢?

放下專業的高度——與義築協會簡志明談傳統自然建築

Vol.60 作者 / 阿桂

建築是創造出空間與場所的歷程,人與空間共築故事,才能賦予建築意義。強調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建造過程,義築協會的自然建築,不僅只是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也在現代建築專業之上,更要求與在地居民的連結。藉由合作共創,不僅聯繫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和過去的意義產生連結:透過傳統建築知識,喚醒人、在地、歷史的情感。

快閃、包容與空間想像的重構(上)

Vol.59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公共空間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嗎?為什麼無家可歸的遊民會被驅趕、在街道上玩耍的兒童會被責罵呢?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讓日日生活的城市變得更友善、更包容呢?

相約快閃!孵化都市空間新想像

Vol.58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都市空間究竟是為何而存在?這個充滿理論性的提問如何對社會發出聲音?又要如何透過實際的活動、制度設計或者住屋規劃,展現都市生活的另類可能?

和地方一起用生活說故事、傳記憶:瑞士巴倫伯格民俗村

Vol.58 作者 / 方常均

20世紀上半葉,歐洲吹起一陣露天博物館風潮,也催生了保存瑞士傳統農牧文化的巴倫伯格民俗村。走過四十個年頭,巴倫伯格民俗村和鄰近的居民一起用實際的生活經驗訴說傳統農家日常作息、傳承鄉土技藝,同時結合天然美景與老屋建物,齊力開創觀光資源,共同活化在地經濟,打造出瑞士旅遊的文化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