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Vol.143 發刊

目次

社會創新.行動中

當海風捎來禮物——好美沙灘的蛤蠣奇緣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颱風過後,好美沙灘出現大量的野生蛤蠣,居民與遊客紛紛帶著水桶與鏟子「摸蜊仔」。嘉義大學人社計畫博後蔡元隆,描繪大人與小孩在潮間帶間奔走的笑聲,以及跨世代間延續的生活記憶。對居民而言,這場盛夏的「蛤蠣重逢」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人與海彼此回應的情感聯繫。三年來嘉義大學團隊與在地居民共作,而培養出的默契與信任,在此場景中也顯露無遺。

社會創新.行動中

從設計人類學出發的設計思考課程:鹽埕兒童遊具創新的實踐與反思

作者 /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主任暨專任副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共同主持人)

在高雄鹽埕,孩子的遊戲空間長期不足,促使中山大學宋世祥老師嘗試以「設計思考」出發,帶著大學生設計公園遊具。透過設計人類學強調的觀察、訪談與長期陪伴,學生得以重新定義問題,並在木工實作與街區遊戲日中,與兒童和社區共創遊具。作者亦提醒,大學社會責任不只是成果展現,更是與場域持續對話的歷程。

社會創新.行動中

造人才.培社區.織網絡:陳東升老師專訪

作者 / 郭怡棻(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自 2013 年啟動以來,人社實踐計畫已邁入第六期。陳東升教授強調計畫不僅在大學與地方之間建立了協力關係,更逐步培養跨世代的學術社群,讓理論與實踐結合成為新學術典範。面對極端氣候、高齡少子化等挑戰,陳老師提醒,唯有真心參與、共同承擔,才能讓人文社會科學在臺灣的未來發揮關鍵作用。

他山之石

與地方山水在社會節奏中對話:記日本北陸與關西地區的地方創生實踐(下)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在福井越前鯖江,設計團隊 TSUGI 與 SOE 透過「RENEW」活動,讓工藝職人直面消費者;在滋賀長濱,Ikahacchin Production 則以出版連結移居者與在地社群。這些行動顯示,地方創生的關鍵在於「轉譯」——協調產業、文化與生活的不同節奏,藉由中介角色編織新的連結,使地方得以找到差異與邊界間的切入點,孕育獨特的未來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