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大學與烏來泰雅族社區的創新合作模式——烏來小政大與政大小烏來

黃約伯
瀏覽次數:3053
文章分享:

Ⅰ、前言 (Introduction)

圖1:烏來南勢溪,溪畔上方即為烏來地區泰雅部落所在地之一。作者攝於2014/04/25

本研究計畫旨在發展大學(政治大學)與社區(烏來地區泰雅族部落,如圖一)兩者夥伴關係建立、經營與發展的永續合作模式,而本研究團隊則是以「打造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新典範」,作為推動各項行動方案的核心目標。本研究計畫為整合型之研究計劃,因此本研究團隊成員的學科背景多元,包括政治學的湯京平教授、廣告行銷的陳文玲教授、民族教育學的王雅萍副教授、社會工作的王增勇副教授、公共行政的江明修教授、建築學的孫振義副教授、地政系的甯方璽助理教授、人類學的陳文玲教授、地理學的官大偉助理教授、經濟學的王信實助理教授、應用數學的曾正男副教授和愛愛會指導老師蔡炎龍副教授等,以多角化的視野,探究烏來地區泰雅族部落另類發展(alternative development)的可能。

筆者自103年1月1日,即開始加入政大烏來樂酷(ulay lokah)[1]研究團隊。過去這一年多來,本團隊深入烏來地區泰雅部落,進行田野研究,實地了解烏來地區泰雅族社會整體的發展情形。其中一個發現是,大部分烏來地區泰雅族居民相當不滿於政府現行所規劃的「烏來水源特定區計畫」。[2]雖然,政府每年固定核撥水源回饋金給當地居民,可是對於當地烏來居民的生活與發展,卻也產生影響,例如居住空間不足、放寬原保地限制、回歸原住民基本法治理、農耕經營受限與地方產業發展等。針對此,當地泰雅族部落居民曾於104年3月29日於烏來發動50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抗爭活動。而筆者也發現,促使他們發動抗爭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之外,還包括以下:第一、法源依據[3];第二、2014七合一選舉[4];第三、政治大學研究團隊的陪伴部落會議的紀錄。

由上觀之,筆者初步發現,當前政府針對烏來地區所規劃施行的政策,並未廣納並徵詢當地泰雅族居民的意見,至少在政策規畫與研究所謂的「專業層級」上,當地居民是沒有聲音的。據此,本團隊成員也在烏來進行部落會議與焦點訪談,深入了解烏來當地居民的心聲,也以陪伴的態度,隨時提供當地居民的各項需求。因此,本團隊(包括本人)在參與這些研究時,也逐步累積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然而,這些研究發現,仍需要採用更精緻的研究方法,或參與更多的(學術)討論,這樣的研究成果,才能符合趨於客觀。

近幾個月,本團隊依據本團隊的核心目標-打造社區經濟的新典範-也在烏來地區執行若干行動方案。在論述上,對於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5]以及解方經濟(Solution Economy)[6],進行若干反思。例如,以解方經濟為例,它是一種新崛起經濟典範,不僅可創造出社會成果的市場,同時,也以交換(exchange)代替金錢的買賣。其結果是,人民不需太過於依賴政府(因政府失能之故),就能自己填補想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其所揭櫫的「合作」、「分享」的概念,可以打破私人企業、社會企業、人民與政府單位之間的籓籬,整合公私部門軟硬體的資源,合眾人之力,創造出公共財(public goods)或公共價值(public value),也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在此一論述基礎以及核心主題的架構下,目前本團隊在烏來地區研究工作之主要內容,可分為幾個工作層面,其中包含基礎工作層面(Foundation Tasks)與擴張工作層面(Expansion Tasks)。

Ⅱ、本研究團隊在烏來地區執行之工作方向與內容

(Ⅰ)基礎工作層面 (Foundation Tasks)

圖2:政大烏來部落工作站(tataq 超政),烏來部落所在地。作者攝於2014/08/15

簡言之,基礎工作層面,也就是所謂的在地化原則(Inculturation)。[7]政大研究團隊自今年七月起,再度聘用筆者為本研究計畫(科技部)之博士後研究人員,授權筆者負責提供與分享烏來地區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尤其有關於烏來當地泰雅族社會形成的歷史背景,及其與漢人社會長期互動與發展的政治、社會與經濟脈絡。這也稱為一方面,由於筆者熟知烏來地區各行業發展與人際間互動的狀況,也會適時向本研究團隊的成員,提供烏來地區相關的社會發展狀況(包含泰雅族語的使用);另一方面,筆者也會對烏來地區的人士,無論是在正式與非正式的場合方面,說明政治大學在烏來推動樂酷計畫的主要目的與內容。而,基礎工作層面最主要的工作事項之一,便是成立「政大烏來部落工作站」,如圖二。

