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239

文章分享:


國境之南的永續之夢:綠農的家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編按:本文為作者於2018年6月參加「綠農的家」參與式認證活動,實地走訪草生栽培農園,觀察友善農業的感想。2019年7月於合作平台「微笑臺灣」轉載刊登時,部分內容遭誤讀而引發爭議,遂於徵求作者同意後,將原文略作修改,特此說明。


在提前入夏的這年六月初,我跟著屏東「綠農的家」所舉辦的「草生栽種芒果園參與式認證」之旅[1]來到屏東。一天的行程,上午先安排到屏東重要的芒果產地枋山,拜訪與綠農之家合作的芒果農友和他們的果園,下午則到墾丁後灣去認識當地的陸蟹棲地。芒果與陸蟹之間有什麼關聯呢?追著愛文芒果成熟香味前來的我,原本只是把陸蟹行程當作附加的「好康」。但走完一遭後發現,後灣陸蟹的故事讓支持著「綠農的家」的信念與實踐概念,更加立體了起來;那是屬於熱帶的、吹著海風的國境之南,在地社會追求環境永續、公民自主的一步一腳印。

創業邁入第十年的「綠農的家」,宗旨在協助農民銷售以友善環境方式生產的農產。銷售產品的重要任務是爭取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這次的行程就是希望可以透過消費者直接到產地走訪、認識生產過程,達到這樣的目的。出發前兩日,此行程僅招募到八人參與,原本主辦單位打算以參與人數不足為由取消。但洪老師認為只要有人願意來,人數雖然少也要舉辦。取消了原訂以小巴士載送參與者的計畫,改由洪老師用自己的小客車載大夥從屏東來回枋山、後灣。我很幸運可以坐在老師旁邊,一路聊天。


影片:公視頂真人物預告——捍衛土地的鬥士洪輝祥。

用商業經營搶救土地

綠農的家雖然是營利組織,但在創辦人洪輝祥老師的引領下,我認為本質仍是環保團體。「台灣社會對於工業的環境污染比較有認識,但對於農業的環境污染卻很少有意識。」老師道出長年從事環保運動的觀察;而成立綠農之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一塊田一塊田地搶救台灣的國土」。

屏東枋山位於台灣芒果產區的南端,有著較早上市的優勢,再加上接受海風吹拂帶來的豐富礦物質,在果肉的風味上有機會比靠山栽種的芒果更上層樓。地方農民著眼於市場的機會,即便是陡峭的山坡地,也開墾來大量栽種芒果。然而傳統的果園管理使用除草劑來清除雜草,造成土壤裸露與大雨沖刷流失,再加上除草劑屬於環境賀爾蒙,對於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影響甚大,引來屏東環盟的關注。位於陡坡上的果園,大多土地權屬於林務局。一開始屏東環盟要求林務局介入處理,但在民意代表的壓力下,解決方案牽涉到由公務機關提供大筆賠償給租地的農民[2],最終因財務負擔過重而無疾而終。眼見公部門的治理失效,洪老師於是想要借用社會大眾的力量來改變這個現況,成立了綠農的家。

「NGO的精神就是獨立於政府、動員公民社會的力量來處理社會的各種議題。現在談得很多的社會企業也應該是基於這樣的精神,運用企業的經營模式來促進公民社會運作的『效率化』與『獨立自主』,不要再依賴政府的補助,否則公民社會永遠無法有效的監督政府。」洪老師說出他創辦綠農的家之初衷。從公民社會參與社會治理的角度,洪老師眼中的商業經營也是動員社會力的一種方式,如同傳統的社團募款需要以理念來爭取,如今綠農的家是將理念注入所販售的農產當中,在市場中尋找願意認同的消費者,以商品貨幣的持續交換,來維持向環境與社會永續前進的動能。基於公民社會應該要獨立於政府的立場,洪老師也批判當前進行中的社會企業立法討論,往往聚焦於各種政府補貼或優惠,而偏離了社會企業應被視為公民社會一分子的基本精神。

堅持「自然熟」有多困難?

