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你們在幹嘛?」實踐之路中的被問與自問——在大鳥部落的拼圖實踐

Vol.124 作者 / 楊濬瑄(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生、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獎助生)

從布工坊策展、菸草快報,再到正在製作的歌謠本,以及即將提供部落青年試玩的實境解謎遊戲,這些在大鳥部落進行行動方案看起來不太連續,而且合作對象也太多元了。之所以採取這種小方案的方式,是因為我與伙伴們都不確定人社計畫會持續多久,評估地方上的各單位或社群現況後,我們希望每件與之合作的事情都能確保在一定期限內完成,且達到可讓地方自由運用與在創作的狀態。

改變,從嘗試開始

Vol.124 作者 / 吳鎮清(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經由人社計畫的推動,東大團隊在大鳥進行許多的合作與嘗試,不過一年半前初入人社計畫的我,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會透過遊戲,去展現一個地方的文化獨特性。實作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發展觀光,到底是人社計畫的一廂情願?還是場域真的有需要?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要去擾動一個地方?直到有天在大鳥跟一個長輩聊我的工作,他說:誰不想要留在自己的家鄉?但是為了養家餬口,部落的孩子還是要到外地工作。他很感謝我們,努力嘗試讓大鳥多一點發展的可能性。

從設計遊戲開始的社會實踐

Vol.124 作者 / 嚴不凡(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意義,但要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為了什麼而做,是更重要的。」設計出一款符合在地文化意涵、具有深度的遊戲很不容易,它奠基在每一次的田野工作中與場域伙伴的互動交流,以及扎實的資料蒐集上。我很珍惜每次出田野的機會,也不時反思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有沒有超譯或誤植,並思考未來如何透過計畫的參與,將這些得來不易的資料妥善又正確地保存、傳承下去。

從想法到實現:在大鳥部落打造獨一無二的遊戲世界(上)

Vol.124 作者 / 郭欣茹、王馨彤、李思穎(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獎助生)

還記得第一次進到大鳥部落蒐集實境解謎可運用素材的時候,除了集會所、文健站、布工坊以及非常多的圍牆彩繪很有印象之外,其餘似乎都不是這麼好轉換成遊戲。畢竟,遊戲在設計上,講求有趣、刺激、新穎,在整體上講求豐富又耐人尋味,如果我們的遊戲都只單純圍繞著這些遊客自身用眼睛就看得到的東西,那實境解謎又有何存之在必要呢?有時候我們也會思考,作為一名大學生,進到部落設計一款實境遊戲,到底能為在地帶來多少效益呢?

Jalan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Vol.123 作者 / 童靜瑩(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對於山區居民來說,這些可及性低的道路,既成為部落保有自身特色的屏障,也是內部獨享共有知識/回憶的管道。另一方面,在觀光旅遊的框架下,機動交通工具進入困難的路徑成為一種更貼近自然的冒險、探險、尋幽指標。有些路徑經過規劃與優化已經成為轉入觀光市場的先鋒,但還有些地方正處於保有宜居部落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由居民及在地業者嘗試導入小眾遊客體驗。

回顧老照片,鋪成未來路(下)

Vol.123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來義部落文健站

影像寫真紀錄的功能,讓vuvu們能夠直接跨越圖說文字的束縛,透過自己的鮮明記憶和生活經驗,娓娓地說出其中的點點滴滴來還原時代場景,使得一片片宛如從拼圖脫落的影像,得以重新鑲嵌在部落的時間、文化與空間之中,成為族人當前生活的養分、進一步構築未來的基礎,並且讓外界能對這些舊影像有更完整的認識與理解。

我與我們:異同並存的部落報拼圖(上)

Vol.123 作者 / 唐淑惠、劉家銘、曾子郡、金雯雯、李瑞源

人社實踐計畫執行至今,大學團隊與地方連結的過程中,地方刊物也經常作為雙方協作的一種方式,其中持續進行最久的是由暨大團隊和眉溪部落合作的《眉溪報導》(2015-2020)。先前在編纂《島嶼習作: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行動紀實》一書時,曾有幸邀請《眉溪報導》的執行團隊,實際分享他們在編輯發刊期間的所見所思所惱;團隊成員亦發揮創意,用接棒書寫的方式介紹自己,並進一步述說透過參與部落報,自己如何與居民互動,重新認識部落、甚至從我變成我們的經驗。

女性書寫與書寫女性—— 《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新書發表會側記

Vol.122 作者 / 王若楠(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前東海大學人社實踐計畫故事組成員)

來到現場的受訪者之一的姜奶奶也於採訪中透露,自己重視生活品質,會帶著小孩體驗生活、品嘗美食、踏青野餐,都是一種對生活品味養成的薰陶。從中我們可以看見生活有不一樣的質地,不僅僅侷限於物質層面,而是一種豐富而享受的生活趣味。這些女性的生活品味與體會,就像《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的線裝書形式一樣,從細節處織構出個人與家庭的動人篇章。

回顧老照片,鋪成未來路(上)

Vol.122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來義部落文健站

透過這張舊照片,大家再次回憶起與河溪相依共存的生活方式,並且希望將這套透過世代不斷累積的漁獲捕撈經驗,重新連結溪流地景,進一步細膩地掌握其每個區段的各自特質,以及族人與之互動的生活記憶和技藝,經由記錄保存和實際操作,傳承給下一代,還有未來造訪來義的訪客。 

女性的日常,舊城的永恆:《中城浮世繪:生活劇場裡的女性圖像》出版紀事

Vol.121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這些女性因為對於生活帶著真心、付出力量,舊城的每一段微小歷史都成了她們永難忘懷的吉光片羽。我們小心搜集了這些珍貴的記憶,也希望藉著文字的記載與傳播,讓大家看見一篇篇將女性人生與中區歷史綰合在一起的報導;這既是女性們的故事,也是中區的故事,也是在座落在不同時間點上的、臺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