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389

文章分享:


許給你我一個老得起的未來:「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直擊

作者 / 新作坊、攝影/林廣

2018年3月,臺灣社會正式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總人口的14%。換句話說,在每七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老人的當下,青壯年照顧及扶養負擔加重和少子化趨勢,勢必會為整體社會帶來更加劇烈的衝擊。而這幾年,「高齡照顧」儼然成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從政府到民間,由學界到企業,莫不傾注全力,對「高齡社會」提出各種解方。

在大學部分,教師與學生透過課程和實作,和社區居民、地方組織共同發展出因應實際需求的照顧方案,甚至在過程中翻轉長者「被照顧者」的刻板印象,銀髮長輩經由社區參與、生命經驗述說、技藝傳承等方式,發揮「老有所用」的精神,與青年嘗試打造一個讓人樂活、樂齡、樂於變老的社區。而許多的大學團隊也以此為契機,銜接學用,跨域合作,開創出以解決高齡需求及社會問題的新型服務及產業。

此刻,有愈來愈多的高教伙伴加入社會實踐的行列,過去所累積的經驗需要透過對話才能持續深化,實作需要交流才能激盪出創新,理論更需要省思才能修正與擴充。有鑑於此,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特別與長期推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師生走進場域,以跨域課程探索跨界連結可能性的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HFCC)」合作,在4月16日舉辦【「從社區高齡照護到社會實踐的多元發展方案」高齡議題工作坊】。

活動集結雙邊執行團隊,邀請長期以創新跨域課程參與社會實踐的教師,分享從自身專業領域出發,結合場域觀點與銀髮需求的課程設計理念,進而發展創新實踐方案的歷程。希望透過知識與經驗的交匯激盪,提煉出對人文教育的新想像,也與更多新加入社區參與行列的高教伙伴,並肩回應當前高齡社會帶來的艱鉅挑戰,開創出不同取徑的解方,找到在地安老的生活方式。


圖:HISP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為上午的論壇開場。

「從科技平台、機構創業,到在地老化、漁村實踐,今天豐富的實務與理論經驗分享,相信會給大家帶來豐碩的收穫。」HISP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主持上午活動時,扼要指出四組案例分享的重點。

協助提供舒適寬廣場地,讓全臺高教伙伴能齊聚在逢甲大學交流的侯勝宗主任,以「任何事情均有二次的創造」概念破題,介紹自己如何進行知識想像與知識擴散。他帶領逢甲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B型企業王道中心,從結合學術理論與創新行動的公部門計畫,逐步建構出資訊平台與生態系統並重的「臺灣弱勢與偏鄉行動服務支持系統」。採用共享經濟概念及預約派遣方式,和縣市政府、偏鄉社區、計程車業者、復康巴士、NGO等,共同打造以高齡者和弱勢者為對象的到府接送及到宅服務平台。同時在目前所執行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中,侯主任也與其他老師合作開設「預見未來」學分學程,和學生一起想像十年、二十年後的社會環境將遇到的挑戰,藉由問題導向的課程設計與社區實作,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


圖:逢甲大學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侯勝宗老師。

「你對教授創業,有什麼想法?」

「你對我的創業,有什麼想法?」

「你對自己的創業,有什麼想法?」

靜宜大學社工系紀金山老師用這三個問題,貫穿自己創立社會企業服務在地高齡需求的敘事,也提醒所有人在實踐過程或是走上創業之途前後,應該要不斷思考擁有資源、扛起責任的自己,能不能為臺灣社會實際解決問題。以紀老師的經驗為例,他帶著「作為一個社會學者可以為高齡社會做些什麼?」的問題意識,從社會想像力出發,將個人問題與整體社會結構及需求結合,為真實世界發展出社會設計,再帶著學生投入社會實踐的工作中。

「人生是自己的,沒必要把選擇權交到別人手上。」時間回溯到2005年,紀老師帶著學生參與一項研究計畫,調查臺北市大大小小的養護中心後,有感於老人服務環境不夠完善,而下定決心要在未老之際,用行動為自己與他人創造一個老得起的未來。他首先創辦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服務社區裡的老化身心障礙者家庭、失智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再從中看到社會企業永續經營照顧服務的可能性,以及協會成員對於未來可以終老住宅的需求,因此集結了靜宜大學的學習系統、業界醫療資源與福氣協會服務人力,成立有本股份有限公司。並從在宅老化的趨勢中,找到「宅的創新」與「居家服務系統創新」兩處著力點,參考國外經驗,打造附服務通用住宅「好好園館」,和一站式整合社區照顧的咖啡館「有本生活坊」,雙管齊下,逐步完備符合高齡者需求的硬體及軟體服務。


圖:靜宜大學社工系紀金山老師。

中山大學社會系楊靜利老師則帶來港都高雄濃烈海味的成果分享。她細數中山大學如何透過課程設計和HFCC計畫支持,與鄰近的旗津、鹽埕、鼓山社區合作,推動社區文化、高齡照顧、永續發展三大主軸。中山大學將旗津廢棄的海軍技工宿舍,重新整理規劃成「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社區居民與大學師生能在基地跨界共學,傳承技藝,挖掘漁村海洋文化,並將跨世代共創的成果與在地共享。