當初創辦「綠農的家」,就是源於希望能讓芒果農友順利改變種植方式。但走了十年,目前與綠農的家合作的芒果農家只有四戶(和綠農合作的所有農家已達120戶)。洪老師指出,市場難以反應真實成本是最大的困難。愛文芒果在批發商的眼裡是外表第一,即便農友減少用藥、擁有安全的檢出證明,收購的價格仍然遠不敵那些外型漂亮的芒果,而用市集等小眾方式推廣,能夠創造的市場仍然有限。此外,部分農民有運用藥物調節果樹生長週期來「搶市」的方法,例如使用催花、催熟的手法來衝早產期的高價市場,比起需要辛苦經營的理念消費客群,前者更具吸引力。


圖:農友林大哥在綠意盎然的自家果園裡,向參與者解說果園管理的方式。

六月初我們造訪林家果園時,還是一週出貨不到十箱的階段,隔壁的果園卻已經緊鑼密鼓大量出貨中。這個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綠農的家堅持不催花不催熟的「自然熟」政策。走進林家果園,還有許多果實塊頭很小,連套袋都還沒進行(套袋是在果實約雞蛋大小時進行),因此六月中才會開始量產出貨。農友林大哥解釋,要能夠集中且早期出貨,使用催花與催熟的藥劑是其中一個方法。然而為此所使用的藥劑,有部份是對果樹本身是有傷害的。例如有些催花的藥劑是施用在樹根的附近,原理是藉由傷害根部,使果樹感受到生存逆境而開出大量的花朵。同時間,這些催花藥劑的毒性會傷害生存於土壤中的各種生物,進而造成土壤的劣化。催熟是人工加速果樹老化的過程,除了果實快速熟成,亦造成枝條大量老化,因此在採收後的修枝作業中,往往也需比未催熟的果園進行更大程度的修剪。

對消費者而言,最關切的可能是這類藥劑的使用是否會殘留在水果上。除此之外,多樣的土壤生態以及自然的熟成過程能夠帶給果實豐富的風味,但化學藥劑的使用往往扼殺了這些。


圖:林大哥果園還有許多雞蛋大小的芒果,隔壁卻已全部採完上市。主要差別在是否使用催花催熟的技術。

綠農的家的芒果強調在叢紅,所以除了吃得安心之外,對消費者的一大福利就是濃郁的芒果香與果肉風味。在去林家農園的路上,大夥隨意在路邊的攤子買了幾個芒果,準備與綠農的芒果做風味評比。開吃之前,大夥先用鼻子聞聞果香,發現用草生栽培、無化肥除草劑又是在叢紅的綠農芒果香氣果真大大勝出!農友林大哥說,成熟度也可以用香氣判斷,如果芒果頭跟尾端的香氣一樣濃郁,就代表是芒果成熟度十分、最好吃的時候。實際品嚐果肉,大夥發現路邊攤子買的芒果成熟度不一,有些已經過熟,有些則還成熟度低、酸味高,亦缺乏風味。過熟的芒果是攤子老闆挑給我們的,吃起來雖然很甜,但香氣與風味層次十分平淡,同行夥伴說是「死甜」。林大哥的在叢紅芒果吃起來清甜有汁、風味的尾韻會留在嘴巴裡好一陣子,相當有滋味,讓人想一粒接著一粒。林大哥說他自己一天照三餐吃,一餐吃三粒也不膩,好水果大概就是這樣吧!

圖:草生栽培的在叢紅芒果,吃過的都按讚!

除了教導怎麼分辨芒果的成熟度,農友林大哥也帶我們進入果園,實際了解不同的栽培方式所帶來的果園面貌。林大哥的果園不使用除草劑、化肥、催花與催熟的藥劑,不僅地面都是草、綠意盎然,果樹的枝條伸展旺盛、其間有小鳥在上面築巢,生態豐富,雖然是大熱天走在果園裡,仍算是通風舒適。當大夥走進隔壁的慣行栽種果園,感受到溫度明顯升高,一方面是因為慣行果園使用除草劑,無草相覆蓋的裸露土壤更容易吸熱;另一方面,因為進行化學催熟而老化的枝葉,在芒果採收過後被大量修剪,果樹無法提供遮陰,更增加果園的溫度。

林大哥特別強調草生栽培對於土壤的正面作用,包括調節水分——在乾季保水、雨季幫忙蒸散多餘的水分,也能夠調節土壤溫度,避免過熱或過冷。此外,當強降雨來的時候,沒有草相保護的土壤流失得很快。林大哥也指出,隔壁慣行農園原本地勢較他的果園高,但因為長期使用除草劑造成地表裸露,幾年下來的沖刷,已經使兩邊果園的地勢越來越接近。透過觀察兩邊不同生產方式果園的土壤狀態與果樹樣貌,加上大哥詳細的導覽,清晰的對照讓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認識到農業所造成的環境成本。