據此原則,政治大學烏來樂酷團隊將以「烏來部落工作站」,做為基礎工作層面的思考與行動中心。具體而言,近幾個月來(2014年6月至2014年8月)烏來部落工作站的工作要項,是依據各研究團隊人員的自進度,朝本團隊的核心目標,持續進行跨領域的配合與執行,例如族語教學、老人長期照護、族譜調查、傳統領域規劃與整理、電腦遠距補救教學等等。筆者受限於篇幅之故,僅對於若干工作要項如在地青年人才的培力,社會企業的導入、傳統領域的調查、換工換宿活動等,擇要提出報告。[8]

a.老屋新生計畫

6月之後,本計畫主持人湯京平教授根據本團隊的歷次討論會議,提出決議,亦即,啟動老屋新生計畫(該老屋又稱為tataq 超政,也是政大烏來部落工作站的新基地,如圖三)。7月31日中午過後,在湯老師率隊之下(包含其家庭成員),親赴烏來部落的老屋,進行整地作業。目前,老屋內外部環境,已經初步整理完成。工作人員已經開始進駐。老屋的空間,提供本團隊以及部落許多的空間使用想像。目前初步的集體討論,老屋內部將以辦公室的使用方式為主;老屋外部,則是開放的公共空間,提供休閒、舉辦青年論壇、公民論壇、交流聯誼等使用方式為主。

圖3:老屋新生之環境整理,烏來老屋。作者攝於2014/07/31

b.以在地青年人才的培力

計畫開始半年後,團隊成員發現烏來地區部落公共事務缺乏年輕人的參與,不斷嘗試各種青年動員的可能性,自6月以來,本團隊成功與部落青年代表達成合作共識,開始著手規劃定期舉辦部落青年紀錄片欣賞與論壇活動並成功申請到新北市原民局的社會學習型計畫補助。自8月以來,便陸續邀請各原住民族部落的記錄片工作者,與烏來當地青年與居民進行文化對話與交流。這個部份,獲取烏來區休閒產業發展協會支持並交由部落青年來主導,成員包括: 烏來福山國小泰雅族教師Yulaw Yukan(烏來部落)、福山國小高世昌主任(忠治部落)、林慧貞(下盆部落)以及王畢莉(福山部落)等共同策動。政大烏來樂酷團隊協助記錄與參與討論。

 c.社會企業觀念的引入

8月5日到8月11日,本研究團隊派員(黃約伯博士、范月華助理、程廷助理、林慧貞、黃雅詩)和X書院想創業的學生代表五個,遠赴花蓮玉里參加科技部所舉辦的社會創新創業工作坊。為期七天的研習活動過程中,讓本團隊參與學員學習到社會企業相關的理念與實踐方式,也學習到若干社會創業(部落創業)經驗。最後,本團隊的參與學員也提出與分享個人創業的構想,也得到很多回饋意見。回到部落之後,本團隊參與的部落學員也常以社會創新創業的種子自許。例如,黃雅詩身為部落青年目前就讀世新大學廣電系,近期則常常參與記錄片影展的活動,也參與近日重返舊哈盆傳統領域的活動,她說,未來會以拍攝記錄片相關的事業,作為她日後生涯選擇(career choice)與創業的進路,算是成功的播下青年創業的種子。而參與玉里營隊的婦女工坊代表林慧貞也在部落專員月華和程廷的陪伴下,即將正式申請營利事業登記證,嘗試發展社區產業。這裡需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烏來部落工作站(tataq 超政),近期將會辦理換工換宿的活動。此外,也將會規劃辦理類似花蓮玉里社會創新創業的工作坊活動。

d.舊哈盆(hbun)傳統領域調查

本團隊已於七月份(7月21日-7月23日),由湯京平老師和王雅萍執行長,率員至烏來下盆部落進行為期三天兩夜的移地研究,進行家戶族譜的訪查,以實際了解族群遷徙歷史。已經完成家戶空間分布基礎調查報告提供給下盆部落討論(如圖四)。近日,本團隊也參與「烏來舊哈盆部落的傳統領域田野踏查」活動(8月29日-8月31日)針對福山下盆部落的土地歸還問題(舊哈盆部落),與下盆部落居民,進行實地田野踏查,親身了解舊哈盆部落的生態風貌,預計協助當地居民釐清未來相關土地議題(如圖五)。 

