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262

文章分享:


MOOCs:線上課程的難題與挑戰

作者 / 黃昱珽

網際網路(internet)已普及為一般的社會架構。今日網路能經由電腦與手機等終端設備,自雲端快速傳送文字、照片、影音等數據,除資訊的傳遞外,網路也加速了意見的流通與知識的散佈,激發出許多新的想法、推動社會創新。線上的學習革命(online learning revolution)已經發生,藉由網路的協助,教育者得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開設無遠弗屆的課程,並進行諸如翻轉教室(the flipped classroom)、混成學習(blended learning)等各種創新模式。新一波的教育革命,已經儼然到來。

教師將授課課程上傳至網路,開放學生點閱學習,是教育與網路結合的一個嘗試。2000年前後開始,教師們開始將部分課程上傳至Youtube等網路空間,提供學生自行選擇時間進行學習,youtube課程在2004年起逐漸形成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線上教材庫。到了2012年Udacity、Coursera與edX三個組織成立,與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大學教授合作,推出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MOOCs)。這些課程提供免費的學習機會,進而提供修課證明。線上公開課程一推出即造成風潮,兩年之間三間公司一共建立了近600堂課,修課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甚至有些課程超過數萬名的學生在進行。《紐約時報》對此進行了報導,並稱2012年為「MOOC元年」。

圖:Udacity的創始人「MOOC之父」Sebastian Thrun於2014年宣布,Udacity的MOOCs採取收費的方式,並以實名頒與學生修課證明。

MOOCs興起的背後,包含著一個典型的網路「民主化」的想像。倡議者相信透過網路深入社會各處的特性,線上學習將能夠讓偏遠地區的民眾,也能學到頂尖大學所提供的課程,消弭教育不平等的關鍵議題。MOOCs對於教學評量與回饋的要求,也改善了遠距教學常出現的一些困難。這些優點讓世界各國、各大學都認真地面對MOOCs,紛紛建構自己的線上課程。在台灣,教育部於2014年開始辦理補助「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建立台灣的磨課師平台,各大學隨之也紛紛推出自己的MOOC課程。

不過在此同時,也逐漸浮現對MOOCs進行反思的聲音。2014年中期開始,一些媒體的報導中,甚至以失敗(failure)來描述MOOCs的發展,更多人則相信MOOCs必須再加以改造。究竟MOOCs碰到了怎麼樣的困難?這是本次報導試圖整理說明的主題。

未被打破的教育不平等

對懷抱教育「民主化」理想的人士來說,這兩年來MOOCs的實踐結果令他們大失所望。原先許多人期待線上教學能夠讓世界上各偏遠地區的人民,同樣能獲得最頂尖大學課程的學習機會,然而這樣的理想並未實現。儘管一堂MOOC能夠同時讓世界各地超過十萬人修課,但是調查的結果發現,其實超過九成的參與者都有大學學歷以及某些證照。這意味著MOOCs的參與者大多數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弱勢群體並沒有積極參與線上課程計畫的行動。

換言之,迄今為止MOOC仍然是教育資源上優勢者,進行自我進修的工具,而不是弱勢者迎頭趕上的契機。造成這樣的因素,除了課程主題本身可能具有的篩選效用之外,也可能是授課的模式和課堂內容,並不合適「後段班」的學生學習使用,導致課程學生的單一化。現在一些針對MOOC課程內容的研究已經展開,希望能夠在修正後讓更多元的學生能夠參與課程,達到消除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理想目標。

圖:Edx是三個MOOCs網站中唯一以非營利組織進行經營,是目前碩果僅存未收費的MOOCs。

學習動機的缺乏

另一個讓人感到窘困的事實是,MOOCs的修課完成率往往必須以「極低」來形容。絕少課程的修課完成率超過10%,一些課程甚至低於5%(2012年11月Coursera上有一門課,只有2.3%的學生完成了12週的課程)。往往超過一半的學生連一節課的視頻都沒有觀看,僅僅是登記註冊便草草了事。學生如此的參與表現,讓支持者很難夸夸其言地說MOOCs已經成功地推動了一場教育革命。

MOOCs的反對者認為,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來自於師生間的互動,以及同儕間的討論,藉由對話的論辯進行思考,才能真正達成教育的效果,不過這些都是MOOCs所缺乏的部分。因此學生參與MOOCs下,很容易就失去了學習動機而不再參與。儘管MOOCs有提供線上的討論區,並嘗試建立某些助教式的制度,但是它仍無法發揮太大的效果。

MOOCs的支持者則嘗試進行課程改革的工作,其中一個策略是改變教學視頻的長度。研究發現能如果一段課程視頻長達40分鐘,大部分的學生會採取只看一半的方式來因應;要讓所有的修課學生都維持集中力、看完課程的視頻,時間必須縮短到6分鐘上下。這導致課程必須進行完全不同的設計,是MOOCs未來必須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商業邏輯的滲透

最後,與一般線上強調「共享」的免費原則不同,MOOCs開始朝向收費的方式來進行發展。今日當一個人選擇參加一堂MOOCs的課程,他將需要花費不少金錢才能完成一堂課程。Coursera的課程約需要花費49~69美元購買修課的證明(Verified Certificate),Udacity的課程有些則採取一個月200美元的收費。Coursera和Udacity與這兩者都是以營利事業的組織模式在運作,進行這樣的決策並不讓人太過意外,然而這已使得MOOCs中「open」一詞的意涵打上相當的折扣。

圖:Coursera於2015年2月開設的課程,學生需繳交69美元才能得到修課證明。有些課程如果沒收費的話,或許連作業都不會被批閱。

要維持這類大型線上課程的持續運作,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涉及到龐大的人力與金錢的動員,大學教授也很難長期進行MOOC的開設。因此一種與MOOC強調「大型」(massive)、「公開」(open)相反概念的線上課程模式逐漸浮現,亦即「小型」(small)、「私人」(private)的線上課程SPOC,或許是未來線上課程的新趨勢。

從願景到現實

無論是函授課程、遠距教學,一路到今日的線上課程,一直存在著相當的願景,期待教育資源的不平等能夠被打破。近日MOOCs重新燃起了這樣的想像,不過現在看來,距離理想真正的實現仍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就社會創新的角度來說,MOOCs是一個不算成功、至今仍在掙扎前進的案例。透過克服技術上的難題,建立起提供課程的平台,解決了供給端上的問題;然而,MOOCs似乎尚未真的處理到需求端的部分,因而無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線上課程模式。為什麼要學習?又要如何才能維持學習的熱誠?這些困難仍然有待進一步問題解決的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