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725

文章分享:


幫助自助者:哥本哈根的老人服務

作者 / 黃昱珽

「幫助自助者」(Help to Self-Help)

北歐的社會福利,在世界上居於領導者的地位,也成為台灣與各國效法的對象;諸如居家照顧、終生住宅(Lifetime House)、生活輔具等各項創新,逐漸地為台灣社會所熟悉,並為國家與社區所共同推動。不過台灣與北歐社會,在制度與文化各層面都有所不同,移植社會福利的過程裡,加以配套的各項軟硬體的建立,是更值得加以考慮的一環。本期的案例我們將介紹丹麥哥本哈根市的老人福利政策,著重介紹配合制度施行的數項軟硬體設計。

丹麥的哥本哈根市被譽為是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生活品質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中老人照顧服務政策,也被譽為是社會福利的典範。在哥本哈根,全市四萬名老人有一萬名左右的人力照顧,其中超過八成是專職人士。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其他國家都是望塵莫及的。

看到這數字時我們不禁會認為,有如此數量的高齡照顧人力,老人接受高品質的照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丹麥是個高稅賦的社會主義國家,50%左右的稅收支撐了市政府雇用如此龐大人事的成本。然而這樣的說法,並未真正看到哥本哈根市在整個老人照顧上的各項創新。事實上,這些創新背後所隱含的理念與設計,對於整體老人照顧政策起了更為重要的支持作用。

丹麥老人照顧的核心理念,並不僅是投入資源進行老人服務部門、以無微不至作為目標,這樣的作法只是將老人預設為受照顧的被動對象。相反地,哥本哈根市政府當局也要求老人獨立自主、採取行動,不依賴長期的照顧服務。這樣的作法被稱之為「幫助自助者」(Help to Self-Help; Help to Self-Care)。政府單位提供非常詳盡的服務項目,高齡者依照自己的需求提出請求,由社福人員加以評估之後,給予有期限的服務內容。這樣的作法不僅在減少資源的浪費,另一個目的則是讓老人維持決策與行動的能力,透過自我照顧提升生活品質及福祉。

「幫助自助者」的政策方針,具有相當的理想性;要能真正落實此一目標,除了資源的提供、設備的引入,與體制的建立之外,則需要概念上的改變及創新。老人長期照顧事業往往以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為對象,視為需要受照顧者;丹麥的照顧事業則強調老人的自理能力,服務工作盡可能尊重、最大化老人的自主意願。這其中包含了許多配套措施。

 

詳盡的服務清單與可親近性

要讓高齡者願意選擇各項服務,首先要有明確、詳盡的服務清單提供選擇;選擇的多樣化差異,是促成積極進行選擇的基本要件。哥本哈根市出版並發送健康手冊《Healthier Residents of Copenhagen of All Ages: Health Policy of the City of Copenhagen》給每一位市民,詳細介紹提供的各項服務及課程,所提供的服務包含從半夜協助如廁,到修剪腳指甲等一應俱全。因此對高齡者來說,選擇服務並非讓自己處於被照顧者的消極角色,更包含建構自己生活風格的積極意義。此外,這本手冊也宣傳哥本哈根市的健康政策理念,並提供各種養生保健之道,高齡者在瞭解自己所能獲得的服務的同時,也體認到自我照顧的相關義務。

除有詳盡多樣化的服務提供選擇之外,易達性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倘使要千里迢迢地到行政大樓去申請服務的話,再多的選擇都會被打上折扣。在哥本哈根市,除了有許多究竟可以提供協助的市民服務處之外,社會工作者也經常探視高齡長者,瞭解他們的需求與意願,並讓他們能夠就近提出自己的需求,工作者也可以就近加以評估、成案。

不斷更新與修正的服務照顧

為確保提供的服務能夠貼近案主的需求,工作者很少開出長期的服務,通常會先訂下幾個星期、一兩個月的期限,之後會再來進行視察並重新評估。

對所提供的服務不斷提出修正與更新,有著確保提供服務的有效性、維持高齡者選擇服務意願的重要手段。社會工作者長期、固定去拜訪探視年長者,可說是達成此目標的必要手段。即使是對服務沒有任何需求的長者,社會工作者每年至少也需要加以拜訪兩次,其中一次必須是無預警的探視。這樣做目的在於有效掌握高齡者生活的真實現況,方能評估目前市政府提供的服務的適用性。

在理解高齡長者的生活需求時,「傾聽」是一項核心的工作。有別於刻板印象中以各種量表來評估老人生活現況的做法,丹麥的社會工作者首要的工作便是在於傾聽高齡長者訴說自己的日常生活,從中挖掘他們所需要的服務,共同討論出解決的服務方案。比如說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不喜歡送餐服務,仍想自己作餐的話,那麼社會工作人員可能的做法,是檢視老人下廚的安全性之後,提供代購食材的服務。透過這種傾聽、提供、調整的過程,哥本哈根市能夠確保所提供服務的有效性,同時讓高齡者更願意進行自我照顧,選擇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