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708

文章分享:


稻米、薑茶、小革命:社區企業的成功之道

作者 / 陳中寧

文 /陳中寧
圖 / 詳參考資料

社區企業須以社區為本 

社區企業,或是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企業,跟社區本身的需求與可運用之資源和技術有極大的關係。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與凱薩琳•吉布森(Katherine Gibson)所介紹的社區企業案例便呈現出此一特性。

移工集資回饋鄉里

馬丁奧稻米中心(Matin-ao Rice Centre)是由一名菲律賓移工艾爾莎(elsa)所發起。她在移工群體之間募集資金回鄉進行投資,並獲得外部資金的協助。由於該地是農村,艾爾莎選擇了碾米廠作為投資項目。經營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碾米廠遇到了強力競爭,稻穀的來源並不足夠。經艾爾莎訪查才發現:農民的和放款人之間的債務關係會影響到稻米的流向。因此該中心將事業範圍擴張到信貸放款。2006年時,馬丁奧稻米處理中心已然發展出包括:碾米廠、農機租用、農民貸款等多項以農業為中心的服務項目。

社會企業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經營者必須面對這種種因素的存在並加已因應。社區會勾勒出企業的樣貌並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機會;但同時,社區也可因社會企業的貢獻而獲得振興。

女性撐起一片天

拉卡薑茶社區企業(the Laca Ginger Tea Community Enterprise)這是發生在亞格那市(Jagna)附近的小農村。當地缺乏發展機會,但卻又沒人願意積極作為。於是,一群婦女站了出來,她們彼此間是鄰居或親戚,因此能充分的相互照應。當地產薑,又有人曾學過薑茶粉的製作技術,於是在共同討論後決定以薑茶粉作為經營項目。亞格那市社區夥伴計畫(the Jagna Community Partnering Project, 簡稱JCPP)將提供了經費上的協助。其中包括了到附近市鎮學習產銷模式的車資。但這群婦女卻將車資存起來作為社區企業的資金,用雙腳走過城鎮進行訪查。她們相信「雖然我們老了,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手上有的東西起家」。

此一用微薄資本從社區活動中心起家的事業逐漸擴大,並發展出薑餅、薑糖、薑磨沙膏等副商品。另外還嘗試進行市場區隔,企圖研製出有需求但無供給的無糖薑茶粉。

既有的在地婦女網絡促成了企業的成功。社區成員本身的生活經驗,也成為可資運用的資產。其經營方向並非外來而是出自相互討論;故婦女們得以充分運用「手上有的東西」進行創業。

在拉卡薑茶的案例中,外來協助者僅僅是投入資金,協助企業發起,在地的婦女本身具有經營的主導性。與在地特性、居民的密切結合,將是社區企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參考資料】

Cameron, j. and K. Gibson (2008) Building community-based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Philippines: diverse development pathways. In: The Soci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Solidarity. A. Amin ed. Zed  Press,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