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197

文章分享:


龍谷大學見學記Ⅳ:學生與居民共創「龍蝨鄉之米」 守護聚落環境和經濟

作者 / 郭怡棻

車子從京丹後大宮交流道滑行下來,映入眼裡的是一群在藍天中遨遊的鯉魚;原來這是三重與森本地區的居民,為了慶賀5月5日「兒童節」所懸掛的鯉魚旗。即使節日已過,村民仍讓五顏六色的鯉魚旗在田邊悠遊飄揚,為這個少子高齡化的地區增添色彩與活力。


位於京丹後市西側的三重與森本聚落,是龍谷大學參與夢想大學計畫的四個實踐場域之一,2019年5月造訪時,兩個聚落加起來約有203戶人家、495位居民,與日本多數的農村一樣,此地也面臨人口流失與少子高齡化的挑戰。為了能讓子子孫孫安居家鄉,兩個聚落的居民在2013年結合起來成立「三重.森本里力再生協議會」,串聯社區舊有組織,並透過市政府與大學的協助,以居民為主體推動各種方案,來維持地方活力。

其中,為了解決人口減少、空屋閒置、人力不足的問題,居民組成了「三重.森本移住促進協議會」和京都府派遣的「鄉村公共員」一起想方設法。藉由盤點空屋資源、開設社區網頁、辦理移居體驗活動、編纂移居情報「聚落教科書」、組織年輕人支援團體等方式,提供完整的移居諮詢與支援服務,強化外地人遷居的意願。


圖:「三重.森本移住促進協議會」會長新田良文及代表成員介紹社區與大學合作情況。

2016年龍谷大學師生加入社區協作行列後,也促成聚落裡一群六十歲上下,剛退休的職業婦女們開始組織起來。透過龍谷大學金紅実老師引介其他農村經驗,媽媽們有意識地聚在一起共煮分食,研究當地年節必吃的鄉土料理「丹後散壽司」或自家醃漬醬菜,如何料理才能更美味,以作為接待外賓的招牌餐點。她們甚至成立共耕團體「Manguruwa三重.森本」,以農藥減量、有機施肥的友善環境轉型耕作方式種植蔬菜,並在聚落附近的交流道定期舉行農夫市集,販售無毒蔬果與農產加工品。這群婆婆媽媽熱情投入社區公共事務,學習運用智慧型手機及管理臉書等數位媒體,也把先生、小孩都拉進來參與社區活動,可說是社區的活力來源。


圖:「Manguruwa三重.森本」代表田崎由美子女士及社區媽媽,展示鄉土料理「丹後散壽司」。


圖:「丹後散壽司」的作法是在淺木盒裡舖上壽司飯後,撒上炒過的青花魚鬆、蛋絲、紅薑、魚板、香菇,妝點得色彩鮮豔,再用木製飯勺分食。是一份色香味俱全,極具在地風味的餐點。

除了凝聚社區居民,龍谷大學師生在三重.森本地區進行環境與生物調查時,赫然發現當地的農田和灌溉水路竟然有面臨絕種危機的龍蝨(ゲンゴロウ)棲息。這個重大發現讓學生與居民備感振奮,因為龍蝨對於生存的環境要求很高;換句話說,三重.森本地區的自然環境較少受到汙染,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高,龍蝨才能在其間自在生活。

以此為契機,學生開始向居民宣導守護指標性物種及友善環境農法的重要性,也和居民在發現龍蝨附近的水田種植稻米,並將收穫的稻米命名為「龍蝨鄉之米」,成為當地的代表物產。三重.森本地區也在2018年成立了「農法檢討委員會」,開始推動友善環境農業,研討各種自然農法。

「龍蝨鄉之米」推出後,在當地的公路休息站「丹後王國」上架販售,同時也與「龍谷大學生活協同組合」合作,將「龍蝨鄉之米」引進龍谷大學的學生食堂,以實際行動支持學生與社區的合作成果。今年(2020)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隔離政策讓不少大學生及其家庭經濟陷入困境,三重.森本地區的在地企業主動捐贈三百四十公斤的「龍蝨鄉之米」,居民們也提供社區栽種的馬鈴薯和洋蔥,陪伴龍谷大學學生度過艱困的防疫時光。


圖:「龍蝨鄉之米」在「道之驛」丹後王國販售。

「龍蝨鄉之米」的誕生,有賴大學與社區之間的信賴與合作,同時也是跨學科合作的展現。帶領學生在此地與居民協作的金紅実老師說,正是因為政策學部裡面有生物、農業、環境經濟等不同專業的老師,共同指導與協助學生調查研究,才有後續方案的開展。

龍谷大學與三重.森本聚落的合作,展現了「地方創生」未必要砸大錢進行硬體施作,而是能從居民的生活需求著手,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為原本的飲食文化、農耕產業創造更多附加價值。這樣由內在自發的「里力」,才能源源不絕,維繫世代安居之地。


圖:金紅実老師介紹「龍蝨鄉之米」產地。

【附錄】凸顯在地產業魅力的「丹後王國」

距離京丹後市市區約20分鐘車程的「丹後王國 美食之都(食のみやこ)」,是西日本地區最大的「道之驛」。和日本一般位處交流道附近,作為公路休息站的「道之驛」相較,2015年4月設立的「丹後王國」占地廣大,園區內設有產地直送的農特產品賣場、在地食材餐廳、體驗型農場與牧場、溫泉酒店等,提供遊客深度領受丹後地區受惠於自然的豐饒物產和美味食材。

前述由龍谷大學師生與三重.森本地區合作生產的「龍蝨鄉之米」,即在「丹後王國」入口處的「愛菜館」販售。環顧館內,除了京丹後地區生產的稻米之外,還有殘留清晨露珠與泥土香氣的蔬果、農家自行曝曬的辣椒乾與蘿蔔乾、加工製作的味噌、醬菜與調味料、當地匠人生產的竹工藝品。琳瑯滿目的農特產品,再搭配上拙趣可愛的手寫產品介紹,穿插著生產者在田間的照片,讓這些地產地銷,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食材更具魅力。而直賣所的設立,也能減少產銷中間的流通成本。


圖:由左至右分別是丹後王國入口、場地直送的「愛菜館」內部擺設。

另外,在「愛菜館」外頭設置的夾娃娃機,裡頭誘惑人投幣一試的獎品不是娃娃,而是用紙袋包裝的丹後米;一旁的扭蛋販賣機,兌獎的禮品竟然是能在園內享用京丹後牛、京丹後高原豬、京丹後啤酒等在地豪華食材。日本人推廣在地產業的創意,完全不設限!而鄰近「愛菜館」的另一賣場「丹后匠庵」,集結了京丹後地區的特色產品,包括當地酒廠所生產


圖:由左至右為「丹后匠庵」展示的琳琅滿目的「地酒」、白米抓物機、特產扭蛋販賣機。

換言之,繞行「丹後王國」外場賣店一周,就能很快掌握京丹後地區的物產特色。這種既能夠展現在地品牌/商品能量,又能促進在地消費的模式,可以提供販售商品缺乏特色、面貌相似難辨的全臺老街或公路休息站參考,亦能觸發社區打造地方品牌的不同想像。


【延伸閱讀】

龍谷大學見學記Ⅰ:京都首創!培養地方人才的「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

龍谷大學見學記Ⅱ:教授當社長 綠能活化淡路島

龍谷大學見學記Ⅲ:搭建「夢想城鎮創造大學」的京丹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