圖左為林大哥採用草生栽培、自然熟成的果園。圖右為隔壁剛採收完,使用除草劑、催花催熟的果園。

友善與有機的耕作方式,需要社會的支持

在路程的車上我請教洪輝祥老師,綠農的家如何定價。洪老師說,首先要了解農友耕作的資材機具成本,接著是勞動工資,以及合理的利潤,另外再加上綠農平台這邊的合理利潤,以及宅配運費等。一般來說,農產的價格是由市場供需決定的,農戶的成本如何往往與終端價格無關。綠農的家為了鼓勵農民以友善環境進行生產,需要給農民能夠以此維生的經濟支持,因此有必要依照成本以及合理利潤來定價。雖然直接透過綠農的家進行銷售,已經比傳統的通路少了一道流程(以及相應的成本),終端的售價與一般市場價格比較仍然偏高,主要的差別還是在於生產這端的價格合理化之後有明顯墊高。洪老師指出,一般傳統通路的售價中,大約兩到三成是農家的收入,但綠農的家堅持農家的收入要是售價的五成以上。這些保障農民、守護環境的立意,化作市場理解的價格,無可避免地讓銷售端更為辛苦。

那麼近期頒布、關於有機農業與友善農業的相關法令,是不是能對於農民有鼓勵的作用呢?對此,洪老師認為有機農業需要的是社會支持,而不是政府的施捨。社會支持的意思是,社會體認到有機農業的各種價值,包括國土保安、生物多樣性維護與食品安全等,並且將這些公共價值以貨幣的形式,由政府代表全體社會制度性地給予生產者,來支持其持續有機生產。洪老師認為,社會每年應該要提供每公頃有機耕作農地20萬、友善耕作農地10萬的金額,作為有效的社會支持,而非政府5萬、3萬的補貼;「那是施捨不是支持。這也代表了這個社會還沒有真正認識與肯定有機的價值。」

以公民力量關切環境議題

雖然綠農的家在銷售經營方面依舊辛苦,但其盈餘當中有一定的比例會提撥給屏東環盟,作為屏東環盟持續關切在地環保議題的基金。這也正是洪輝祥老師所堅持的公民社會獨立自主精神的體現。這天行程的第二站,墾丁後灣陸蟹的家,即是最佳的案例。


圖:洪老師向參與者解說陸蟹的生活史,如何扮演了連結陸地與海洋生態的重要角色。

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的後灣,2008年推出了飯店開發案。然而開發案的基地卻位在重要的陸蟹棲地之上,引發了在地居民與屏東環盟的關切和抗爭。當時擔任屏東環盟理事長的洪輝祥老師,就開始持續參與此開發案的討論,並與在地的保育人士合作,在2011年提出了「以地易地」的替代方案,也就是以附近的公有地交換私有開發基地,讓飯店仍能開發,同時陸蟹棲地得以保存。這個原本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的替代方案,在我們造訪的幾天前,由行政院拍板定案,代表後灣的陸蟹棲地能夠被保留下來[3]。對此發展,一路以來參與了超過十年的洪老師顯得相當高興,直說我們造訪的時機正好。華視也因此派記者跟我們一起到現場,順便針對這個議題採訪洪老師

經由洪老師的解說,我們才知道後灣這塊被保留下來的小小臨海熱帶次生林,就孕育了二、三十種陸蟹,真的堪稱是陸蟹的基因庫!但陸蟹白天都在密林裡面活動,並不容易觀察,只有在產卵的黑夜會季節性地集體穿越海灘,入海去釋放孵化的幼蟹。我們先在人潮不多的海邊戲水、浮潛觀察水下世界,稍晚氣候較為涼爽時,洪老師再帶我們去看陸蟹下海產卵的路線、牠們生存的密林,並解說牠們的生態。

圖:寧靜的海灣,如果人類節制開發行為,可以是許多生物的天堂。

坐在夕陽西下的後灣海邊,吃著在地名產芋頭粿、大腸,以及綠農的各式水果作晚餐,我腦中迴響著洪輝祥老師的話語:「屏東環盟也可以拿縣政府、墾丁國家公園的資源運作,但如果拿了他們的錢,如何有立場可以監督他們?」保衛後灣陸蟹的這場戰役,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在地民間力量,持續參與政策、監督公部門的努力下才獲致環保與開發雙贏的結果。

綠農的家的每一份產品,代表了一塊農地、一家農戶友善環境、健康生活的夢想,也同時支持了國境之南的地方公民社會。綠農的家的運作回應了土地、農民、消費者的需求,活化了公民能量,更豐富了我們對於社會力的想像,將之視為「社會企業」自是當之無愧。


影片:我們的島第752集——綠農的社運農業 (2014-04-07)


[1] 「綠農的家」之相關活動,可參考其臉書粉絲頁資訊

[2] 根據〈國有林事業區出租造林地管理要點〉第三條,國有林地出租給民眾造林,若違反規定種植農作物者,林務局得中止契約。然而芒果樹曾為法定的造林樹種,造成違法認定上的複雜度提高,也讓民意代表抓到機會,指責林務局沒有積極輔導承租者以正確方式造林。民意代表亦要求林務局,若執意要收回種植芒果樹的林班地,必須要以金錢補償承租者所種植的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