「記憶與技藝復興」是中山大學發展在地傳承、跨界創新的重點,師生透過課程向地方耆老學習在地知識,由專業匠師帶領學生動手實作,記錄傳統木造技藝的「舢舨船雙槳仔」、製作在地染印技術與海洋文化的「大漁旗」和構築捕烏傳統竹編漁寮的「藏仔寮」。在過程中,高齡者翻轉向來「被服務者」的刻板印象,搖身一變成為「指導者」,與青年互動共創,喚回記憶榮光,復興傳統漁村文化,並以「生產性老化」的角色,積極貢獻於社會。青年則藉由實際身體勞作傳承技藝與記憶,保存在地文化資產,也在學校的鼓勵與支持下,將傳統技藝創新升級,以社會企業的精神建立西灣海洋山津塢等品牌。


圖:中山大學社會系楊靜利老師。


圖:楊靜利老師特別帶來山津塢團隊精心製作的大漁旗,贈送給主辦與協辦單位。

「最想做的是埔里的老人能互相照顧」,十一年前投入埔里菩提長青村老人安養模式研究的暨大人社中心梁鎧麟老師,於分享中暢談暨大透過與在地組織、返鄉/留鄉青年、地方產業、醫療系統的合作網絡為基礎,在目前執行的USR計畫裡,所推動的「群聚在地產業的長照社會經濟模式」。這項計畫借鏡長青村「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的核心理念,將老年活動力投入社區經濟產業運作,所得再回饋給社區老人照顧的社會經濟模式,進行區域擴散。

根據計畫藍圖,不僅在埔里創立鄉村型照顧咖啡館——「厚熊咖啡」,提供餐飲服務與長照諮詢轉介資訊,也與在地醫療機構合作辦理在宅沙龍、代間學堂和培訓專業志工,並結合大學師生與課程,連結長照專業服務組織、在地青年團隊、中高齡長者,共同開發深具社區特色、符合在地需求的長照繪本與桌遊、友善高齡體驗旅遊、電動車長者就醫接送等社企服務。最後的目標是希望能以青銀共創的社會經濟模式,作為水沙連區域老人照顧的經費來源,讓埔里的老人家能夠自給自足、彼此照顧。「這是一條辛苦道路,但還是要繼續把它走下去!」回顧這些年參與高齡議題相關的工作,梁老師有感而發,並以「Keep Going」和眾人互勉。

緊接著上臺的菩提長青村的經營者王子華老師,則以不用麥克風的洪亮嗓音提醒大家,「創業只有年輕人、教授、專業者嗎?老人創業這個問題是不是值得思考?」以自己經營長青村十九年,回歸高齡者生活實際需求,自助互助,自己服務自己的經驗,強調老人創業,追求「老有所用」的自生經濟可行性!


圖:暨大人社中心梁鎧麟老師帶著埔里剛開幕的照顧咖啡館「厚熊咖啡」吉祥物——厚熊與笑狗(取自臺語「互相照顧」諧音)首次公開亮相。


圖:菩提長青村經營人王子華老師。

在綜合討論的交流中,有伙伴問及實踐與創業的資金從何而來?在地網絡如何串聯?紀金山老師回應,最初先盤點社區的需求與資源,考量學校能如何配合,先從小的事情做起,資源取得較容易,壓力也較小,再慢慢向外擴散。他說社區工作因為在地,所以做的事情自然透明;社區的人經常與你互動,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格特質而願意支持你。「只要能解決社會問題必然就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時間一過就成了價格」,紀老師強調教授創業更要重視的是「社會真正的需求」,能夠回應這個問題,社會資本自然能串聯起來。

侯勝宗老師則傾向用「學術創業」代替「社會創業」,形容自己以學術連結利害關係人的實踐工作。他也分享了自己的「五P心法」,先透過公部門計畫支持找到對的人(People),同時經由研究產生計畫(Project),累積計畫成果形成可行方案(Program),並且長期整合所有方案利害關係人,產生供需交流擴散平台(Platform)。而串起所有人事物,如同珍珠項鍊內部不被人看見的那根隱藏的線,則是大學教師在過程(Process)中持續不斷的社會服務、專業教學與學術研究,在老師的努力之下,讓學生、廠商、大學、相關的利害關係人等被公眾看見,也實際回應了社會的需求。最後,侯老師和所有高教伙伴分享他的「服教研」理念,先把服務做好,再將教學導入研究的場域,自然而然就能發展出研究的路徑與成果。

楊靜利老師指出中山大學是以計畫補助方式進行,並鼓勵學生與計畫助理創業,原先的跨域課程經過調整後也保留在高教深耕計畫中,將來創業團隊會成為課程的業師,提供實習與學習的場域。王子華老師則強調長青村的資金來源,是回歸到實際生活面,以開發人力資本為主,並不把「金錢」當作第一順位,避免掉入只用貨幣思考的邏輯中。

在上午第一場論壇「社區青銀共創到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的想像」中,不論是教授創業、學術創業,或是青銀共創社會企業,還是自給自足的社會經濟模式,這四組案例分享均顯示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挑戰,需要不同專業、不同背景、不同世代的跨域對話和跨界合作,持續從小處做起,開展出不同路徑,分進合擊,才能有效回應社區和高齡者的多元需求。另外,在實踐過程中,連結相關社群資源,不斷修正策略、調整腳步,各種創新方案與創業計畫才有可能穩健發展,讓社區居民和大學師生都受益。而在下午的第二場論壇裡,將會針對高齡議題所觸及的多元實踐路徑,有更細緻的討論。


〔延伸閱讀〕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你陪我一起慢慢變老:「高齡議題工作坊」下午場活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