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708

文章分享:


用「麻煩的事」重啟商店街凝聚力的天空之城保育園

作者 / 周睦怡(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在商店街開設保育園

古川理沙園長於2017年開設「日和保育園」(ひより保育園),長期致力於幼兒飲食教育實踐,自行開發教程、教材等,園所研發的幼兒食譜書、安全刀具曾多次獲得獎項的肯定。2018年再開設「天空之城保育園」(そらのまちほいくえん),也是我們此次參訪的保育園,位於鹿兒島市的天文館商店街街區轉角處,與一家餐廳並立而設,以此為基礎一點一滴耕耘改變商店街的環境、串起店家間的連結,共同促進當地商店街之活化和凝聚力。

近年來,日本各地的商店街多面臨逐漸衰退的現象,天文館商店街亦然,許多具特色和文化氣息的店家逐漸消逝,因而希望透過設置保育園來創生、重新設計這裡的商店街,讓商店街的獨特性得以保存和活化。另一方面也希望保育園週邊不再只有速食店等連鎖企業的單調場景,而是能與在地連結,發展出自身獨有的風貌。


圖:開在商店街轉角的天空之城保育園。

天空之城保育園這棟建築的前身是一家很大的書店,附近有許多古著店和樂器店,街上充滿文化書卷氣息。但後來書店關閉變成了柏青哥店,因此來這裡的族群也改變了,接下來古著店和樂器店也逐漸搬遷,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連柏青哥店也關門了。加上日本規定拱廊形商店街禁菸,但這裡沒有拱廊,自然成了吸菸者聚集的地方,二手煙和隨處可見的菸蒂,使得人們更不想來到這裡。

古川理沙園長來到這裡開設保育園後,帶著小朋友一起在商店街撿垃圾和種花,美化環境,希望能讓附近的店家和居民看到保育園的努力。雖然現在街上許多店家關閉,但說不定二十年之後,從保育園畢業的小朋友願意回來這裡開店或工作,有機會能創造出良性的循環。

一開始除了保育園外,相鄰的一樓店面也是園長開設的熟食餐廳和物產店,販賣的餐點都是運用在地食材所製作,希望透過餐廳讓民眾認識在地豐富的物產,也透過消費支持在地的作物和產品。因為需求改變,未來餐廳將轉型成課後照顧班,讓小朋友們下課後可以在此活動,等待爸媽下班來接送。保育園裡一些學生的家長就在商店街上開店或工作,保育園的存在讓家長可以安心工作,也跟保育園建立緊密的連結和互動。

每天下午,老師就會帶著學生們到商店街散步,有時候也會進行一些任務,例如到商店街的店舖幫忙購買保育園餐點所需的食材。拜訪當天,我們也跟著小朋友們一起出任務,沿路上他們會向店家問好,到了要採買的店舖,老闆立刻放下手邊的事情出來接待孩子們,親切地彎下身軀跟孩子們閒話家常,詢問他們需要買什麼?要做什麼料理?這不只是體驗買賣,更是一個生活教育的現場,從孩子們的日常飲食出發,了解餐點和食材的關聯、認識提供食材的人們和店家,以及透過需求的交換,來連結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圖:孩子們到商店街的雜貨店購買製作點心的紅豆。

園長分享,孩子們常跟著老師去這些店家買東西,下了課也會帶著家人去這裡購買所需物品,讓大家能一起支持這些維繫居民日常需求的店家,形成互惠共好的生活網絡。園長自己在鄉村長大,深刻體驗到「養大一個小孩需靠一個村的力量」,她希望在都市生活中,在保育園所在的商店街,也能創造出這樣溫暖的人情味和互助支持的團結感。當經濟不再只是金錢的交換,而包裹著複雜和多種價值的互動和創造,「取代」就變得不容易,這樣以在地網絡為基礎的經濟也就能更具韌性。