圖4:烏來下盆部落家戶空間分佈情形。本團隊助理製表(2014/07/23)

圖5:烏來下盆部落居民重返舊哈盆部落的傳統領域田野踏查。本團隊范月華助理拍攝(2014/08/29)

​e.社會變遷基礎資料調查

為了讓未來的部落發展合作計畫能更貼近部落的需求,同時讓政大團隊的學者們能夠對烏來地區做深入的分析與瞭解,我們需要了解當前部落文化及生活環境的真實面貌,因此,本研究團隊計畫在103年八月底,以及計畫執行期的最後一年(105年6月),在烏來地區各進行一次名為「新北市烏來區社會變遷基礎調查」的調查訪問,以了解烏來居民的想法與生活現況,並藉以檢驗烏來樂酷計畫的成果。基本上,調查訪問的對象是透過電腦抽籤決定的烏來地區年滿二十歲的居民;預計訪問700位。本調查包括六大類議題:「基本狀況」、「經濟狀況」、「社會資本」、「族群認同」、「部落會議」以及「生態旅遊」等。 本團隊已於8月份(8月13日,星期三),在王信實助理教授的主持下,完成預試作業 pre-test。此次預試作業,共邀請7名部落居民前來參與(林英鳳頭目,林阿財頭目、楊國賢頭目、宋神財老師,沈惠康課長、王畢莉女士,林慧貞女士等)。預試之後,參加預試的部落居民對於問卷內容,也紛紛踴躍發言,提出改進之意見。最後,部落居民也簽名表達他們對本調查計畫的同意與支持。本問卷相關文件正送交國立台灣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查作業,並且已經通過。不過,本團隊正面臨新北市民政局戶政主管單位拒絕配合本調查研究的活動,而其不願配合的主因係在於發文單位有誤。[9] 本團隊正在處理該項問題。待解決之後,再進行問卷調查的工作。

(Ⅱ)擴張工作層面 (Expansion Tasks)

擴張工作層面主要在於,以烏來部落工作站為基礎,擴大烏來工作站的功能,並以垂直以及橫向的社會連結網絡作為擴張的方式。在垂直關係網絡方面,烏來工作站不只隸屬於政治大學烏來樂酷團隊辦公室,也隸屬行政院科技部,因此有必要定期與政大與科技步進行縱向連繫。例如,本團隊每個月主辦一次的研究團隊老師共識會議(政大樂酷團隊),每週定期的團隊助理讀書會議(政大樂酷團隊),以及每季一次的四大學校工作會議(科技部)每季一次的,烏來部落工作站均會呈報工作執行狀況以及困難。在橫向關係網絡方面,烏來部落工作站連結烏來當地的各種組織與團體如行政組織(區公所的楊正斌區長、民政課黃賽門課長、原民課沈惠康課長、社人課周佳琪課長、宋美雲課員等)、教育組織(烏來國民中小學李文旗校長、福山國民中小學劉世和校長)、宗教組織(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劉麗雲長老、沈光復長老、天主教蘇崑永神父、神召會楊智芳理事長等)、社區組織(烏來社區發展協會周至剛理事長、忠治社區部落馬信理事長)、民間組織(烏來編織協會周小雲理事長)、烏來泰雅族總頭目林英鳳長老等,參與上述組織的例行性集會與重要活動。此一多面向參與(multi-faceted participation)的行動策略,可謂是本團隊的特色,也是本團隊這一年來企圖將烏來地區有關於泰雅族的官方與非官方組織整合起來,讓這些組織與關鍵人物(stakeholder or gatekeepers )逐步導入到一個本團隊所設定的框架之中(framework),這是一種組織化的歷程,也是體現在地參與或社區培力的精神。目前已經完成初步串聯的工作,並開始促成公民論壇及策略結盟的組織化對話平台。延續對烏來三通議題的檢討與未來一起合辦明年烏來文化季的結盟討論。

筆者須提醒的是,擴張工作層面的範圍,對內可串聯烏來地區的地方組織產生連結,對外也可連結外部大社會(台灣或國際社會)。例如,今年三月份,本團隊進行移地研究,與日本北海道大學(例如先住民愛努族研究中心),進行學術對話,也與當地的平取町與白老町的愛努族社區,進行跨國的文化交流。在7月中旬白糠町的愛努族也前來交流,本團隊都協助接待與對話。

