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996

文章分享:


樂酷烏來、樂酷政大:泰雅意識的社會實踐

作者 / 施聖文
 
 

 

 

 

 

 

 

 

 

 

(首圖說明:理經織緯,八個鐘頭之後人生第一個織布頭飾帶完成

文/施聖文

圖/施聖文

二、三百年前,Yawi.Puna率領泰雅族人一路北遷,翻越拉拉山來到南勢溪流域,在福山地區定居。在此一山明水秀之地,族人也枝繁葉茂逐步擴展到今天的信賢、忠治、烏來、孝義等地區,也開啟了與平地的族群與文化的接觸。同樣的,這群泰雅最北遷居的族人,也面臨不同政權統治之下的侵擾。從早期的樟腦利益,到日治時期設立隘勇線分隔治理,造成了無數的衝突。其中1907年總督府所發動的第一次「理蕃事業」中所引發的「插天山抗爭事件」最為可歌可泣。這股近代國家力量的進入,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還是文化的面向,不斷地削弱、也消費了當地的泰雅族人。同化政策一直是現代國家面對原住民族的態度。日治時期如此,國府時期也依然如此地在複製這種殖民模式。

 

烏來觀光化vs觀光烏來化

美景依舊,在歷經日治時期與國府初期嚴格的入山管制之下,也逐漸打開了觀光的大門。在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後,造就1950年代烏來地區的觀光事業的第一春。Ulay(烏來)在泰雅語之意便是「有溫泉湧出之地」。而原本在日治時期所開鑿的溫泉井,也讓烏來以溫泉聞名遐邇。

自1950年代以來烏來逐步開發成臺北都會區近郊的度假勝地。舢板遊船、觀光馬車、山地歌舞等營造出觀光下的烏來,1966年由當地族人所籌資的「烏來山包觀光股份公司」成立,以及1967年設置空中纜車,更將觀光事業推向另一高峰。這樣的榮景直到1984年翡翠水庫完成後,受限於集水區管理,觀光事業一度萎縮,直到1997年的溫泉事業再起,又恢復烏來溫泉鄉的盛譽。

觀光的發展一直是烏來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活動,雖然增加了地方的收入,然而卻也衍生了許多的問題。原本觀光的發展應是以地方為主體,發展其特色為輔。然而觀光下的烏來,卻已成觀光成為主體,而轉變成為觀光烏來化(烏來=溫泉)。部落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逐步地失去自身的自然主權,甚至在民族文化、語言等面向,均面臨快速流逝的狀況。

►烏來的文史工作者宋神財老師分享:從南勢溪的源頭認識烏來的泰雅文化

 

泰雅意識的營造

►福山國小附設幼稚園的沉浸式族語推動,小朋友們畫上自己並用族語告訴大家自己的泰雅族名字

近年來,有賴於台灣多元意識的提升,族群內的文化、語言與教育逐漸被重視。正大長期以來,耕耘台灣原住民族相關的族群語言教育,也成為孕育原著民族教育的搖籃重鎮,尤其近年來政大培育出許多優秀校友回到烏來服務族人,無論在行政、教育、產業等各個面向都有適才發揮。

然而,日積月累的問題,無法一朝一夕就能清楚了解。2013年,政大以「樂酷烏來」為題,希望整合校內對於「社會實踐與創新」有經驗與興趣的老師,並且爭取到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共同為「烏來」這個極具歷史、文化與社會豐富面向地區,進行在地實踐的工作。但首先所面臨的便是具專業與整體性的角度,重新反省烏來的價值。

從價值上,政大所思考如何重新凝聚「泰雅意識」。因此,學習與接觸泰雅族的知識與文化便是首要課題。透過每月一次的泰雅學講座,希望透過在地人士的分享,與熟稔原住民事務的專家學者的演講共同學習。

當然這樣的學習並非單向政大團隊向地方學習,同時間也發現地方上需要重新鏈結過往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脈絡。因此,政大的團隊各項專業的整合,也逐步地在內部中形成討論。而原本團隊組織的模式(教學、研究、服務),也因應向地方學習過程中,修訂為「原鄉治理、在地關懷、文化復振」三大主題,將各位老師的專業逐步地融入。

 

原鄉課題多:考驗與挑戰

從一個整體性的角度,原鄉所面臨的課題是十分複雜。政大各位老師所欲發展的課題中,可發現涉及的問題包含行政、產業、教育、社福、文化等各個面向,所面臨具體的問題包含部落會議、地方產業設計與行銷、偏鄉教育資源、社福資源分配、以及文史調查記錄等,都需要以一個創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地方實踐的工作。考驗的是政大團隊如何面對專業的盲點,而能夠更整體性的關照烏來地區的問題。

除此之外,更大的挑戰來自於如何進入「原住民族觀點」,而擺脫去幫助、去輔導的角色,建立「大學夥伴關係」的典範。因此,隨著計畫的開展是一個重新認識與學習之旅。每一位老師都帶著不同的問題與經驗進入烏來,也希望能在接觸的過程中,更了解烏來的問題。但何謂「原住民族觀點」,必須更多的走動、接觸,了解整體歷史與政經結構性的核心課題,才能慢慢體會「部落」與「原民」觀點。

►學生們上山向烏來織女周小雲老師求教織布工藝

 

優先順序與資源分配

►理經織緯,八個鐘頭之後人生第一個織布頭飾帶完成。

 

政大本具有長期社會關懷的特質,對於社會實踐的體驗業已有多年的經驗。因此在各位老師的專業協助下,逐漸已顯初步成果,包含田野調查的APP開發,偏鄉地區教學輔助系統開發,部落照顧制度的引入,以及流域治理與民族知識調查等,都逐漸與地方開始進行接觸。然而涉及的是不同子計畫彼此間是否有其優先順序的問題。這部分仍需仰賴政大團隊的智慧,共同協商與討論。

另外更值得關注的是每一項子計畫的開展,基本上都是涉及相關的資源分配。無論是在行政上的,還是在經濟面向上,都有可能產生某種利益衝突。作為一種實踐者的角色,要如何更清楚定位自身面對資源分配時所扮演的位置,這個問題一直以來也是政大樂酷團隊不斷反省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會是短期可以回答,或許,隨著進入部落,將會越來越精純而極具反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