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邁向宜居社區(下)——「共度舊城」共創反思

Vol.121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這次《共度舊城》的合作經驗讓我們反思專業者的加入,能彌補大學團隊和學員在戲劇表演上的不足;只是當執行團隊、導演、劇場學員們三方各有所堅持時,執行團隊應作為「中介」角色,有著更堅定的立場以及更多的協調溝通,在尊重各方意見之外,或許可以更積極地介入,透過環節的設計,引導大家在歧異中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想法,逐漸形成共識。

閒置空間活化的可能性:從前草地區一塊畸零地談起(下)

Vol.121 作者 / 陳佳君(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社區本身就是多元的組成,不同社群、單位各有不同立場及考量,而大學帶著人力和資源進入社區,能補足社區有所不足之處,但實際操作仍需仰賴社區伙伴的在地經驗和協助。因此,協作過程中需要適時召開會議,邀請里長、社區具有號召力及熱忱的在地居民、地方組織等利害關係人一起凝聚共識。避免大學團隊一頭熱地在社區執行在地營造,卻無法縫合大學與社區的願景落差

連結記憶、情感與社區關係人口的「社區地圖」: 從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重新出發(中)

Vol.120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城市中社區的活力和韌性是推動城市進步的重要因素。中山大學舊港團隊通過手繪地圖、情感地圖、社區巡守、社區願景會議等活動,建立起居民與社區的緊密關係,並從活動中看到社區居民對公共空間與未來的想像與需求,以及社區環境亟需改善的空間。

邁向宜居社區(中)——「共度舊城」公民倡議

Vol.120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社區劇場《共度舊城-咱的社區、咱的夢》希望推動的美好願景是「高齡友善的宜居韌性社區」。除了邀請在地居民共創共演外,也希望藉由本劇與觀眾溝通,繼而引發居民對於居住社區的關懷、喚起眾人公共參與的意識,在面對高齡化與環境變遷的多重衝擊下,能一起投入打造友善永續的韌性家園行動。

閒置空間活化的可能性:從前草地區一塊畸零地談起(上)

Vol.120 作者 / 陳佳君(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在初步場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空地周邊區域點綴不少綠色盆景,引發我想用園藝來再造畸零地、引發公共參與的想法。民眾向來視園藝為一種休閒放鬆的方式,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居家時間增長,許多民眾更開始運用自家的庭院或陽台蒔花弄草或種植蔬果打發時間,恰巧與「可食地景」的概念不謀而合。

族譜製作,連結離鄉族人的行動方案

Vol.118 作者 / 黃雅鴻(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族譜建置是屏大人社計畫的第一個行動方案,也是一個跨場域的行動方案。我們期待能藉由集體、參與式的繪製過程,增加因莫拉克風災而離鄉的族人與原鄉的連結,透過以親屬關係為主軸來組織散落的親屬關係與相關知識,同時在繪製過程中連結不同世代。因為族譜製作拾起的記憶斷片,使得族人發掘出在一次次的離散過程中,內心潛在關於「如何確認自己的存在」的認同問題,而書寫出不同於人類學式族譜調查的家族歷史。

在離散中牽起你我:在Kinulane吉露部落推動族譜製作的歷程點滴

Vol.118 作者 / 陳喬妤(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Kinulane吉露部落過去因殖民體制下的社會發展,種種原因使得族人難以返回原鄉,雖然現今部落因莫拉克風災遷居至平地,但長年散居在外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吉露族人,可能與部落的連結越來越薄弱。因此我們透過人類學的建置系譜/家譜製作行動,激發青壯年族人產生尋根溯源的信念,強化部落在永久屋基地周圍的家族關係和親屬關聯,進而凝聚部落社會文化的向心力,厚植社會資本,維繫離鄉族人對部落的認同感。

重構族譜,尋回家路

Vol.118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這種從自己開始,找回祖譜的尋根嘗試,不僅是確認「我是誰」、「祖先是誰」、「後代是誰」的方法之一,更是避免淪為「幽靈人」和「幽靈民族」的方法之一,亦是民族自尊與自信再建立的方法之一。 期待從族譜製作開始,能陪伴族人們一起找回文化的根源和自信。

社會實踐的流域教室:在尤家農場學習成長的大學生

Vol.118 作者 / 王婕(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

有著豐富資源的尤家農場,在小鄭的輔助下,提供機會給包括我在內的學生們大膽發想各種深度遊程。當中也有東大學生組成的旅遊創生團隊「古木旅創」,長期與尤家農場合作接待旅人。學生旅遊創生團隊在此開發著重安全、尊重當地而又符合市場期待的導覽遊程與體驗活動,並與尤家持續溝通與協調,共同完善遊程細節,同時行銷農場產品。這種重視互助共好、長期陪伴的共學共作方式,讓我們大學生能學習到在地的知識與文化,並發揮自己的創意和經驗為地方帶進新觀點,而作為在地伙伴的尤家農場也學習到與外來團隊的磨合及商業契約的運作模式。

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韌性重生(上) :社區參與的投石問路

Vol.117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陳志維(中山大學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專業經理)

在府北社區的行動方案中,中山團隊採用了「社區地圖」。社區地圖是一種說故事的繪圖工具,捕捉了物理、社會學和文化方面的價值觀,並呈現了地圖繪製者與地方的情感和抽象價值的聯繫。透過這個媒介,居民使用圖像說明他們在社區中體驗和生活的視野。我們以手繪、情緒連結色彩和建築物貼紙等方式,讓參與民眾表達對社區意象的認知,並且需要社區內不同組織之間的協作、對話、開放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