成為一個以食農為本的保育園

天空之城保育園與一般保育園很不同的,是透過實作探索SDGs目標和城鄉共好的方法和可能性,保育園不只是保育園,而是園長鋪建美好生活藍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其中學習成長的孩子,更是重要的參與者而不只是配角。園長在其他地方也開設了餐廳、在地物產店及網路商店,餐廳每兩週換一次菜單,販售運用當地當季物產所製作的餐點,這些不同的事業都有個共同點:「都是麻煩的事情」。儘管如此,她卻笑容滿面地說,現在的生活很忙碌但也很幸福,忙著社群行動並思考未來的事,而自己所參與的每一個事業,都希望成員們能集中心力、享受當下。


圖:古川理沙園長。

就是因為很麻煩,所以需要大家一起來參與

無論做什麼,園長認為這些努力都是希望回到「好好生活」的初衷。到底什麼是幸福呢?園長認為「明天有東西吃就是幸福」。這樣單純的幸褔想像,背後反映出她對於日本農業永續的關懷。園長說日本糧食自給率很低,加上一級產業從業者高齡化,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需要更多年輕的農友加入;但作物價格若持續偏低,年輕農友沒有穩定且合理的收入,長久下來也會感到難以支持。因此建構地產地銷的機制,從產出到銷售,由產地到餐桌,讓當地人能透過飲食參與和支持在地農業從產出到銷售,由產地到餐桌,讓當地人能透過飲食參與和支持在地農業,這樣才有機會改善地方農業的困境。

園長分享,有次曾突發奇想要在三天後舉辦共進早餐的活動,由主辦單提供米飯和味噌湯,參與者可自行攜帶其它食材與工具到現場料理。活動費用為五百日圓,共一百個名額,想不到公告後不到兩天便已額滿。活動當天一早七點半集合,大家帶著菜刀、砧板還有蔬菜等食材前來,在園長經營的餐廳和物產館所在的園區,用傳統燒柴的爐灶來煮飯。很多參與者都是第一次見面,因為一起吃一鍋飯而有了相互認識交流的機會。


圖:到商店街散步、和鄰居互動,是天空之城保育園孩子的日常。

園長認為世界上多數談論和平的會議,往往難以將其深奧的道理傳達給世人,然而透過大家一起吃一鍋飯過程中的共享和交流,自然就能創造出和平。或許正如園長所說,與其總是談論很複雜的道理,不如起而行,行動可以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也可以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更重要的是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複雜的道理不一定能以言語解釋清楚,但透過行動去經驗、用心去傳達與體會,讓情感和意義在其間流動,便能不言而喻。

不只是號召大家一起吃飯,餐廳和廚房產生的剩食和廚餘,也全都製作成堆肥,再賣給附近的農業生產者。園長笑說,這一樣是很麻煩的事,但就是因為麻煩、不便利,反而更需要人手幫忙,也促進了彼此互動和交流。

鄉村地帶有許多廢耕的土地,園長希望重新找回土地的生機,便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參與插秧和收成工作,並在保育園烹煮自己收成的米飯。因為過程格外地麻煩,所以小朋友吃到辛苦收穫而煮出來的米飯時,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表情,吃得津津有味且一粒都不剩。就是因為麻煩,所以感到格外好吃,也格外珍惜。藉由保育園、餐廳、物產店的經營,園長和伙伴們不畏麻煩地推動各種食農教育活動,在地方打造一個小規模,但心靈和五感皆富足的有機循環。


圖:保育園的廚房,黑板上寫著當日點心與午餐菜色。

培養生活感和敏銳的五感:從實作中養成好好過生活的能力

保育園學生畢業前都要共同決定並完成一件事情,學生們從五歲的夏天到隔年畢業期間需要擬訂計畫和執行。例如上一屆六位學生的目標是搭電車去水族館玩,藉由開餐廳來賺到所需的經費。而這一屆的學生想要做比上一屆更厲害的事情,他們想帶著三、四歲的學弟學妹一起去水族館玩,考量到弟弟妹妹年紀小搭電車老師們會很擔心,所以他們決定要租車一起去。他們以一份餐點一千日圓為單位,計算出總共需要賣出多少份餐點,才能籌足租車的費用及大家的入園費。

