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279

文章分享:


小方案,大改變:瑞典街頭的嘻哈樂實驗

作者 / 陳中寧
 
 

(首圖說明:嘻哈示意圖)

用框架計畫協助參與

瑞典的<馬爾摩生活實驗室>(Malmö Living Labs)就提供了相關範例。其作為框架計畫,建立了三個生活實驗室:<街頭巷尾>(The Neighborhood):希望透過協力合作與社會媒體,進行社會整合;讓不同群體的參與者與邊緣族群能因此受到動員與鼓舞。<舞台>(The Stage): 從事集體的文化創作。著重於發揮表演、音樂、戲劇與次文化的活力。<工廠>(The Factory): 致力於發展技術,以助於使用者能軟硬體上的資源,讓自己的想法轉為現實。這三個實驗室,對各種小規模實驗起到了支援與整合的作用,並發展出可用的通訊工具,讓不同身份的參與者能更便於共同設計。

聽見移民社群的嘻哈樂

<街頭流動的聲音與面孔>(Rörelsen Gatans Röst & Ansikte=Voice and Face of the Street Movement, 簡稱為RGRA),是一群喜歡嘻哈音樂(Hip-Hop)的12~25歲之年輕移民。他們所在意是:要如何讓自己在城市中被聽見?要如何讓自己在城市中被肯定?因此RAGA與<馬爾摩生活實驗室>的其他團隊一起發想協力,找出了種種解答。例如<嘻哈藍芽巴士>(Hip hop Bluetooth Bus)是運用藍芽系統,讓巴士變成音樂放送站。拿出手機就可以開始聽音樂。<條碼節拍>(Barcode Beats)則是利用超市的產品條碼。當用內建RAGA音樂資料的條碼機刷過去,不同的產品會引發不同的音樂。

累積實驗成果 持續尋求改變

雖然僅是播放音樂,但上述之實驗確實為RAGA提供了答案。但這僅是<馬爾摩生活實驗室>的其中一項個案。實驗室在地方建立起了一個穩定的環境,讓不同身份的人能一起合作,進行社會創新。持續地為各個群體,在真實生活中所會面臨地種種問題尋求解答。

 


【參考資料】

Manzini, E. and F. Rizzo(2011) Small projects/large changes: Participatory design as an open participated process. CoDesign, 7(3-4): 19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