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145

文章分享:


公民審議規劃原則與方法: Let's Talk審議培訓課程的觀察與反思(上)

作者 / 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前言

鼓勵青年參與關心公共事務,從自身生活周遭公共議題出發,透過思辨討論過程,思考問題本質與行動方案,將有助青年更理解地方所發生公共事務,也可能觸發其對公共參與動機,進而成為積極公民。教育部青年署每年會辦理一系列青年公共參與活動,其中,2018年開始推行的「青年好政系列-Let's Talk」也是重點活動之一,去年(2019)Let's Talk針對「教育創新」、「地方創生」、「媒體識讀」及「部落發展」四大面向,讓青年透過組隊方式提案辦理青年微型論壇,期望透過青年關注地方公共議題方式,結合審議式民主討論方式,讓更多青年在知情討論及理性思辦過程中,產生創意發想與行動方案,從而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回顧第一年(2018)Let's Talk活動,可以觀察到提案團隊多數是採用專家座談方式及會後問答交流方式來進行,雖有專家學者針對議題提出論點,亦有針對參與者提出問題對談,但由於缺乏討論與歸納過程,較無法形成議題後續具體建議與行動方案,不易提供給主管機關明確建議,自然就無法進一步被參考採用,也較難產生後續的行動效益。

為讓青年提案團隊具備審議民主知能,以利後續審議活動規劃,青年署遂於去年6月29與30日兩天辦理審議民主人才初階培訓課程,青年署公共參與組黃科長開場說明提到:「由於過去沒有特別要求執行團隊一定要用審議民主討論方式來規畫,導致過往團隊在活動上容易流於青年間漫談與單純意見交流,較沒辦法產生具體有建設性建議,也比較沒辦法產生後續行動可能,故會希望團隊結合審議民主討論方式來規劃進行,面對面討論是最好的行動起點,也希望讓討論回歸自身熟悉的場域,希望能夠把審議式民主尊重、平等與包容等精神融入到本次Let's Talk活動中。」


圖:青平台葉懿倫主任針對審議民主-多元參與模式的選擇與應用介紹。(圖片來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粉絲頁

審議民主討論設計原則與方法

課程一開始,是由青平台葉懿倫主任講授「審議民主多元參與模式的選擇與應用」,課程著重在審議民主在公共討論上的設計原則與常用方法,葉主任指出:「審議是審慎思辦的一個社會過程,有別於其他溝通形式,在互動過程中,參與者可以在當中改變或修正他們判斷、偏好與觀點,而不是遭受到強制、操控或是蒙騙。相較於過往代議民主制度係透過投票、利益匯集及憲政體制所賦於權力以及自我治理,審議民主的推動會更符合民主本質。」也就是說,好的審議討論規劃必須涵蓋知情、理性、互惠與對話等元素與精神,才能讓與會者在參與過程中理解到平等、尊重與包容的重要性。

此外,葉主任也提醒大家在辦理審議民主的公民參與活動時,必須注意其中的要素、對應原則及須具備相關項目內容,如議題資訊提供、審議討論設計及政策對應連結等三大要素(詳如下表所示)。其中,在議題資訊提供部分,主要是呼應審議民主中的知情討論,為了讓參與者對主題有充分的認知,通常會透過議題手冊來提供相關的資訊,以利後續的討論進行;再來是審議討論設計部分,由於是對應審議當中理性思辦,故必須視議題設定、流程及與會人員的組成來規劃設計;最後是對應到政策連結部分,則必須視審議目標與議題倡議等部分來設計。


審議式公民參與的設計要素摘要表。資料來源:葉懿倫(2019)。審議民主多元參與模式的選擇與應用簡報。

葉主任也提到,審議討論機制非常多元,但可依辦理審議活動目的不同來搭配較合適審議討論模式,像審議活動目的若是偏重在意見蒐集部分,可透過如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與開放空間(Open Space Technology)等較自由不受侷限之審議討論方式進行;若是審議活動目的強調數據及偏好選擇,則可透過如審議式民調(Deliberative Polling)與21世紀城鄉會議(21st Town Hall Meeting)等方式來進行;而審議活動遇到較具爭議性之公共議題,則可使用如公民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與公民陪審團(Citizen Juries)等機制來進行,但若重視延續性與未來願景,則可透過如學習圈(Study Circles)與願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等方式來進行。


圖:提案團隊成員詢問審議活動推動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圖片來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粉絲頁

最後,葉主任也特別提到,審議式民主討論的三大核心價值,分別是「審議」、「參與」及「培力」,其中,「審議」注重在提升公共事務討論品質及民主素養培力,讓參與者在討論過程中能夠平等理性的對話與溝通,學會尊重與包容;而「參與」則注重在擴大與深化民眾的公共參與程度,創造並維持民眾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發聲的平台與機制,讓民眾意見可以影響最終的公共決策;最後是「培力」,則是鼓勵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識讀與參與,並從中培養民主社會中的積極公民。

課程中,也有提案團隊成員詢問如何提高民眾參與公民審議的策略。對此,葉主任表示,不用刻意把Let's Talk想成一個非常大的公共決策來推動,更多時候,可能要思考的是,如何去降低參與討論門檻,在推動過程中,也需要讓參與者(利害關係人)知道所欲討論的議題和她之間的關係,提高其參與意願。

也就是說,欲辦理公民審議活動,必須先思考辦理目的,釐清在審議、參與及培力三大要素比重,並檢視自身可運用資源,從資訊提供、討論設計與政策連結角度進行整體規劃,並針對辦理目的及可用資源選擇合宜的審議機制,較能在辦理過程中涵蓋知情、理性、互惠與對話等審議元素精神,並兼顧主辦方的活動目的。(待續)


【延伸閱讀】

公民審議規劃原則與方法: Let's Talk審議培訓課程的觀察與反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