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176

文章分享:


記錄一塊土地的重生,與東山「賢仔」的返鄉之路

作者 / 蕭惠中

黃文賢是土生土長的東山人,老朋友都叫他「賢仔」(台語),老家在仙公廟附近,從小在淺山果園中奔跑長大。工作室成員第一次造訪他的果園是在2015年12月。當時已經拜訪過許多五酷農友的農園,連需要背水、食物、帳篷上山的都去過,本來以為已經沒什麼可以讓我們感到驚奇,沒想到賢仔與他這塊土地的故事,卻讓人感到震撼。在這樣一個大多數人都在試圖用各式各樣方式從土地榨取財富的社會裡,賢仔卻用他的積蓄與汗水,一步一腳印地復育著一塊惡地的生機。


圖一:剛買下來的土地就像高雄月世界一樣,地表沒有什麼植物,也因此容易受到雨水侵蝕,留下侵蝕溝(紅色箭頭處)(照片由黃文賢提供)。


圖二:被雨水沖蝕下來的細泥,堆積在最低窪之處(2008.7) (黃文賢提供)。

「其實我買下這塊地的時候,沒有想到要復育它是這麼困難。我從小在鄉下長大,一直覺得土地的生命力是理所當然的。」

賢仔把地買下來那年是2006年,面積共約1.3甲,就在他先前所購買的龍眼園隔壁。以前這裡是一座小山,因為要蓋南二高,土石全被開採殆盡,變成一個山坳,剩下來的全部是石壁。

 「看起來就像高雄月世界一樣,光禿禿的,還會吐出鹽分來,對植物來說是很嚴苛的環境,剛開始連草都長不太出來。」

「這些我以前都沒作過,就靠自己邊觀察邊做實驗。」

 賢仔在學校是學電機工程,出社會後做過水電、電機,以及廚具經銷,大約15年前來到現在南科的電子工廠上班,負責設備與環安工程,對於能源以及空污、水污進行管理。復育土地也許不是他的專長,但他一直都是一個實作家,透過動手做與環境互動。

例如剛開始接手土地時,賢仔觀察到光禿的坡地會因為雨水的沖刷侵蝕,形成許多垂直走向的溝(圖一),沖刷下來的灰色細泥,就堆積在最低窪的地方(圖二)。他於是在山坡的邊上做一些平行於坡壁的排水溝與土堤(如圖三),讓沖刷下來的細泥可以累積在坡地上。有了這些留在山坡上的細泥,隨風散播的植物種子開始有機會可以附著其上,並發芽生長。因為細泥中並沒有什麼養分,初期就只有芒草與銀合歡長得出來,但是有了植物生長,根系的抓地力有助於這些風化後的無機物留在坡地上,死掉的芒草也能夠開始提供這塊土地恢復生機所需要的有機物。

圖三:在坡地上挖出的土堤,高有一公尺左右(2008.7) (黃文賢提供)。 圖四:第二階段試驗是將山坡整成「有階梯的斜坡」,試圖減緩雨水沖刷的程度。


圖五:稻草蓆經過日曬雨淋,很快就腐爛,無法抵擋雨水的侵蝕(2009.3) (黃文賢提供)。

前述第一階段的作法收到了一點效果,賢仔接著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驗,是將坡地整成「有階梯的斜坡」(如圖四)。階梯的部份是要讓岩層碎屑沈積並減緩雨水流速,但是後來發現效果不彰,雨蝕溝仍然不斷生成。於是賢仔在斜坡處鋪上做水土保持用的稻草蓆,試圖降低雨水沖刷的程度,但仍然失敗,雨季來的時候,稻草蓆能發揮的效果不大(見圖五)。

雨水沖刷使得地表留不住岩層風化碎屑,一直是植物難以生長的重要原因,而沒有植物生長的地表,又更難以留住碎屑促進土壤生成。在第二階段失敗的基礎上,賢仔的第三階段試驗,是利用乾季的時間,為基地創造有土、有水等有利於植物生長的條件,讓草在雨季來臨前長起來以保護土壤。首先從外部帶入土壤與有機肥鋪在緩坡上,上面蓋一層稻草蓆,最上面再覆蓋一層別處果園帶過來的草,利用這些草裡夾帶的草種,以及定期澆水,來促進基地植物的生長。同時,也在基地上用扦插的方式種植生長快速的破布子,透過其根系來抓住土壤(圖六)。另一種操作比較簡單,是在有機肥上面沿等高線密植水保植物「兩耳草」,同時給水促進其生長。如果是較陡的山坡,則沿著等高線挖溝,並進行植草(圖七)。

