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97

文章分享:


臺日地方工作者的相遇與久別重逢

作者 / 蘇祐磊(「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以下簡稱海大)等「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的成員,今年1月前往日本九州北部,訪問溫泉旅館大村屋的北川健太社長、陶瓷品牌Maruhiro的馬場匡平社長等從事地域振興、地方設計的工作者。他們共同的特徵是幾乎沒有政府補助,在景氣與產業環境不理想的時候接手家族事業,卻勇於突破各種困難,提煉自己的核心價值。

為了讓更多臺灣的地方工作者與日本交流彼此的相同與不同,以及臺日兩地結合茶產業的觀光,與陶瓷產業創新的經驗,海大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於5月23日邀請兩位社長到海大校內分享他們的理念和實務經驗,並到坪林參訪,為臺日兩地日後的合作建立基礎。


圖:北川社長、馬場社長在海大分享地方工作的理念。(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

「不要成為第一」的經營理念

外表斯文,講話自帶優雅氣質的溫泉旅館「大村屋」北川健太社長,並不是承接「金雞母」家業的繼承人。在他10多歲時,日本進入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的蕭條時期,觀光旅遊這種非必需的消費需求降低,造成許多旅館倒閉,因此前往東京工作成為長大後的北川理所當然的選擇。他在24歲時為了振興家族事業,而回到嬉野繼承大村屋,卻又不幸遇上2008年金融海嘯,以往接待大批旅遊團的榮景已不復見,促使北川必須思考大村屋這樣的中小型旅館,之後應該用什麼方式經營,才能生存下去呢?

如果持續依賴團客,旅行社通常優先選擇房數較多的大型旅館,因此大村屋利用網路接觸自助旅行者,這樣的策略讓大村屋業績略有增加。儘管如此,北川社長進一步觀察到嬉野整體旅遊產業仍呈現下滑趨勢。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整個地區沒有活絡起來,大村屋未來可能還是會面臨經營的瓶頸。

北川社長表示,他們家族有一句箴言「不要成為第一(一番になるな)」,要成為第一的是嬉野這整個環境。這裡有歷史悠久的溫泉、茶與陶瓷產業,於是大村屋與這些在地產業以及其它旅館合作,推動「嬉野茶時」專案。提供充滿儀式感的侍茶體驗,讓農業結合服務業,大幅提高產品的單價,營收的80%則歸茶農所有。而旅館則搭配定價15萬日圓的兩天一夜茶泊行程,亦能從中獲利。

在企業管理方面,大村屋也盡可能避免英雄主義。北川社長表示,通常日本年長男性的發言比較受到重視,但在他們的旅館或在地社群中,是不同年齡、性別,甚至不同經驗程度的人,都能夠平等的對話溝通。


圖:北川社長造訪坪林,戴起斗笠實際體驗採茶工作。

北川社長也提倡在嬉野的「生活觀光」(暮らし観光),讓遊客進入當地生活、認識在地朋友,如此不僅能吸引觀光客,也讓有意願移居至此的青年有機會深入瞭解當地。在大村屋的網站不僅有公司資訊,也有其它商家的介紹,方便有意移居者獲取相關資訊。推動生活觀光以來,在短短1年半裡,來到嬉野定居的20-30歲年輕伙伴增加了13位,北川社長希望他們在這邊不僅是工作,也能夠開心地生活。他也表示在接手經營的最初5年,因為志同道合的伙伴與年輕的員工不多,確實遇到許多困難,但現在因為有了很多伙伴加入,而能讓他今天在這裡與臺灣的大家交流。

無論是跨產業的合作、吸引觀光客與移居人口,北川社長都考量到中小型旅館的大村屋,需要與大型資本有著不同的經營策略。也許這些行動無法短期變現增加營收,但藉由連結產業社群、打造具有美好在地生活感的觀光與就業等非貨幣價值,讓嬉野地區以及大村屋能夠互惠共好,擁有可持續性的成長。

交流活動中,以農會舊米倉打造成「二號倉庫」作為連結藝術家平台、農業青創共生空間,並獲選為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的「既來芝則安芝青年共創基地」負責人江玉誠,特別詢問地方社群連結的技巧為何。北川認為他進行地方工作的的概念原點,是「做有趣的事情」。他以Beatles樂團為例,過去作詞、作曲與演唱都是由不同的人擔任,但Beatles樂團不僅從無到有都由團員合力完成,而且把這些事情做得非常有趣好玩。他自己也只做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執行誰的指示,因此不會覺得辛苦。在重視年齡與資歷的日本,20多歲起便扛起經營重擔的北川社長如此回應,可說看似簡單輕鬆卻意味深遠。

恩惠傳承

相較於嬉野茶時的異業結合,在長崎縣波佐見町從事陶瓷品販售的「Maruhiro」馬場匡平社長,則是以「恩惠傳承」所建立的人際網絡作為基礎,在傳統的分業結構裡開創新品牌,並看似異想天開地蓋了一座公園。

有別於鶯歌陶瓷產業由一家工廠完成產品所有製造程序,在人口大約14,000人,設有150間窯場的波佐見町,自古就發展出「分業製造」的傳統,將產製過程分為六個工序,各有專門工廠負責。馬場社長為第三代經營者,其祖父馬場廣男自1957年開始販售波佐見燒;馬場社長接手經營後,於2009年接受日本工藝轉型成功品牌「中川政七商店」的顧問指導,而建立了新品牌。要從最末端的銷售轉型成建立品牌,須開設不同產品線,相關工法細節都有所不同,需要整個生產鍊的共同研發與協作。