就這樣,學生們從設計餐點、製作到供餐,總共辦了三次餐會,籌到了約十萬日圓,讓他們可以順利成行。準備餐會的料理過程中,需要油炸和水煮以及擺盤等,大人從旁陪伴但幾乎沒有幫忙,讓學生自己完成所有工作。看著園長分享餐會紀錄的影片,從餐點製作、上菜到收拾,全部都由保育園的大孩子們分工合作完成,令我們非常佩服。

保育園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們從頭到尾參與做菜的過程,而不是只選簡單的部分讓孩子們幫忙。從簡易的料理開始,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料理製作的過程也逐漸變複雜。從保育園畢業的學生都擁有自己煮飯、製作咖哩和味噌湯的技能;有些家長回饋說,回家時小孩已經把飯煮好了,很謝謝保育園培養孩子有這樣的能力。

為了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保育園設計了安全刀具讓孩子們使用,也出版了親子可以一起料理的食譜,讓孩子們能從生活中持續養成烹飪的能力,以及鍛鍊五感的敏銳度。園長指出,孩子們對於時間、度量衡及數量其實不太有概念,這時候調味就會是鍛鍊五感靈敏度的好機會。吃過別人做的蜜地瓜,當自己要動手做時,怎麼調到「好吃」的味道和「對的」口感,就需要透過試驗、調整不斷來回來達成。這不也是一種讓孩子們鍛鍊PDCA (plan, do, check, act,即規劃、執行、檢查、改善)的過程嗎?能夠自己煮食,才會重視食材和料理方式,也才能決定自己吃什麼和怎麼吃來維繫健康。


圖:保育園自行開發的親子食譜與安全刀具。

以保育園為起點交織出地方永續的社群網絡

園長希望商店街能夠長久存在,也期待孩子們能建立起對商店街的情感,因此保育園的許多活動都會去設想如何與商店街的店家及居民有更多的互動。例如商店街的三樓四樓有許多獨居長者,保育園歲末會製作麻糬分送給鄰居,有些鄰居也會回禮,就成為保育園的食材。每天下午的散步和採買食材的活動,也是讓店家更認識保育園,增進彼此互動的方式。

一個商店街,因為保育園的進駐,透過不同的活動和方式串聯人與人、店家與店家,交織成深厚的關係網絡,人們開始對商店街有感、有互動、有認同。許多保育園往往基於安全考量,有嚴密的門禁管制;但在這裡,整個商店街都是保育園學習和活動的場域,店家們認識每一個孩子,也幫忙看顧每一個孩子。這不就是現代城市版本的「養一個孩子,借用全村的力量」?而當每個孩子都能認知也深深體會到自己是如此被滋養和呵護長大時,對於孕育和陪伴他們的鄰人、社群、地方的情感將深植於心,有朝一日這些人、這個地方也會是他們努力貢獻的對象,持續將這樣的溫暖以及對地方的使命感傳遞下去。

現代人多為雙薪家庭,父母常忙於工作而無法陪伴小孩細細體驗生活並在日常中學習,「便利」成為許多人做事情最優先的考量,但也因此不經意地失去了許多與人互動的機會。天空之城保育園反其道而行,用「麻煩」的事情帶領孩子開發五感,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情感與連帶,也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以及合作的能力。

此行幾位伙伴都剛好有與保育園學童年齡相仿的孩子,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除了羨慕也深受啟發。孩子們具備的潛能可以創造許多有趣、有意義且超乎我們期待的事情,就像是地方創生這樣生硬的議題,我們也可以思考孩子們能如何參與其中,發揮他們的創意和能量。這對於在相關工作崗位的家長們來說,家務和工作無須二選一,而是能彈性結合的契機,這部分在天空之城保育園看到了可能性,也期待能夠在臺灣長出我們自己的實踐方式。


*本文特別感謝蔡奕屏小姐協助校訂。

【延伸閱讀】

讓邊緣成為社會創新的起點:記日本九州南部地區的地方創生參訪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