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605

文章分享:


走訪蕃藝書屋

作者 / 阿桂

從台北出發,車子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駛出屏東縣的麟洛交流道,再幾公里,從這往東的一大片山區,就是大武山脈,是魯凱族和排灣族的聚集之地。

就在進大武山脈前、距麟洛交流道不到2公里的屏37鄉道上,有一大塊平地部落。與一般所熟悉的交流道附近市區不同,這裡的市街,更像自給自足的住宅區。經過此地,會令人不禁注意到兩旁寧靜的部落平房,若即若離的檳榔林所交織而成的美景,這裡是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

在這樣一個寧靜的、遠離大都市的平地部落,令人很難想像,這裡有一間藏書豐富的獨立書店。如果你和我一樣是慕名而來,你得克服懷疑自己的心理障礙,穿過一整個寧靜的部落社區,才能自己找到書店門口,這就是蕃藝書屋

蕃藝書屋成立於2013年。老闆林明德是擁有排灣與阿美兩族血統。人生曾經歷城市和鄉村、原鄉與漢人社會,有著複雜的血統背景與成長經歷。

圖:藏在部落裡的獨立書店──蕃藝書屋及店長林明德。

林明德10歲就離開部落,到大城市就學,在他的成長歲月裡,原住民的印象是充滿悲劇的。他曾看著自己的小學同學,拿著石頭,追趕著揹著山產下山交換貨物的原住民老人。年輕時走過70年代的原民運動潮後,他放棄了赴國外進修音樂的計畫,轉而關切原住民議題。20多年來,他在學校擔任教職,期間辦過三份原住民報紙:原報、南島時報、以及原聲報。後來辭去教職,嘗試過參加原鄉的地方選舉,也曾在縣政府任事,2013年,林明德結束了公部門的工作,就在瑪家鄉三和村這個地方,開了一間獨立書店:蕃藝書屋。

林明德嗜書如命,他形容自己「寧願淪落到翻箱倒櫃找零錢只為填飽肚子,也要拿錢買書。」林明德得意地說,由於珍藏了大量與原住民議題相關的書報雜誌,有許多原住民相關研究者,都會向他找書。

因此,在結束公部門工作之後,林明德以自己多年來的藏書,以及多年辦報、參與原民運動的視野,在部落開起了這家以原住民議題為主軸的獨立書店。

「原鄉的知識啟蒙是我一生中最關懷的主題。」對他來說,開書店也是改善原民地位、促進議題討論的一種方式,「相較於其他原民運動的話,開書店是相對溫和的方法。」

生產工具:無窮的想像力與勞力

林明德的原鄉老家並不在三和村,然而為什麼選在此地開起獨立書店呢?

「這個地方是原住民地區最大的部落,是台灣的第一個遷村計畫,是整個屏東縣魯凱和排灣族菁英階級所在,在這個地方書店開不起來,還有哪個原住民部落能開得起來?」林明德說。

從瑪家鄉公所的網站看關於三和村的介紹,可以看到三和村是瑪家鄉一塊特殊的地方。三和村位於鹽埔鄉、內埔鄉和麟洛鄉的交界地帶,是不在瑪家鄉內的一塊「飛地」,日治時代開始,三和村地區就被作為鼓勵原住民移墾的區域,許多來自霧台、瑪家、三地門的深山原住民移入開墾此地。光復後,國民政府對此地延續了日治時期的移墾政策,現在三和村是瑪家鄉人口最多的地區,居民多為魯凱族和排灣族。林明德在此成立全台第一間位於原住民部落的獨立書店,有他的道理在。

在這裡租塊地蓋書屋,林明德和妻子李安有著自己的想法,從建築的過程便體現著夫妻倆這個世界的理念:人與自然的結合、原住民智慧的體現。 整個書屋,是林明德夫婦遵循三大原則蓋起的:就地取材、資源回收、土法煉鋼。

三和村原為隘寮溪改道築堤後河床荒蕪之地,石頭特別多,夫妻兩人一塊一塊地撿拾石頭、用手推車推回來,慢慢砌起石屋、修建屋後的步道、清出屋後的庭園,兩人完全沒有美學或建築相關訓練,全部都是林明德和李安胼手胝足、一點一點地蓋起來。

「人家問我有甚麼生產工具?我回答只有二個,就是無窮的想像力和原始的勞動力。」林明德說起這段話,口氣特別堅定。他告訴我們,蓋這間書屋的時候,正是他人生比較低潮的時期,不過,「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對世界的想像也會不一樣。」


圖:書屋旁的小門通往後院,地上的石板步道是林明德夫妻兩人一塊塊地撿拾、用手推車推回來砌上的。

大武山慢活共合國

在書屋的後院,有著約二分地大的庭園式園區,這是書屋的另個名字:「大武山脈慢活共合國」所在。園區內有樹下的石桌石椅、樹幹上釘著一個個書櫃、DIY教室、露營野炊區、棚屋休憩區,還有溫馨的家宿(Home stay)。每一項設施,都蘊含著林明德作為原住民中的知識分子,對原住民生活智慧的詮釋。

他認為,人類社會現在面臨最大的危機,是溫室效應等大自然的反撲。然而原住民長久以來在山林存活的生存智慧,有著原住民特有的、對待這個世界的核心價值,這套長期以來和大自然相處的核心價值,林明德相信是可以解決人和自然之間的衝突的。這也是「大武山慢活共合國」的園區裡,處處體現的精神。

