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292

文章分享:


疫情下的蔬菜箱與食農教育(下):線上食農教育課程

作者 / 吳宗澤 (穀笠合作社執行長)


圖:食農教育活動往往強調親身體驗與感受,當轉為線上課程時又該如何設計呢?

線上食農教育

與在地中小學合作推廣食農教育的體驗活動,是穀笠長期經營的業務之一。原本在過年後,有位在埔里任教的小學老師私訊與穀笠接洽,希望能在暑期舉辦食農教育營隊,同時向教育局申請計畫經費,但因為疫情的緣故,最後就無疾而終。另外,在地的A社工協會,則是在暑假期間前來拜會穀笠,並詢問是否能在疫情期間嘗試操作線上的食農教育體驗。對於線上食農教育的進行方式,穀笠的成員普遍認為會缺乏臨場感和五感的體驗,不知該如何線上與小朋友互動,但同時也認為線上食農教育的嘗試與操作,或許有助於未來發展不同類型的操作體驗,便欣然接受。

在與社工協會的專員P討論後,穀笠最後決定採用線上預錄影片的方式,來與學生互動,其次是準備好投影片線上簡報,專員P則提供線上課程需要注意的細節,創造各種可以和學生互動的情境,無論是在每個環節設置問答、小作業,讓學生在過程中保持專注。換言之,創造各種互動環節仍是線上課程的關鍵,而對穀笠來說,如何將原先在農田裡的農事體驗、食農教育的實作,轉化成線上可以操作的內容,則是穀笠要克服的門檻。


圖:線上課程前先至田間預錄介紹影片,再於課程中播放,並開放線上問答。

值得留意的是,該場線上的食農教育課程,主軸是讓學生認識自己家鄉的產業。P表示透過學生熟悉的各種網路媒介,引領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會吃到的「米」開始,找到這項產業與他們生活之間的連結,也透過穀笠合作社在做的事情,讓學生知道與農相關的產業,除了種田以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以拓展學生對未來生涯的想像。學生的學齡分佈是小五到國三之間,人數約在20位,主要對象為弱勢家庭的小孩(經濟弱勢、家庭支持功能低),同時學生是個別在家中連線參與。


圖:榖笠合作社的伙伴在線上帶領學童們製作飯糰。

針對本次食農教育的課程規劃,共計三小時的時間,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一)水稻的生長週期與生態觀察、(二)稻米小知識、(三)手作飯糰。針對(一)水田的生長週期與生態觀察,穀笠採取預錄影片的方式來進行,希望提供學生身歷其境的臨場感。原先還打算以直播的方式來進行,讓農友在田間進行導覽,並且與學生互動,但由於農田裡的網路收訊不穩,所以最後改成以影片預錄的方式,並且事先規劃好腳本大綱和要提問的題目,也邀請社群裡擅長拍攝影片,且有心發展線上課程的C來協力。透過這樣的方式,在田間預錄一小時的課程,並剪接成五個段落來播放,每段影片播放完畢後,再由農友與學生進行線上問答的活動。

針對(二)稻米知識,除了準備基本的線上課程簡報,也特別製作稻米的材料包,將稻穗、稻穀、粗糠、糙米、米糠、白米、黑米都分裝其中,並事先寄給各個學生,讓學生在聽取簡報的同時,手邊也有實際的樣品可以感受,用以補足線上課程中缺乏五感經驗的部分,學生也能保留這些樣品,於課後繼續做觀察。(三)手作飯糰,事先將穀笠的白米、調料分裝寄出,在線上課程開始的同時,先教大家如何用電鍋煮飯,到了午餐前的時段再教大家如何親手捏製飯糰,這些實作的部分也是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環節。


圖:榖笠為學生製作的稻米材料包。

透過本次線上食農教育的操作過程,穀笠嘗試三種不同的操作方式,分別是預錄影片和線上互動、線上簡報和材料包搭配、食材包與線上實作的飯糰教學,各有不同的優劣之處,然而在各個環節的設計和穀笠的經驗分享,能提供學生對務農的多種想像。在疫情期間嘗試線上的暑期輔導與陪伴,確實是相當難得的機會,線上食農教育課程的合作經驗也非常寶貴,未來也會將本次操作過程再加以優化,並加強與在地中小學的合作,透過線上課程的方式,也能克服既有食農教育體驗須到農場進行的場域、交通問題。


圖:線上課程結束後請,榖笠伙伴也請學生提供意見回饋,增加彼此的交流。

小結

在疫情期間,穀笠嘗試發展「埔里農產好物包」與「線上食農教育」的行動,前者試圖將小農的產銷問題與消費者的需求結合在一起,並促成城鄉的互動,關鍵在於穀笠與消費者和小農之間已然建立穩定的社群網絡,才有可能即刻動員。受到疫情的影響,恰巧讓全球化快速流動的特徵得以趨緩,但同時也癱瘓大眾習以為常便利的服務。透過穀笠的案例觀察能發現,消費者直接聯繫穀笠,仍是保有與生產者直接購買的習慣,加上在地的社群網絡具備韌性,能即刻組織動員,同時關照社群成員的困境,且滿足北部消費者的需求,具備了團結經濟的特徵。

另透過發展線上課程的過程,也加深穀笠對於埔里弱勢家庭的理解,同時透過該次的合作,與在地的社工協會產生新的連結。這兩個實作案例,對穀笠都是新的經驗,也期待在未來可以發展出新的合作模式。然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實作案例能順利進行,不只是仰賴在地的社群網絡,同時也伴隨著網路世代的崛起、物流的蓬勃發展,才能具備發展好物箱、線上食農教育的社會條件。也期許在疫情和緩後,穀笠能夠重新審視與在地的小農、店家、協會、學校之間的合作關係,思考如何形成更健全的社會互助網絡,讓在地擁有動能,能夠針對社會的脆弱進行修補,相信這是一件不容易但值得去嘗試的事。


【延伸閱讀】

疫情下的蔬菜箱與食農教育(上):埔里農產好物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