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他山之石

疫情中逆勢崛起的明星——瑞士的有機農業

Vol.79 防疫專號 作者 / 方常均

「如同其他抗疫英雄一般,瑞士農民在這場疫情中一同肩負起國人基本需求的責任。」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了各行各業,卻意外將農民的能見度大大提升;有機農民在土地上辛勤耕種與勞動,生產友善環境的作物,在健康取向的防疫風潮中,一躍成為瑞士人眼中的一顆明星。

龍谷大學見學記Ⅲ:搭建「夢想城鎮創造大學」的京丹後市

Vol.74 作者 / 郭怡棻

這是一所虛擬的大學,每年卻有千餘名的大學生因此獲取訓練得到實際學分;這是一所創造夢想的大學,讓社區居民和大學師生有機會共同逐夢;這也是一所由地方政府自主營運的大學,展現公部門推動地方活化的彈性作法與靈活身段。

龍谷大學見學記Ⅱ:教授當社長 綠能活化淡路島

Vol.72 作者 / 郭怡棻

從大型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到社區型的小水力發電設備,實際走訪龍谷大學與洲本市合作的教學實踐場域,可以觀察到大學和地方協作的角色,除了專業知識提供者,竟然也可以這麼靈活,如同高橋科長所言,建立像PS洲本這樣致力於地區貢獻的企業,可以不受計畫結束、主事者更替的影響,持續提供資金、構想、執行層面的支援,是非常難能可貴,也值得臺灣的大學借鏡。

龍谷大學見學記Ⅰ:京都首創!培養地方人才的「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

Vol.71 作者 / 郭怡棻

「在培育人才這方面,我們的想法是不光只有大學需要承擔,還有社區、地方政府、經濟團體等,所有的人都要共同協力。我們著重的是通過這個制度來培育地方人才,來發展地區。」推動「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的靈魂人物白石克孝教授如此說明。

環保移動在瑞士:共享汽車合作社 Mobility

Vol.69 作者 / 方常均

在瑞士,合作社的概念是團體共有共享,既具有企業體的營運功能,更是會員獲利共享的經濟體。當內部團隊面臨意見不同的狀況時,則以溝通表決的方式來協調處理,同時也合乎瑞士傳統「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精神。目前瑞士規模最大,與全國火車站合作經營的汽車共享組織Mobility,即以合作社形式提供全國車輛租借服務。在講求永續發展的今日,Mobility開創了節能減碳、公益共生的共享經濟型態。會員們既能享用自由用車的尊榮和便利,也能選擇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在共享經濟席捲全球之際,Mobility結合商業原則與合作價值,提供環保運輸服務的新選項,又能時刻創新,顧及合作社成員的需求及福祉,獨特共好的營運模式值得參考。

瑞士美麗山林背後,150年的國家故事(下)

Vol.65 作者 / 方常均

山脈、森林、環境與人類生存環環相扣,也是瑞士百年來推敲思索的生命主題。現代瑞士人的生活之中,仍然與高山、森林緊密相連,體認人類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重要性,反思科技與文明演進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也正視環境與氣候快速變遷的趨勢,思考面對環保議題的生活方式。

瑞士美麗山林背後,150年的國家故事(上)

Vol.64 作者 / 方常均

自古瑞士人在山林間採集糧食、放牧牛羊,取用林木作為燃料,或用以建造房屋,與自然相依的生活,年復一年地為這個山間民族鍛鍊出堅忍的性格。即便今日瑞士已經不再以農牧業為主,「與山共存」仍舊被視為民族傳承,如何維護這片共生的土地,保持多樣性與永續性,更是國家級的議題。

合作互惠與民主共治:蒙特婁街區的社會經濟(下)

Vol.62 作者 / 黃靖玫

社會經濟的路徑,是希望能在資本主義的沖刷之下,尋找保存過往生活方式與人際鏈結的可能性。建立人際之間的信賴與互惠關係。倚賴社群之間的互信、互助與合作,讓人們能立基在同一塊土地上,匯聚各自的想像,共同合作、共同生活。

合作互惠與民主共治:蒙特婁街區的社會經濟(上)

Vol.61 作者 / 黃靖玫

在資本主義的沖刷之下,強調追求市場經濟的過程裡,卻往往失卻了社群之間的人際關係。「社會經濟」有鑑於觀察到資本主義帶來的限制,希望扭轉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現象,同時強化社群之間的意識與行動力,讓經濟活動成為社群內正向互惠的行為,也避免資本過度外流,讓社區的經濟體保持健全。

「家」的新想像:合作住宅(Co-housing)的多元模式

Vol.61 作者 / 廖芷妮(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理事)

街區再生的主角從來不只是規劃者或倡議者,每個在城市街區中真實生活的市民才是規劃與營造的核心要角。從蘇黎世案例回望臺灣合作住宅的路徑,這場講座重新叩問現代社會對於「家」的想像:人們緊攫的一紙房屋土地權狀,真的能代表家的意涵?與其窮盡金錢換得一個高度隔離、商業化的生活空間,或許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與心力,去經營屋簷之下真實的社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