「我們在這裡打造一個進入大武山之前的導覽基地,也是社區微型文化中心。」林明德說。「這些設施都實際有運作過的。我們有生態旅行,部落的頭目和長老在這裡,他們(參加旅行的人)出發前會在這裡聽取關於大武山比較完整的資訊。」

圖:大武山脈慢活共合國」便是蕃藝書屋。整個書屋有三分地,是一個完整的休憩園區。 圖:園區內有個祭祀祖先用的祭壇,「很久沒來跟祖先說話了。」林明德說,他蹲下來,為祭壇斟了一杯小米酒。

走進園區,裡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塊區域,是「落葉之家」。那是一塊堆積著落葉的地方,乍看之下很不起眼,但經過林明德的娓娓道來,卻有著深厚的與大自然連結的感情:「葉子也有生老病死,我們不能只是用人類的想法對待他們、把他們當肥料。他們落下、腐化之後,可以做為滋養土地的東西,落葉之家,是葉子的安養院。」林明德邊說著,邊在一塊豎立的大石頭前蹲下,斟了一杯小米酒,他告訴我們,那是祖先的祭壇。

林明德的獨立書店,不是只有蕃藝書屋一處而已,另外在林明德的家鄉牡丹鄉的東源部落裡,還有一間樹屋「鳥托邦」,與蕃藝書屋原住民議題為主軸不同,東源樹屋是兒童故事館,還設有一個劇場。

他的想法,是在北排灣(霧台、三地門、瑪家)、中排灣(泰武、來義、春日)、南排灣(獅子、牡丹)、東排灣(達仁、金峰和大武)四區各成立一個主題書店,作為社區微型文化中心。其中蕃藝書屋「大武山脈慢活共合國」是北排灣基地,另外在東源的樹屋「鳥托邦」,便是南排灣的基地。長遠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藉由這四個微型文化中心,將整個排灣地區串連起來,以振興、展示原住民文化智慧的方式,結合各區不同部落團體的力量,為整個產業的區域自給自足作出前導的功能。

「獨立書店的定義,並不是一般大型的財團投資的營利事業,而是和創辦人的性格、志向有很密切的關係。獨立書店除了有自己的風格,還有個很重要的面向:在社群和社會裡產生實質的影響力,介入社區的改變,或是一種實踐。開書店,僅僅是一種手段而已。」大武山前的蕃藝書屋,不僅僅是點一盞部落閱讀的燈,更是向外界展現原住民核心價值的所在。

颱風

其實,來書屋前幾天,女主人李安透過網路告訴我,這幾年接連遭逢颱風侵襲,幾乎將他們夫妻這幾年的心血帶走。「我們胼手胝足,像養孩子一般的心情,現在看了就心痛。」李安說。

「那麼,接下來有可能吹熄燈號嗎?」我問。

「絕不會吹熄燈號的。」她說。

於是今天我來了。

走進園區,盡入眼簾的是一片風災後的狼藉。大自然的手粗魯地在這裡翻攪了一通,但還看得出一區區大致的輪廓:倒塌的大樹下曾經有張石桌石椅,曾釘在樹幹上的小書櫃躺在旁邊;棚屋區還在;垮下的舞台還有一排排座椅;魚池中有塊台灣形狀的大石,周圍的十六塊代表台灣原住民族的石塊東倒西歪;當年侯季然導演「書店裡的影像詩」中,林明德坐著拉手風琴的大樹還在,只是周圍的庭園,已不復當初森林書屋的靜好樣貌。

「老天爺說我做得太辛苦了,所以他收走了。」林明德苦笑地說。

林明德指著垮下的舞台,告訴我們這裡舉辦過各種原住民議題講座、讀書會、技藝研習,還有多次音樂會…...,過往有許多學者、教授、包括龍應台部長都曾經造訪。

「然而連續三年的颱風,特別是今年,颱風連來了三個,全部都吹垮了。」


圖:颱風後傾倒的舞台。

但是,很顯然地,這台灣第一家部落獨立書店,並沒有被颱風擊倒。東源的樹屋歷經風災雖然全毀,但在林明德夫妻的努力下,也漸漸地重建起來。在我採訪林明德的這天,他告訴我樹屋那裏已經差不多了。至於三和村蕃藝書屋這裡,雖然書都泡水了,但就在我來走訪的前一天,屏科大的學生志工才剛結束一天的協助整理工作。林明德告訴我,接下來的重建計畫,是先將東源樹屋「鳥托邦」那邊的住宿、會議中心建設好,然後以那裡為基地,開始招募打工換宿以及學生志工,再將三和村的蕃藝書屋修復。

「等書屋再開張,我的構想是旅行書店,讓不同的人都來經營幾個月。」林明德一開始說著未來的規劃,配合著他說話的手勢,彷彿新的夢想藍圖,又在他手上閃閃發亮。

蕃藝書屋,這個以「蕃」為名、將此字重新詮釋演繹的微型文化基地,建於老闆林明德人生的風雨時期,經歷這多次的颱風侵襲,再看著它逐漸重新站起,就像是人生境遇的一場比喻似的:無論外觀怎麼被大自然改變,宣揚原住民核心價值的核心並不會輕易改變,也正如林明德賦予「蕃」這個字的全新解釋一樣:是充滿野性力量,蔓生強壯的。那正是原住民的長久以來在山林中存活下來的靈魂素描。


註:蕃藝書屋的重建工作,招募青年志工的加入,有興趣者可洽蕃藝書屋。連絡電話:(08)7992895。林明德0988733338,李安0938037796。地址: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玉泉巷65之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