在波佐見町這個小鎮,上下游廠商多數是有跨世代情誼的工作伙伴,馬場一家也是從祖、父輩以來都長期與熟識的工坊往來合作。馬場匡平本人自謙對於陶瓷製作的知識與經驗相對不足,但自小便認識這些叔叔伯伯,當他想發展新產品時,技術純熟的職人長輩們紛紛表示自己曾經受到馬場家的恩惠,而願意全力支援。維繫這個社群的不僅是信任,更是恩惠的交疊與傳承,因此馬場匡平社長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在眾人的支持下,創新與製作Maruhiro的商品。


圖:參觀坪林茶業博物館「津甘馧」特展,馬場社長(左一)對於舊時的陶瓷修復技術很有興趣。

馬場社長接收了前輩的恩惠,也想繼續傳承下去。除了讓波佐見町的陶瓷產業從單純的代工轉型為具有特色的創新品牌,他還希望能盡早讓孩子自然地對陶瓷產生興趣,如果其中有幾位長大之後願意加入這個行列,這個產業以及小鎮就有可能持續活絡,世代交遞的恩惠也能流轉不息。

因此他在這個平凡而沒有什麼娛樂的小鎮,蓋了一座公園「HIROPPA」,作為他傳承恩惠的具體呈現。公園佔地1,200坪,沒有制式的遊樂設施,但用幾何元素與充滿異文化的場地設計,讓孩子的想像力跟身體都能夠盡情奔跑,孩子跟家長也能到到旁邊的瓷器直賣所晃晃,自然而然地沉浸於陶瓷與創意遍布的環境中。

品牌創新與建設公園,這兩個原本看似互不相干的想法,卻因為地方與產業的存續而連結起來。馬場社長表示,近年大家擔心傳統產業能否存續,但是如果波佐見町消失的話,以後就不會再有波佐見燒。因此他認為產業延續的前提,是這個小鎮的人們可以在這裡開心地居住和生活。

恩惠傳承看似滿滿「心靈雞湯」味,但馬場社長卻以實際行動,希望讓這個40%人口從事窯業的小鎮,以及在這裡綿密流長的恩惠網絡,不會在當代陶瓷產業沒落的環境中消逝。

與會的新北市「陶次瓦代代合作會」,成員多是鶯歌陶瓷產業的新一代接班人,希望藉由打開同業彼此的隔閡,讓陶業能夠代代傳承。他們表示幾年前曾到日本,原本想拜訪馬場社長,可惜因行程無法配合而錯過。儘管波佐見町的產業環境與鶯歌不太一樣,但彼此的產業與理念相近,因此合作會也口頭邀請馬場社長,今年再到臺灣來交流。


圖:新茶世代蔡威德(圖中戴帽者),於茶園平台為北川與馬場導覽。

臺日青年的久別重逢

結束上午在海大校園的演講,一行人搭乘小巴赴坪林參訪,並與在地茶農青年組成的「新茶世代」交流。新茶世代即為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由約40位坪林青農組成,成員們不僅交流學習種茶與製茶的知識及技術,更研發以在地茶葉製作的甜點、帶有酒香的茶葉等伴手禮,並藉由共同行銷帶動買氣及凸顯產業年輕化的形象。嬉野茶時與坪林的新茶世代,兩年前經由《地味手帖》「勝手姐妹鄉」專欄作者蔡奕屏的介紹而彼此認識,北川健太社長與蔡威德代表還曾互寄茶葉,在疫情期間視訊連線品茗、交流。疫情結束後終於能夠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次便由威德帶領北川與馬場導覽坪林地區。

眾人在威德等人經營的坪感覺餐廳享用蜜香紅茶滷肉燥飯之後,步行前往「臺灣藍鵲茶」團隊開設的流域書店。店長林宜平首先介紹臺灣藍鵲茶的產銷理念,由於坪林位於北勢溪上游水源保護區,他們以友善耕作、環境教育以及科技導入等概念,希望達成溪流無污染的「流域收復」模式。林宜平也示範在茶碗放入大量茶葉沖泡的品茶方式,兩位賓客除了細細品味茶香,北川社長也請教店長沖煮的溫度與時間,馬場社長則從各種角度研究臺灣的泡茶器皿設計。


圖:流域書店林宜平店長(左一)現場泡茶請眾人品茗。

在北川社長流連不已地細細挑選與購買茶葉之後,一行人前往坪林茶葉博物館,觀賞「津甘馧」特展,策展概念是從茶的歷史文化源流,延伸到對於舊物與環境的感恩。馬場社長對於殘缺瓷器修復的傳統技法特別感興趣,頻頻詢問以天然素材黏合再用金粉美化裂痕的「金繕」技法,以及用糯米與金屬騎馬釘扣合破片的「鋦瓷」等工法技巧細節。

新茶世代的青年接著引領眾人到他們的茶園參觀,這裡搭建了與嬉野茶時相似的木頭平台,讓遊客在開闊的山景中享受飲茶的儀式。但與嬉野遊程不同的是,導覽者講解身旁的茶樹品種之後,便邀請兩位穿戴起斗笠與竹簍,實地體驗採茶的工作。北川社長熟悉茶園工作,眼明手快一下子便裝滿竹簍,馬場社長則像是茶忙時的青農般專注,幾經提醒才聽到要前往下一個行程而回過神來。

兩位九州社長初次造訪,對坪林有著初次相遇的好奇,卻也像久別重逢般的興奮與熟悉,讓我們彷彿看見了臺日兩地青年,成為一起用有趣的方式,在不同地方營造生活的新社群。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


*本文特別感謝蔡奕屏小姐協助校訂。

【延伸閱讀】

鑿出地方的「光」:以社群之力打造永續觀光的嬉野茶時(上)

建造一座「大家都能來玩的公園」是對未來的投資——Maruhiro的工藝創新和公共價值創造

從社群連結到地域活化:日本在地實踐者的三種地方創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