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728

文章分享: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三):大型企業加入競爭:中保無限+的案例

作者 / 黃昱珽

面向市場的挑戰 過去非營利組織(NPO)在維繫運作及執行計畫財源的籌措上,經常是透過向政府、企業申請經費,或者進行各種類型的募款、義賣的方式為主,鮮少透過以營利為目的的市場經濟來獲取必須的資源。

社會企業風潮中,讓非營利組織經由市場來「自力更生」,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由於昔日避開市場經濟的運作,因此非營利組織的社會企業轉向,將被視為是一個組織再造的議題。到底要如何在標榜慈善(charity),利他主義已經根深蒂固的非營利事業組織文化中,植入市場經濟的「基因」?對許多社會企業來說,無疑是令人頭疼的核心問題。

不過社會企業要步入市場,還有更多的挑戰。我們注意到市場中競爭者的加入,經常為轉型中非營利組織的「震撼教育」。對非營利組織而言,要從平日涉足的議題中發展出穩定的營利模式,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任務,很難想像竟然還有對手冒出來,一同爭食這塊「大」餅。有的時候轉型中的非營利組織還可能面對的是大型企業跨界投資,往往會給人措手不及的感覺,無法瞭解這些企業是做了什麼評估、在怎麼樣的判斷下進入了這個市場。


圖:「中保無限+生活館」,將SIGMU的相關服務整合呈現於實體門市。

在2014年間,國內中興保全集團、國產實業集團與復興航空集團三個家族相關企業進行整合,共同組成「SIGMU集團」,朝向多角化企業經營發展。其中作為國內保全業的龍頭中興保全公司,進一步發展出「中保無限+」品牌,並於2016年三月設置示範性的實體「生活館」,宣告整合性的物聯網服務時代的來臨。

與此同時,中保無限+的接送服務與陪伴服務業務,則發生了一些風波。這些服務除了企業包車、友善旅遊等面向之外,還包括了長者的接送、陪伴、看診等服務。從保全到物聯網再到銀髮市場,乍看之下似乎給人毫不相關的感覺。究竟中興保全集團,是在怎麼樣的考量之下,涉入長者接送與陪伴服務的市場呢?新作坊電子報的編輯部特地採訪了「中保無限+」,一揭企業是如何思考、採取行動,進入市場與社會企業相互競爭。

穩步前進,並非「突襲」

我們採訪時首先提到的疑問,乃是以保全為本業的中興保全集團,為什麼會涉入看似相關性不大的高齡長者接送與陪伴的業務、這經過了怎麼樣的決策過程?

對於這個直接了當的問題,「中保無限+」則詳盡地做出了解釋。它們強調這其實是相對來說已經相當長時間的醞釀結果,而不是臨時起意式的「突襲」行動。我們也必須要跳脫台灣的框架,才能一窺整個策略發展的全貌。

中興保全的外資股東,是日本老字號的保全公司SECOM。由於日本人口高齡化的歷程比台灣早了十多年,因此SECOM保全公司相當早便處理高齡社會所面對到的諸多議題,發展遠距醫療、老人照護以及照護機器等各項服務。早在2000年時SECOM即成立醫療事業群,發展高齡照顧的各項業務;2007年時更研發出精密動作的「My Spoon」餵食機器,讓動作不便的人可以利用嘴巴、手或腳控制一個操作桿來進食,在國際間獲得了許多的獎項。


圖:隨著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趨勢,遠距照護服務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之一。(圖片來源

中興保全與SECOM公司長期交流,獲得了許多經驗。因此發展高齡照顧的各項業務,也不是無中生有或者僅靠靈感就得以催生。即使在台灣,中興保全集團也在2005年成立了「中保關懷社會福利基金會」 ,這個基金會與與一般社會福利團體一樣,承接政府計畫,進行高齡照顧與居家服務等業務,在這過程中實際參與並瞭解台灣高齡照顧的現況。

因此要說中興保全集團是「突襲」式地進入高齡照顧市場,其實並不公平。訪談時中保無限+也表示,由於中興保全集團旗下並沒有醫療機構,所以當中興保全要進行高齡照顧的業務時,曾經是逐個尋找可以合作的醫院機構,花費了相當的時間與功夫。整個過程至少經過了五年多的醞釀期,才能發展至今日的規模。

企業調整以面對社會需求

對於保全業的刻板印象,或許「防盜」一詞便可以囊括全部。不管是使用高科技資材或者大量的武裝力量,提防盜賊、搶匪似乎就是保全業的所有業務。這樣的刻板印象讓我們會先入為主的認為,投入高齡照顧、接送與陪伴等等服務的保全業,好像是在「不務正業」;然而採訪「中保無限+」的經驗告訴我們,其實整個保全業的本質已經發生改變。企業必須配合社會的變遷調整業務內容,才能繼續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來生存。

如前一節所述,人口結構改變的高齡社會,讓保全業意識到遠距照護、老人照顧以及照護機器等各項服務的重要性。由於現代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在工作的同時照顧高齡雙親,因此看顧居家安全的保全業者,成為提供這項服務的重要候選人。


圖:因應市場需求,加上物聯網科技的發達,保全業者的智慧監控系統範圍也逐步拉大。

從廣義來說,保全業的目的就是在保護顧客的人身、財產以及居家安全,保全業的業務變依照著這些軸線開始擴散。過去隨著物聯網科技的發達,保全業者不僅只能監控住所是否遭到他人入侵,還能檢視住家中包括瓦斯、用電等系統的使用。隨著人口老化的情況日益高漲,高齡長者家中意外事故成為許多家庭擔憂的居家安全議題,也就成為保全業的另外一片商機。

除了這些「拉力」之外,也存在許多「推力」迫使保全業不斷調整其業務內容。訪談時「中保無限+」告訴我們,貨幣的電子化雖然提供了當代人便利,但是對保全業的核心業務之一「運鈔」來說,卻是相當嚴重的打擊。過去為了確保運鈔的過程安全無虞,世界各地的保全業者莫不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其中,運鈔人員更可以說是整個集團中的菁英。當貨幣電子化持續發展,未來將可能出現無鈔可運的窘況,要如何處置這些資產,也就成為迫切的問題。

高齡照顧的接送、看診以及急救服務,成為一個看似帶著奇想、卻又確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將運鈔車進行改造、將保全員進行訓練,就成為可以讓顧客放心的長者接送用車。過去運鈔車上的GPS系統,是保全公司用來監控流程安全的道具,現在配合雲端資訊,可以讓顧客隨時瞭解父母的位置以及健康狀況。

競爭與生存

到了訪談的最後,「中保無限+」告訴我們,只要評估市場尚未飽和,進入市場可以獲得足夠的利潤的話,企業就會選擇加入市場,不會因為市場中先行者而有所顧忌。

競爭市場的市佔率來求得生存,對企業而言可以說是家常便飯,這可能是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時,會感到難以適應的一件事。非營利組織在經營社會議題時,很多時候所面對到的情形,不僅是「不能牟利」,而是整個場域「無法牟利」。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擔心競爭者的問題。然而,一旦轉向可以獲利的領域、朝向社會企業轉型時,就必須要對整個市場的情況更有警覺心。看似平靜無波的未知海域,很可能已經有不少試過水溫的組織正在集結,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

圖:官方與業界合作的無障礙接送服務。此項需求也吸引更多業者加入提供服務的行列。(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