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下)

Vol.107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清大團隊主動邀請這群橫山青年一起聚會,借用電視節目「誰來晚餐」的名稱,每週二晚間來到九讚頭車站共餐。每次聚會討論的主題不一,但都會從在地「餐桌」出發,一起品嚐以橫山友善食材料理的各種餐點,討論彼此工作的狀況及未來合作的可能性,並持續整理車站空間,讓一個單純的車站搖身一變成了時下最夯的「青創中心」。

相招來辦桌:臺中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共餐篇

Vol.106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臺中舊城區作為海島臺灣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區,不同世代、社會身分、國籍的移民在不同的機緣下陸續抵達此地,並在區域的發展過程中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味道。沿著這些不同的味道而行,人們往往會發現,它們在舊城區中各自發展出自身的空間聚落及經濟消費網絡,並因此構成了區域特有的多元生活與空間秩序。如果能夠進一步以食物作為媒介,通過社區餐桌行動來擾動既有的空間布局,促成異質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有助於打通現下的空間隔閡,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進一步通過市場進行跨文化流通。

闢一條回家的路,從九讚頭出發(上)

Vol.106 作者 / 陳佳君(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專任助理)

靜謐的車站陸續迎回了一批返鄉的青年。這群年輕人多少帶著「返鄉之後自己到底能做什麼?」的疑惑歸來。唯一能確定的是,再也不必每日擠在人群中往市區裡塞、少了每個月領固定薪水這回事……。但卻必須重新建立自己在家鄉的人脈,重頭學習如何與長輩緊密相處,才能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持續站穩腳步做自己想做的事。走出九讚頭車站,便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最初的原點,然而所有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上)

Vol.106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走進市場之前,同學們多少有對傳統市場的刻板印象,不論是害怕會被攤商拒絕訪問,或是擔心市場內雜亂無章、衛生不太好等等環境情況,然而當他們真正與市場攤商對話、接觸時,攤販友善的互動以及市場內乾淨整潔的樣貌,都讓同學們改變想法,甚至因此發現市場內的許多美食,愛上了逛市場!

扎根田埔里巷的跨世代食農教育(上)

Vol.106 作者 / 鄭珮宸(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看似完美地將資源組織起來、但最困難之處才正要開始。生態老師熟知候鳥與植株的知識,但是對當地的文化風景所知甚少;老農雖熟稔地方,卻因為過於熟悉而無法清楚說明脈絡。為了讓雙方得以合作,坤全不僅需要事前場勘,更需要生態老師刻意「cue」老農說話,適時透過發問讓老農說出更多更具體的地方故事。將麥克風遞給耆老,也慢慢讓這群老農以一種新的觀點檢視自己過往習以為常的生活,重新發現日常世界中的珍寶。

媽媽真實的樣貌你看見了嗎?——從手作導覽到媽咪療癒工作坊(下)

Vol.105 作者 / 廖瑞君(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媽咪療癒工作坊」系列活動中希望討論的主題共有三個。首先是考量中區空屋率極高,東海大學蘇睿弼老師便建議,或許可以規劃一個親子共同工作空間來服務家長與小孩們,一方面解決父母育兒與工作的需求,再者解決臺中中區空屋閒置的問題,同時也能為臺中中區注入親子活水。其次是關注新手媽媽在產後身心靈照顧到回歸職場的調整,結合專業的心理治療與團體活動,來倡議新手媽媽不只有產後的傷口要護理,而是需要身心靈的完整支持。第三則是檢視中區的公共設施是否對親子友善,並且重視使用者需求,讓民眾的意見可以被重視。

記社群移工劇場:海的彼方與遠方(下)

Vol.105 作者 / 卓欣儀(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在戲劇舞蹈工作坊經歷這些過程猶如人生,她們在背景音樂裡嘗試抓住每一個拍點,像嘗試抓住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而離鄉背井來臺工作,期待這個戲劇舞蹈的練習讓她們能更好地掌握自己肢體展現的方式,更希望她們也透過身體的學習更了解自己,說出屬於自身生命的敘事,跳出展現自信的人生之舞。

媽媽真實的樣貌你看見了嗎?——從手作導覽到媽咪療癒工作坊(上)

Vol.104 作者 / 廖瑞君(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你心目中的「媽媽」是什麼形象呢?過往總是歌頌母親「犧牲奉獻」的形象,無形中成為許多女性的桎梏。東海人社團隊在深耕臺中中區時,意外發現場域中具備許多女性特質的議題,於是便以女性議題為軸線,串聯起各組既有的關切主題,並藉由導覽、工作坊、沙龍等活動,打造讓女性參與者能夠自在訴說、傾聽彼此的療癒環境。

記社群移工劇場:海的彼方與遠方(上)

Vol.104 作者 / 卓欣儀(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海的彼方,是生活著的此處,也是日夜思念的遠方家鄉。」東海人社團隊自與臺中中區關注移工議題的社群合作的移工戲劇工作坊,帶領移工將自身故事經歷轉化創作成戲劇舞蹈作品,不僅呈現其生命故事與文化,同時顯現民眾劇場強調自我覺察及發聲對話的特性。在公共場域進行演出,則是嘗試拓展大眾對於移工的想像、創造彼此的對話空間,從中理解她們的處境並關注移工議題,讓更多人看見異質群體的多重面貌。

埔里好市多,大家相揪踅:埔里第三市場展覽記事簿

Vol.104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課程中,暨大許蕙玟老師帶領學生學習資料庫運用技能,並透過實際訪談與調查,探索第三市場的在地知識。為了有效運用採集而來的多元資料,課程設計了以展覽作為成果展現和議題溝通的方式。展覽名稱取為「埔里好市多,大家相揪踅」,內容正是以第一市場至第三市場的歷史脈絡為主,結合了第三市場地圖、食農教育、環保概念、未來展望等主題,運用市場內部的閒置攤位,展出第三市場甚少人知的故事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