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529

文章分享:


【特稿】日本社會創新的在地考察

作者 / 黃昱珽

 2015年6月,筆者與東海大學蔡瑞明老師一行人,至日本神戶參加由IAFOR所舉辦的會議The Fifth Annual Asia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ility,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ACSEE 2015)。由於花了不少時間準備上台發表論文,這幾日的行程主要都在車站和旅館之間。儘管如此,文化上的衝擊仍然讓筆者對於「社會創新」的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一些想法,在這裡以特稿的形式,與大家進行分享。


圖:日本便利商店各式各樣的禮袋。賀卡上「壽」字實際上是一個額外的紙條,包裝裡有另外兩種可以替換,用於婚禮、生產或者奠儀上,因此一個禮袋可以廣泛用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上。

打破框架V.S在框架下精緻化

當我們在討論「創新」這個概念時,許多時候很自然以「打破既有框架」為前提,包括組織、行動、程序上的改革,藉由引入新的概念或模式來達到突破的效果,完成創新的程序。

然而日本似乎展現出一種不同的思維,日本人並不積極打破現有框架,而更投注大量的心力在過程中。這導致許多精緻的成果產出,在每個環節上追求各種可能性的極致、創造各式各樣的「意境」及想像。這種文化中的精緻,並不是只在料理、庭院等知名的事物上可以找到,而是滲入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筆者的首度日本之旅,就在便利商店所販售的禮袋中感受到這種文化上的重要差異。

在台灣,當我們到便利商店買婚宴、喪禮、祝壽所需要的紙袋時,基本上是花個幾十塊錢,一次買個5到10個紙袋,紙袋本身簡單而且廉價。我們通常只會用到其中一兩個紙袋,其他的往往用不上而被棄置。日本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在日本便利商店所販售的禮袋,包裝裡面只有一個精緻的禮袋,售價則從300日圓到700日圓不等。換言之,日本的設計者將各種創意與心力投注在禮袋設計的這項工作上,其精緻化的後果大幅提升了禮袋的價值,真正達到了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的意涵。

透過精緻化而產生融合

持續精緻化的過程,也是一種持續調整、將各元素融入生活之中的過程。這或許造就了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特色:日本是同時兼具極度傳統卻又高度現代的國度,各種元素相互協調,而不令人感到突兀、甚至有相當「順理成章」的感覺。當無數人投注心力於精緻化的實踐之後,創新的「在地化」便發生了。

在此可以拿拉麵做個鮮明有趣的例子。拉麵最早是1920年代在日本以「中華料理」的形式登場,接下來在日本各地推展的過程中,許多廚師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改造與嘗試。一百年來陸續出現了九州拉麵、札幌拉麵、喜多方拉麵、函館拉麵、博多拉麵、東京拉麵......等各式各樣不同的風格。到了今日,拉麵可說是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是「日本料理」的一部份。類似的情況,也在源自於印度的咖哩飯中出現。

圖二:拉麵是「中華料理」還是「日本料理」,咖哩飯是「印度料理」還是「日本料理」呢?

這使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創新」、「融合」等概念的真正意涵。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很天真的認為,引入了新的概念與元素之後,創新的過程與融合的結果便能夠水到渠成。但我們其實還需要更多腳踏實地的內部實踐工作,才有可能發揮出引入外來元素所能產生的綜效。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不斷的有各種創意與企劃的產生,卻很少真的產生出令人驚艷的效果。舉例來說,台中市自2002年起每年十月都會舉行「台中爵士音樂節」,邀請國際知名的爵士樂表演者,並吸引到大量的觀光客;然而恐怕沒有多少爵士樂的元素,真正的融入到台中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圖:神戶地面的方形綠色小貼紙

專注所有細節、尋找簡單答案

走在神戶的人行道上,可以看到地上常有如圖三所顯示的,小小的方形綠色貼紙,這些小貼紙很多都已斑駁褪色,但是仍然沒有被清理掉。儘管不斷地在趕路,這些貼紙一開始便引起了我的好奇;日本人的街道相當整齊清潔,很難想像這些貼紙不是刻意被保留下來的。那麼問題就來了:那些貼紙到底是什麼?

一直到旅館附近的小巷裡,這個問題才找到了解答。如圖四所示,貼紙有著方向性,指著特定的方向(有些貼紙還被撕成兩半,指向特殊的角度)。我在小巷裡找到指向路邊的貼紙,上面的日文「ガス」(gasu)也寫得特別清楚。這時我才終於能夠確定,這些其實是指示瓦斯管線在地下所埋藏的地點。

這讓筆者馬上聯想到台灣的請況。在台灣,挖破管線的事件時有所聞,但是解答卻可以這麼簡單。只要能夠維持街道的整潔,就可以很簡單的拿這種小貼紙來標示管線降低工程意外發生的機率。專注在各式各樣的小細節上,或許能比引進各種外來元素,帶來更多的創新與便利。日本可說是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案例,讓我們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社會創新可以發生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