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946

文章分享:


相約快閃!孵化都市空間新想像

作者 / 鄭珮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許多都市在規劃時會以功能作為規劃依據,例如以運輸量決定街道大小、切割出方正的街廓以方便計算和物流之定位。往來的行人被迫朝兩側擠壓,行人讓路於車,被通路的設計要求著上天橋或者下地下道,氣喘連連。這些行走的不舒服感受,對比於搭乘代步工具的方便和迅速,讓都市逐漸成為以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為主要的「道路使用者」的狀況。而多數人長期生活在「車輛核心城市」(car-center city),自然而然地覺得都市的道路屬於往來飛馳的車輛。於是,都市人慢慢放下感覺的圍柵,習慣低頭快步「穿越」每日所處的城市。

汽車OUT!打造社區互動空間

但並非所有城市人都甘願低頭,將每天往來的空間讓位給呼嘯而過的機械。從社區內部開始,一群比鄰而居的人們抬起頭,希望能從車輪下奪回空間的使用權。Sunward共生社區起於1993年。因為對美國獨門獨院、汽車直達的郊區居住單位感到不滿,Susan Cameron、Donna White和幾個共同發起人決心打造不同於一般美國住宅的社區。首先,要創造對人友善的空間,就要讓空間先變得「對車不友善」。他們搭建拒馬和障礙物,並建立社區規則,在原先車輛暢行的社區中切出大一部分空間,禁行車輛。這個設計打破了原本彼此獨立、以車道切分的住家後院,框出一片所有住戶可以安心共享的公共空間。


圖:隨著公共空間建立,居民在此辦理各種交流活動、也破除人際間的藩籬(圖片來源:Sunward臉書)。

接著他們舉辦共同居住工作坊,邀請社區裡的人們走出家門,在彼此相連的後院共同進行彼此有興趣的活動,例如共食活動。除了公共交往的互動空間,他們也共享了許多工具,例如後院圍籬脫漆的修繕不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的門面工作,而是呼朋引伴邊聊邊打發周末下午的好時機。也由於空間禁止車輛,兒童可以被安心放生,享受充分奔馳的空間,並和仿齡朋友交流玩耍,交換玩具、滑板車以及笑語。

就這樣,從簡單的拒絕車輛開始,一群彼此種族文化背景分歧、年齡差距大的居民,就慢慢打破了美國常見的種族空間隔離,公共空間更成為居民之間可以討論、交流的場所,進而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許多新型態的概念例如共食或兒童街道遊戲,也在密集、互信的交流中更容易在發芽。

相約快閃!城市空間的新想像

當然,要翻轉令人窒息的都市空間,關起社區的大門打造天堂是不夠的。許多年輕人主導的團體開始藉著「快閃佔領」(pop up)的方式,以短暫擦去城市公共通道的油煙為目的,希望打破過去人們認為空間只容單一功能的乾枯想像。

其中一個快閃佔領的案例,是從簡單的設計開始。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是一個寓居九百萬人的擁擠城市,少有兒童可以玩耍的地方。一個建築設計團隊PALMA秉持著空間多層次開發使用的理想,從鮮有人接近的市中心噴泉發想,注意到這個設計自囚於紀念過去歷史這個目的,因此設計出深而高的、莊嚴的噴泉,卻也使得水與路人相隔遙遠,實際上讓這個空間只剩下歷史紀念這個單一功能。PALMA團隊便在噴泉周圍以木板搭建出斜面坡道,供人行走或坐下休息,又研發出獨特的網編作為介面,引導路人和孩子從路面走入噴泉中戲水。簡單的快閃設計只放置維持短短幾周,但拉近了人與歷史紀念碑的距離,讓空間不再是僵硬的單功能區塊,而是有趣的、可親的生活空間(living space)。


圖:原本難以接觸的空間,經過巧思設計後,讓人們得以享有更多互動(圖片來源: designboom)。

另一個以快閃活動活化空間案例,是美國俄亥俄州59號公路(Ohio State Route 59)。59號公路於1970年竣工,位於公路北端的Aron市原先也期待道路建設能為當地帶來榮景;然而在市中心的路段卻造成社區之間的地理阻隔。其中黑人為主的弱勢社區因為整體居住品質受到公路的噪音、道路造成的空間孤立等物理因素影響,逐漸成為孤立的社區、犯罪率和交通事故機率皆高於周遭社區。公路修建時引發的迫遷問題更造成社區進一步失能。

2017年,Akron市決定拆除59公路的部分路段,設計師Hunter Franks針對這個公路的歷史以及它既已造成的社區空間隔離與族群分化,發想出一個空間轉化的方案。他保留了公路並規劃將其轉型為國家森林公園。為了促使公園能發揮連結社會關係的功能,在綠化的前三個月,Franks的團隊在高速公路上舉辦500人共享午餐,連結市中心社區、西丘社區(West Hill neighborhood)和奧克爾大學(University of Akron),希望下城的衰敗區與周圍相對安穩的社區先建立起互動的關係,以利未來長期建立信任與合作,達成重建居民連帶的目標。這個計畫獲得騎士城市挑戰獎(Knight Cities Challenge)支持,並如期進行著。


圖:曾經造成地理區隔的公路,轉而成為幾個社區共同用餐的場地(圖片來源:Hunter Franks)。

透過快閃活動的衝撞,逐漸沖散人們對空間使用的單一想像;但部分團隊不滿足於倡議,更希望這些對於空間使用的新想像可以傳承、進而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於是他們將活動制度化,固定舉辦的時間地點,持續加溫,使一方土地從空間慢慢凝固成有認同、有回憶的地方。例如加州一年一度舉辦的公園日Park(ing) Day),即在短暫一天中要求城市裡的停車格全部必須保留作為小型公園使用,由市民、藝術家共同參與活動。這個活動原先也只是加州一個在地的藝術工作坊Rebar,由於不滿加州多數都市公共空間都陸續被畫為停車格,於是以快閃的方式將停車格變成小公園──為時兩小時。但這兩小時轉變成無數的兩小時。這個漣漪逐漸擴散到其他地區,從一開始由Rebar工作室發起,到2005年起成立網站獨立運作,這個活動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運動,內容也超出原本的草木公園,呼籲內容也從公共空間轉向其他議題,包括水權、勞工平等。各種創意的方式,在灰撲撲的水泥陣中創造多樣的短暫公共空間。


圖:舖上草皮、擺放好長椅與植栽的停車格,儼然便是公園中的風景(圖片來源:Park(ing) Day

用創意增進空間的公共性

想到都市空間,我們經常以既定的「在上面會做什麼」來定位它,例如想到公園就聯想到休息和體健設施,提及都市社區,便聯想為由保全看守、被私人化的公共花園;街廓與道路是為了穿越,天橋屬於行人穿越,而公車站牌的長椅只用於等待不能久待。但是空間本身其實並未規定自己應該被如何運用、是否只能承載某些特定的活動。這些團隊注意到社會對於都市的想像越來越貧瘠、規矩越來越多,於是以各種方式,嘗試打破對於空間活動的既定想像。透過實際的活動或者硬體設計,讓其他人分享他們對空間的不同意見,品嘗一口跳脫框框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空間的定義取決於使用者的行為。等到下一次見到被規範為單一功能的空間,人們也能有更創意、更有意識地透過自己的行動,為同樣的空間開啟不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