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622

文章分享: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中)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經過幾個月的田野調查及籌備,並與建業新村以住代護的眷戶「流動部落」共同設計課程,【合群人】行動方案正式於2023年11月啟動。本文將呈現左營團隊從招募學員至行動方案實施,以及幕後規劃與課程設計的思路過程。

大學金孫團廣邀社區長輩加入【合群人】

過去左營團隊未曾在舊左營北側(包含明建里及合群里)執行過行動方案,從零開始的難度不小,幸好有不少在地伙伴幫忙。我們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了解合群社區中的獨居老人數量不少,因此尋求高雄市燭光協會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的協助,其中,鍾社工及已離職的鐘主任皆是我平時在場域工作的重要支持者,她們會給予許多有關獨居長者互動的建議。另外,合群里里長也在多次討論中,提供在地觀點的寶貴意見,並允諾大力協助課程宣傳。


圖:充滿大學生金孫活力的【合群人】多媒材創作課程宣傳海報。

我們以大學生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風格來設計宣傳單,想用金孫團討喜易親近的形象前進陌生的合群社區,希望長者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孫輩來互動。製作好宣傳單及海報之後,合群里里長先是請志工幫忙到合群新城七區的管理室發放,再由管理員協助在二十三棟大樓的電梯牆面上張貼【合群人】宣傳單。里長還透過社區的人際網絡號召鄰長及其他居民來參與課程;前述的兩個協會,則由社工訪視合群新城內的獨居老人時協助宣傳課程資訊;我們另在「渡・左營」團隊的Facebook傳遞活動消息,並與多位在地居民聊天互動,親自邀請他們報名課程。

課程說明會當天來了二十位居民,由左營團隊與共同授課的「流動部落」一起介紹課程內容。由於希望學員能夠全程參與,以符合課程設計所需,我們訂立了全程參與者退還保證金的制度,並容許報名學員有請假兩次的彈性。會後,有些社區居民提到自己已經安排出遊等活動,確定會請假兩次以上,因此表達了下次再參加的意願。儘管最後課程報名人數只有十三位,對於第一次在合群社區開設課程的我們而言,已是不小的鼓勵。


圖:左營團隊與共同授課的建業新村以住代護眷戶「流動部落」一起向居民介紹課程內容。

【合群人】課程的設計思路

【合群人】的命名是由左營團隊與「流動部落」一起發想,核心價值在於希望藉此行動方案提升居民對現居地的認同感,並能加強鄰里之間的關係。早期遷入合群新城的居民來自於左營八個眷村及三個高雄市區的眷村眷戶,當時是以軍階來分配房屋坪數大小,之後再進行房屋所在大樓及樓層抽籤。以往居住於眷村的老鄰居們因此被迫散落在新建大樓中,再加上集合式住宅的高樓建築樣式易讓人產生疏離感,以及周圍的國防部土地難以變更用途,進行商業開發,且社區僅有約三千人又多為長者,總體消費需求量小,商家經營也不易。經過了十幾年發展,合群社區仍無法像果貿社區(同樣也是位於左營區的眷村改建集合型住宅社區)那般,有著緊密的鄰里關係及活絡的商業氛圍。


左圖:合群新城一樓店面鮮少商家進駐;右圖:每週會有移動式菜攤肉攤到合群新城的里長辦公室前販售。


圖:生活機能便利的果貿社區。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要怎麼讓獨居的長者願意踏出家門參加活動?課程設計怎麼吸引長者持續參與,除了能加強他們與鄰里的關係又能延緩老化?而整體行動規劃必須與計畫主軸「韌性社區」的目標一致?經由調查與討論,我的腦中逐漸形成了【合群人】三部曲的藍圖,希望以漸進式的行動方案擾動社區,將課程內容聚焦於眷村和集合式住宅生活空間與歷史記憶中的「人地關係」、「人際網絡」和「空間再造」等議題。

首先,我們先反思大學團體在現有社群網絡中可扮演的角色,左營團隊應透過【合群人】課程致力於加強社區內部尚未緊密聯結的鄰里關係,一起協助社區內部的「聚合」,再進而「橋接」其他團體資源。

其次,我們運用了社會資本的理論,主要有四個面向:(一)網絡與關係;(二)規範與信任;(三)參與;(四)橋樑。網絡指的是關係的連結,規範則包含了忠誠和信任等價值觀,橋樑則代表社會網絡中的聯繫與互動。【合群人】的課程設計將社會資本歸納為三大構面,並採用普遍使用的名稱:社會網絡、社會信任和社會參與,再以「社會互動」、「信任與壓力」、「共享願景」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軸。

從我到我們:【合群人】的課程內容

在第一期【合群人】為期三個月的十三堂帶狀課程中,第一堂課為課程介紹,並進行社會資本與心理韌性量表的前測,為本行動方案的研究分析留下基礎資料;中間的九堂課以社會資本的「社會互動、信任與壓力、共享願景」作為主軸,來設計課程;接續的兩堂課為策展課程與成果展開幕茶會,最後一堂課則聚焦於「感恩練習」。以下簡述課程執行方式及設計內涵:

•    社會互動

在「社會互動」的構面下,共有四堂課,最顯著地就是本課程對於學員的「人際關係」與「社會網絡」有正向影響。像是我們帶領學員到建業新村上課,其中「串門子—藍染手作」課程,由我們邀請屋合之眾的樂聲手釀綠屋主理人蔡青玿,帶領學員們體驗藍染手作,學員們實際綁紮方巾和棉襪,再透過藍染染液製作成作品。建業新村以住代護的房舍是許多合群里民的回憶,藉由此堂課建立讓里民重返眷舍的契機,鼓勵合群里民至建業新村「串門子」以促進人際互動、擴大社會網絡。


圖:合群里民至鄰近的建業新村「串門子」,體驗藍染手作。

接續再銜接「合群你我他—『你』、『我』、『他』」這三堂課程,我們以荷蘭畫家蒙德利安的新造型主義畫風為創作主軸,讓兩人一組的學員們在認識彼此之後,將來自對方的感覺用三個形容詞寫下來,並描述各自對應的顏色,最後將這三組顏色塗在畫有不同大小方格的畫布上,藉由此堂課促進學員們彼此認識。我們也帶領學員畫「自畫像」,自畫像的創作承載了自我凝視和自我認同的意義,眾人作品中充滿熱情、陽光、活力的筆觸及色彩,展現出眷村女性的堅強與韌性,希望經由這樣細膩的自我觀察與描繪,提升學員們的自信心。


圖:合群你我他–「你」──以顏色來認識與形容彼此。


圖:合群你我他–「我」──學員的「自畫像」充滿熱情、陽光與活力。

最後,我們帶領大家以黏土「捏元寶」,學員們分享北方與南方餃子的意涵各別具特色,並彩繪不同餡料色彩,製作成吊飾,課後請學員將水餃吊飾送給沒有參與課程的鄰居,以此送上祝福,製造與鄰居們攀談的機會,開啟良好的鄰里互動關係。


圖:合群你我他–「他」──以黏土「捏元寶」,分享不同地方餃子的造型和意涵,再將水餃吊飾送給沒有參與課程的鄰居。

•    信任與壓力

在「信任與壓力」的構面下,共有三堂課,課程設計聚焦於學員個人與鄰居或居住環境之間的信任及壓力關係。例如「合群映像—重返經典」課程,學員們藉由老照片展現了人生中值得回憶、重要里程碑和轉捩點,並書寫從現在回望人生旅途的感受。透過創意拼貼與和諧粉彩塗繪的療癒過程,激發學員們的創造力,從分享中建立自信、提升人際關係。「合群映像—捕捉日常」以及「合群映像—看見合群」課程,藉由課程的手機攝影教學,帶領學員在社區中進行拍攝,透過影像記錄學員們在合群的生活,並製作屬於自己的合群地圖,同時在地圖中標註出自己常去或是最喜歡的地方。學員拍攝的內容富含社區整體空間中具特色的事物,也反映出個人跟空間的互動型態。藉此我們可以了解長者的空間使用行為模式與需求,以及社區的物理環境之於長者的可及性程度;另外,也可以進一步探討戶外空間對於長者的意義為何,對於日後社區公共空間的規劃運用,將有所助益。


圖:用影像與地圖分享自己在合群的在地生活。

•    共享願景

在「共享願景」的構面下,共有兩堂課,主要目的是提升學員對於社區的認同感與建立向心力,同時帶入「宜居社區」及「韌性社區」的概念。像是「合群城事—拼貼合群」課程,我們帶領學員討論社區中缺乏哪些支持性的社區功能及配套措施,透過剪紙、拼貼的方式,將學員們腦力激盪提及的建設、設施、商家設計剪出,拼貼於兩張全開的合群社區地圖上。地圖中嘗試以「毛線」將道路界線標示清楚,「毛線」亦有將居民串聯在一起的意涵;整體作品則呈現出學員們希望能強化居住與生活的適宜性,以增加幸福感的期待。在公民意見發聲與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學員們對於邁向宜居社區的目標有具體而深入的想法,而共同討論與想像社區未來,則有助於學員分享彼此的居住願景,凝聚眾人對於「合群一家」的向心力。


圖:將「宜居社區」及「韌性社區」帶進課程,邀請居民一起來討論社區的居住願景。

另一堂「合群城事—合群大富翁」課程,則是由齊力完成合群新城夢想地圖的十三位學員,利用課程中所討論的「宜居社區」及「韌性社區」概念,延伸出「機會」與「命運」的牌卡內容,進一步設計成「合群大富翁」中的遊戲關卡。將學員共創的合群地圖轉化成桌上遊戲「合群大富翁」,是希望在成果展覽中,提供觀展民眾經由遊戲理解居民對於社區公共空間的實際需求和感受,並且藉著關卡設計認識「宜居社區」與「韌性社區」的意涵,一起思考對於居住需求的願景。(待續)


圖:拼貼合群社區的宜居樣貌。


【延伸閱讀】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