圖六:從外部搬來土壤、有機肥,並用稻草蓆保護、進行植草(2008.7) (黃文賢提供)。   圖七:等高線上挖溝,進行植草。基地並且埋設管線,作為輸水澆灌系統(2009.3) (黃文賢提供)。

第三階段的復育操作透過土壤、水與植物移植同時到位,使得基地開始有機會建構正向循環:水與土壤滋養植物,植物的根系發展把土壤留在地表上,讓更多的生機可以靠這個系統的自身力量持續繁衍。自此,基地進入了賢仔口中的「長草養地階段」,各種草類藉光合作用長大、開花、繁衍、回歸土壤並生成有機質。賢仔觀察到在養地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芒草會變成主要的優勢物種,如果地養了一陣子,將這些芒草壓低,慢慢地其他比較低矮的草種如咸豐草就能夠進來(見圖八、圖九)。

這些養地的功夫,賢仔幾乎完全自己包辦,自己開怪手整地、搬運資材、設計與建立灑水系統等等。自己的人工投入不需費用,但相關的器材資材花了約三百萬的積蓄。如今這塊地不僅長滿了草,也成為許多動物的棲息地,早晚都可以聽到許多蟲鳴鳥叫聲。

圖八:優勢草種為茅草時期(黃文賢提供)。 圖九:優勢草種為大花咸豐草時期(黃文賢提供)。

約五年前,賢仔開始在坡地種植芒果,這兩年則種植砂糖橘以及桂花,他希望這塊地除了恢復生機,也能夠開始有所生產,即便做不到賺錢,也可以損益兩平。同時他堅持不用傷害土地的化學資材,因為他從小在農家長大,看著東山的農業從無農藥到用重藥,但同時也看到土壤逐漸邁向死亡的過程,「用農藥肥料也許收成更多,但那只是一時的,我收少一點沒關係,但是一定不能破壞土壤」。這塊地的土壤,每一寸都是賢仔自己的血汗換來的,應該更捨不得破壞它吧。去年種下的砂糖橘幼苗,嫩葉不停地受到柑橘鳳蝶幼蟲的啃食,賢仔也是堅持不用農藥,只能一週三天到基地報到,用人工除蟲的方式處理。

長久以來,賢仔都是自己在摸索無毒耕作的道路,因此他對於有了五酷這樣的團體以及成大團隊的陪伴協力特別有感觸,不僅有了夥伴可以切磋,也多了外來團隊帶來相關知識與技術的交流。他也因此格外積極參與五酷的各項研習與活動,並且大力向身旁的好友宣傳。未來賢仔希望自己種的果樹也能夠以認養的方式讓消費者來參與生產過程;此外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將這個基地打造成生態節能環保的教育園區,讓消費者來到這裡,也能看見生態節能的理念如何落實在這個空間裡面。

圖十:基地現況(2015.12) 圖十一:目前已有上百棵無農藥化肥、草生栽培的果樹

因此他規劃近期在園區中,進行水資源的收集與再利用、節能龍眼窯的建構、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的結合試驗,以及自然農業與樸門概念的實作等等。他特別期待在地的社區以及成大師生也能來共享這個空間資源,一起來學習與試驗生態節能的理念。目前在成大方面已經有建築專業的簡聖芬老師以及生態專業的李亞夫老師與賢仔進行合作,也開始與在地的林安社區進行互動接洽。

現在賢仔仍然是一位朝九晚五的南科上班族,僅用下班時間來經營這塊基地。他規劃幾年內退休,專心經營這個他理想中的園區,讓世人看見不同的家鄉東山。對賢仔來說,雖然出社會後他一直在台南發展,離家並不遠,但因為對於土地有著深厚的羈絆,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返鄉路」―不僅是要經營自己的退休生活,更要為家鄉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一塊為了建造高速公路而變成寸草不生的土地,因為遇上賢仔,而能在短短幾年之間恢復盎然的生機。未來,在成大團隊與在地更多夥伴的連結與協力之下,這塊土地會呈現出什麼樣新的面貌,如何向世人傳遞土地主人所堅持的理念呢?著實令人期待!


圖十二:在賢仔的基地附近,有一個剛進行完土石開採的現場可作為對照(2015.12)。
這大約也是十年以前,賢仔基地的實況。


本文原載於生態鄉村工作室的山村走跳日誌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