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710

文章分享:


好鄰居們的狂歡:延續地方生命活力與韌性的音樂祭

作者 / 陳慧艶(「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相傳人的一生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肉體的死亡,第二次的死亡則是被人們遺忘,那才是真正的死亡。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建築與地方,如果曾經在此學習或參與過活動的人還記得這裡,這個地方的記憶將被保留下來,不會真正消逝。」——坂口修一郎
 

穿越長長的林間步道,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草坪與一棵百年樟樹,佇立其後的是一間於1933年落成的傳統日式小學建築。校舍建造初期因為預算緊縮,使用的木材樑柱是由地方居民自行籌措提供,至今仍維持當初的素樸模樣。

這間位於鹿耳島縣南九州市川邊町的長谷小學,創立於1885年,百年來鄰近五、六個村落的學童在此度過小學時光。老舊的校舍不僅僅只是硬體空間,更乘載著有過相同經歷的人們的情感與回憶。

這所小學在三十多年前因招生數不足而廢校,至今之所以還能保留著昭和時期完整木造講堂及美麗校園,是因為有著一群熱愛此地之人的奔走努力。他們運用網路社群媒體,連結來自東京、北海道、美國、臺灣等地的「好鄰居們」,每年在舊長谷小學校園舉辦「GOOD NEIGHBORS JAMBOREE」(簡稱GNJ)音樂祭。希望能保留這座仍被在地人珍視的廢校,將地方的共同記憶傳遞給未來。


圖:舊長谷小學的木造講堂與百年樟樹。

當日為我們進行解說的是GNJ發起人、RIVERBANK森林學校(リバーバンク森の学校)代表坂口修一郎先生,坂口先生是出生於鹿兒島縣鹿兒島市的音樂家,2010年開始號召眾人在舊長谷小學舉行音樂祭。他的經歷令人感到好奇,一位銅管演奏家是在什麼契機下來到川邊町,和在地一起開展廢校活用的行動?

坂口先生分享,他在高中時期就前往東京求學,並留在都市發展,後來加入了國際樂團,經常在海外巡迴表演。長年離鄉背井的他,回想起在鹿兒島成長過程中,鮮少有機會能觀賞到國際規格的表演活動,讓他開始思考這樣的演出是否能回饋到自己的故鄉。三一一大地震的前一年,因緣際會下坂口先生遇見了這所小學,在此展開首場GNJ音樂祭。儘管一開始與會的人不多,但每年持續舉辦的毅力及藝術活動的號召力,讓很多人不遠千里來到川邊這個小聚落參與,甚至培養出一群對當地產生共鳴並共創記憶的「關係人口」。



圖:坂口修一郎和伙伴另成立了「一般財團法人RIVERBANK」(一般社団法人リバーバンク),將舊長谷小學校及周邊林區打造成能露營、攀岩、住宿、野炊、攀樹等從事戶外活動的「RIVERBANK森林學校」,讓閒置空間能充分地被應用,所得也能用來維持設施營運。

相較於都市所擁有的豐沛資源與便利的生活環境,鄉村地區時常會被認為資源匱乏,甚至一無是處。要如何重新翻轉這樣的刻板印象,找出地方的獨特之處,提高在地人的自信呢?坂口先生提出了「文化地產地消」的概念。

他說要先檢視自己腳邊所有的物事、發現它的價值。只有從自己所在的地方做起,將其打造成一個「居場所」(いばしょ,意為具有歸屬感的舒適之所),然後逐漸擴展到鄰人的「居場所」,再擴大到眾人的「居場所」,才會創造讓大家感到舒適友善的社區與社群。反過來說,只有當社區和社群是舒適而令人感到安心時,也才會讓個人與所處之地變得舒服而自在。

因此,坂口先生很重視「以微小的第一人稱來述說」的方法,從個人開始想像與追求自己所處之地的理想模樣,再擴及鄰近的人,讓具相同價值觀、有共感共識的人們一起打造更大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每年舉辦的GNJ音樂祭就是創造社群覺得舒適的空間,再把這樣理念和行動向外擴散。

坂口先生和他的伙伴又是如何將前述理念,貫徹在音樂祭呢?他指出音樂祭有三個原則:(1)Do It Youself,所有事情用自己的雙手做出來;(2)Bring Your Own,把自己的才能帶來這裡貢獻;(3)Be Here Now,只有在這裡可以做的事。所以來參加音樂祭的人除了觀賞表演外,每個人也能帶著自己的才藝來這邊分享。


圖:從2010年至2019年,舉辦十屆的GNJ音樂祭已成為川邊町的年度盛事。

每一個人都在當下找到舒適的所在

2022年11月,坂口先生出版了記錄GNJ音樂祭歷年點滴的《GOOD NEIGHBORS JAMBOREE ― ローカルの未来を照らすコミュニティ・フェスティバルの12年》(直譯為《GOOD NEIGHBORS JAMBOREE:照亮地方未來的社區慶典12年》)。書中談到從首屆參與者稀疏零星,慢慢發展到第十屆現場來了兩千多人的各種摸索歷程,以及在這十二年間音樂祭的十個關鍵元素,例如:主舞台歷年位置架設方式與考量、每年限定期間搭設甲板樹屋、工作坊體驗、志工參與,再到以地方作為學習及各專業領域交流場域的發想與延續……。內容相當詳盡,很推薦從事相關地方工作或想投身地方實踐的朋友們閱覽。


圖:《GOOD NEIGHBORS JAMBOREE:照亮地方未來的社區慶典12年》一書詳載音樂祭舉行12年來的歷程與實作心法。

GNJ希望能創造一處如空氣般自由流動的聚會場所,每位參與者都能夠在這個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也能與來自本地與外地的人們對流互動,共同感受音樂祭當下的歡快氛圍。要打造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感到舒適的體驗,需要經過細膩設計與處理不同的活動環節:

  • 容易親近的舞台

通常室外活動為了使遠處觀眾也能看到表演,舞台架設會有一定的高度,但GNJ的舞台是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表演者」為標準來打造,希望表演者與參與者們是相互親近的,因此舞台的高度與範圍會根據參加人數來調整。而每年舞台搭建的位置也會有所變動,譬如規劃時會考量到入夜後的森林與庭園樣貌,想像會場在晚間運行的狀態來調整位置與動線。舞台的風格則會依據表演者的表演內容,與藝術家的合作進行布置;過去曾經邀請藝術家與參與者們共同打造舞台,對外募集舊衣料並依照傳統染布工序重新染製,再以十多公尺的竹子豎立在舞台四處。這些不同的手作主題創作,讓每次的表演舞台都能呈現全新風貌。



圖:昭和時期建造的大講堂在修復時拆除了鋁製門窗,恢復成傳統木造設施;裡頭除了作為集會之用,也用來展示川邊町昔日的生活用具與小學校的舊文物。

  • 自然而然的參與其中

GNJ舉行期間還開放樹屋和森林甲板的限定體驗,來到現場的大人與孩童們,都可以自由地爬上會場裡一棵具有象徵性的百年大樟樹所建造的樹屋,從樹頂上欣賞周邊風景以及俯視藝術家表演。期間限定的樹屋每次的造型都不同,除了讓人們體驗攀樹外,主辦單位還嘗試在樹屋裡創造另一個舞台,例如DJ表演台、提供當地釀的啤酒吧台等。每年在音樂祭前一週會開始搭建空中樹屋,大約有三十名來自各地的大人與小孩因此在這裡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體驗野外手作的辛勤與樂趣。

由於會場四周圍繞著森林且距離主要的城鎮有一大段路程,為了能讓現場的參與者們能自在、安全的活動,會場不時會有廣播提醒參與者各種注意事項。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會播報員是由孩童擔任,孩子們會事先學習閱讀播音員講稿,活動進行中再以稚嫩的聲音對整個會場廣播。坂口先生說,孩子們的廣播效果出奇地好,參與者會安靜下來聆聽,播報完畢後孩子也會獲得眾人熱烈的鼓勵。

音樂祭進行期間也同步舉行各種工作坊,讓眾人把自己才藝帶到現場來分享,這些兼具創意和DIY的活動包含:繪畫創作、手工藝體驗、美髮師義剪並將剪下來的頭髮捐給癌童團體,或是請參與者們以拍照接龍方式,以各自視角記錄下現場感動的時刻。除了動態的活動可隨時參與外,現場更有意識地打造留白的靜態空間,不急著將會場填滿,而是留下樹蔭、草地,並適地擺放長凳,讓參與者們或站或坐或臥,以自在的方式參與其中。


圖:舊校園旁的木造森林小屋和平台,建材全取自於在地林木。坂本先生說,這些木材未經防腐蝕處理,是希望將來不使用時能回歸自然,他們每年也會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來用友善環境的塗料維護設施。

  • 消除邊界,人與人透過音樂連結在一起

每年活動中有兩場表演是眾人矚目的焦點。其中一場的演出者是從專業音樂家、業餘者,還有剛開始學習樂器的孩子,大家在現場集結,進行演奏遊行。這樣隨性又自由的演出,除了拉近演奏者與觀眾間的距離,也為了傳遞給準備餐食、進行工作坊等看不到表演的幕後工作人員們,並且在這三十分鐘的活動中傳遞著「因為音樂而相遇在此時此刻」的理念。

第二個大受歡迎的節目是菖蒲學園設施使用者與工作人員組成的樂團「otto&orabu」(直譯為「聲音&尖叫」)之表演。菖蒲學園是一所運用藝術和創造力來讓智能與精神障礙者「活出本真」的社福機構,由園長福森伸領軍「otto&orabu」,在舞台演奏那一刻所展現的自信與熱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GNJ的舞台上人人平等,無論是專業的演奏者或是地方的演出者,每個人都能卸除身分框架與各種邊界設限,用最純粹的樂音和觀眾交流。在這裡,每一位表演者都是獨一無二的音樂家。


圖:RIVERBANK後來也受邀與南九州市、九州經濟研究所,一起經營由舊川邊中學校舍改裝的「TANOKAMI STATION」。這棟建築物鄰近當地的商業中心,裡頭設有餐廳販售以在地食材製作的餐點、可供租借或短期設攤的開放廚房、啤酒釀造所,以及支援會議、衛星辦公之用的共同工作空間。

一處原先面臨荒廢的小學,經由地方實踐者與在地居民共同修復,藉由一年一次的音樂祭,創造出吸引各式各樣的人聚集在一起的誘因。過程中不僅為地方注入新的活力,也讓居民重新看見本地具有的獨特魅力,同時讓在地方生活的型態與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被理解、進而參與其中。

GNJ展現了被創造出來的地方慶典不僅僅只是一次性的炫麗煙火,透過長期的空間營運維護、長年的活動規劃辦理,讓來到此地的人們帶著美好的記憶與豐沛能量回到各自的生活崗位,暗自期待隔年再度相會。這份對於地方的認同與歸屬感跨越了地緣限制,即便不住在當地,仍與川邊町有著深深的羈絆,也將成為支持地方存續的重要力量。


*本文特別感謝蔡奕屏小姐協助校訂。

【延伸閱讀】

讓邊緣成為社會創新的起點:記日本九州南部地區的地方創生參訪經驗

菖蒲學園:運用藝術和創造力拓展「正常」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