另外,本團隊成員(官大偉助理教授、陳文玲助理教授、以及本人)也在5月14日-18日期間,組一個panel,前往東京參與世界人類學的學術研討會(請參閱http://www.nomadit.co.uk/iuaes/iuaes2014/panels.php5?PanelID=2936),希望從公共人類學(public anthropology)的角度,進行一種公共政策的跨國對話與合作(transnational dialogue and collaboration)。例如,烏來水源特定區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本團隊可以做為一種平台,提供烏來當地居民與台灣社會(如台灣環保聯盟)或國際社會(北海道愛努族等)相互對話的機會。本人也將於2014年11月14-16日三天,至韓國嶺南大學(由東亞人類學會主辦),發表有關烏來都市計劃的三通議題的報告。[10]目前團隊在累積能量討論籌備將這些跟烏來水資源與生態觀光等相關議題的國際視野導入在烏來辦理國際工作坊。

Ⅲ、結語

當然,本研究團隊研究工作的執行方式,或許可提供其他團隊若干思考方向。同時,其他團隊也可給予本團隊若干具體建議。就筆者而言,在自我省思方面,也希望朝「有效創新解決烏來水源特定區計畫」的實踐目標持續前進。這當然並非易事,是需要多方面的持續對話(如政府、學界)、居民、其他民間公益團體如環保團體等,方能促成。

另外,不論是基礎工作層面(Foundation Tasks)或擴張工作層面(Expansion Tasks),都有其限制性(limitations)。例如,筆者個人在兩個工作層面較少連結到台灣社會的動態發展如政府機構、台灣其他社區或台灣社會公益團體。但是團隊的老師不斷提供對話的刺激,相信在本研究團隊的內部會議上,筆者提出討論以尋求智慧的火花激盪尋求更創新的解決之道。

References

IEAES. 2014 with JASCA. The Future with/of Anthropoloies. Conference Papers. Makuhari Messe, Chiba: IEAE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威廉·艾格斯 (William D. Eggers) & 保羅·麥克米蘭(Paul Macmillan)著 李大川譯(民103). 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台北: 商周出版。

全國法規資料庫(94)。原住民族基本法。Retrieved 2 September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Available at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1]依泰雅族語,lokah,具有「振作、加油、相互打氣」等意涵。Ulay lokah 代表祝福烏來和政大彼此好且加油的意思。湯京平教授取諧音變成政大烏來樂酷,計畫的名稱即因此而來。

[2] 政府於民國56年發布實施所謂的「烏來都市計畫」[2],接著又於民國89年又依自來水法第12條之一而更名「烏來水源特定區計畫」。

[3]政府於民國94年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明文規定如下:「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前二項營利所得,應提撥一定比例納入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作回饋或補償經費」(全國法規資料庫,民94 )。

[4] 2014七合一選舉, 讓若干烏來泰雅族人企圖以「打破烏來水源特定區計劃」為名,召開或協助舉辦部落會議,以遂其政治動員的目的,為個人的年底參選作準備。

[5] 對於處於20世紀的許多國家而言,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概念、原則、以及政策措施。但是,這對於原住民族社會而言,無異是帶來文化同化(cultural assimilation)以及資源大量開發(resource exploitation)。因此,近來所興起的新典範-認同以及有尊嚴的發展(development with identity and dignity)在許多草根性運動的努力以及理論不斷修正的影響下,而漸漸為原住民族所認同與接受,並將之作為追求的理想與目標(IUAES, 2014, 177)。

[6] 請參閱 威廉·艾格斯(William D. Eggers) & 保羅·麥克米蘭(Paul Macmillan), 李大川譯,2014,p.22-42,。

[7] 有關於「在地化」此一名詞,陳東升教授也建議,其概念不應僅僅侷限物質內涵(physical connotation),而應擴大至想像的內涵(imaginative connotation)。例如,在地化應該也包括那些「本來居住於烏來地區,目前移居外地,但持續對烏來發展表示關心的一群人」。

[8] 當然,本研究團隊原訂的工作項目都在持續進行。

[9] 起初,本研究團隊委由政治大學,發文至新北市民政局,請該單位協助配合問卷調查的事宜。未料,該單位指出,本研究團隊的指導單位是科技部,因此,必須由科技部直接發文至新北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