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Vol.140 發刊

目次

社會創新.行動中

vuvu!可以聽你唱這首歌嗎?(上)

作者 / 嚴不凡(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進入「大鳥社區照顧據點」後,臺東大學助理嚴不凡與伙伴們,秉持東大人社先培養關係、不帶目的性拜訪的行動方式,從陪伴做起,一邊觀察、一邊摸索。看見活力充沛地唱著歌謠的vuvu們,並結識記錄歌謠的族語老師後,東大伙伴們開始加入整理歌謠的行列,並決定製作繪本。

社會創新.行動中

從走讀到落筆:桃米駐點員的觀察與記憶

作者 / 李宜柔(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一件順利完成的專案背後,有多少默默付出的努力呢?在暨南大學任職多年的助理李宜柔,與我們分享《柒桃:桃米生態靈動祕語》一書的籌備與發表活動。寫一本關於地方的創作文集,需要實地走入社區、接觸社區,打開五感將屬於地方的情感記憶起來,此文則記述了這段過程。

社會創新.行動中

為什麼屬於大鳥部落 ——《senay nua se pacavalj 屬於大鳥的歌》歌謠繪本編輯解密

作者 / 楊濬瑄(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

繪本近年在臺灣掀起風潮,文字與圖畫的搭配,讓大人小孩皆能在裡頭找到自己享受閱讀的樂趣,也因此常被應用於教學,甚至被視為「教材」。來自東大人設中心的濬瑄,將從內容編輯面聊聊他們與大鳥合力製作的《senay nua se pacavalj 屬於大鳥的歌》,談這本書為什麼「屬於大鳥」。

社會創新.行動中

邁向健康依存地景(下):都市中的防災教育與韌性

作者 / 蔡濟安(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計畫經理)、黃紫翎(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城中城大火是一個悲劇,但鹽埕區的防災教育經驗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中山大學舊港團隊進入高雄鹽埕區後,逐步以用防災教育重建社區韌性。他們發現,成功的防災教育需要三個要素的配合:技能培養、心理重建,以及社會網絡的強化。災難不僅是危機,也可能成為社區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