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當海風捎來禮物——好美沙灘的蛤蠣奇緣

Vol.143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颱風過後,好美沙灘出現大量的野生蛤蠣,居民與遊客紛紛帶著水桶與鏟子「摸蜊仔」。嘉義大學人社計畫博後蔡元隆,描繪大人與小孩在潮間帶間奔走的笑聲,以及跨世代間延續的生活記憶。對居民而言,這場盛夏的「蛤蠣重逢」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人與海彼此回應的情感聯繫。三年來嘉義大學團隊與在地居民共作,而培養出的默契與信任,在此場景中也顯露無遺。

從設計人類學出發的設計思考課程:鹽埕兒童遊具創新的實踐與反思

Vol.143 作者 /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主任暨專任副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共同主持人)

在高雄鹽埕,孩子的遊戲空間長期不足,促使中山大學宋世祥老師嘗試以「設計思考」出發,帶著大學生設計公園遊具。透過設計人類學強調的觀察、訪談與長期陪伴,學生得以重新定義問題,並在木工實作與街區遊戲日中,與兒童和社區共創遊具。作者亦提醒,大學社會責任不只是成果展現,更是與場域持續對話的歷程。

造人才.培社區.織網絡:陳東升老師專訪

Vol.143 作者 / 郭怡棻(前「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自 2013 年啟動以來,人社實踐計畫已邁入第六期。陳東升教授強調計畫不僅在大學與地方之間建立了協力關係,更逐步培養跨世代的學術社群,讓理論與實踐結合成為新學術典範。面對極端氣候、高齡少子化等挑戰,陳老師提醒,唯有真心參與、共同承擔,才能讓人文社會科學在臺灣的未來發揮關鍵作用。

複音・和鳴:從多主體想像中生成的銀青協作共創

Vol.142 作者 / 邱筱喬(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啦里吧是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董哥(Piya Gerhudu)曾這樣形容啦里吧部落,隨著文化健康站、青年會與臺東大學三方協作,「niamen a cakar 我們的聚會所」終於落成,cakar不僅是促進部落公共討論的重要空間,年輕人也在搭建過程中請益長者們的傳統文化技術,成為不同立場的伙伴們和鳴的成果。

cakar,啦里吧的亮點,從想像到實踐——專訪帶領台坂青年會走過13年的董又瑋與高雁婷

Vol.142 作者 / 黃凱禎(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文字整理與編輯;共同採訪/邱筱喬、張雯喬、黃凱禎

董又瑋(Piya Gerhudu)被選為台坂青年會創會會長後,一當就當了13年。多年來青年會在缺乏固定會所的情況下持續行動,直到執行文化部計畫,搭建「niamen a cakar 我們的聚會所」。本篇專訪由新進助理黃凱禎撰寫,透過新人視角訪談董哥與雁婷,重現青年會的軌跡,並揭示啦里吧在銀青共創與未來行動上的新契機。

基地蓋好不是結束,我們還有很多想做的! ——專訪啦里吧生力軍高庭渝與黃展聞

Vol.142 作者 / 張雯喬(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文字整理與編輯;邱筱喬、張雯喬共同採訪

2019年加入東大團隊後,雯喬持續陪伴啦里吧,看見青年與長輩在文化斷層上努力尋找連結。2024年,董又瑋(Piya Gerhudu)、高庭渝(Savali Lagaugavan)與黃展聞(Baobu Palaudran)等在地伙伴合力投入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完成「niamen a cakar 我們的聚會所」,為部落創造跨世代共作的契機。本篇專訪聚焦庭渝與展聞的心路歷程,記錄他們在摸索中累積的成長與體悟。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願景

Vol.142 作者 / 蕭鄉唯(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自2019年投入東大人社實踐計畫以來,作者蕭鄉唯與啦里吧的合作中逐漸體會:推動社會實踐需仰賴「對話、想像、行動、期望與團隊」五個要素。文章回顧與董又瑋(又瑋哥)及地方伙伴的交流,揭示先前並未被大力關注的「普通」部落,如何在文化斷層與資源不足中,透過轉譯、協作與不斷試錯凝聚能量。

vuvu!可以聽你唱這首歌嗎(下)

Vol.141 作者 / 嚴不凡(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臺東大學團隊的助理嚴不凡,循著歌謠與生命故事線走入排灣族 vuvu 的日常。他們在工寮裡與長輩對唱、聆聽婚嫁與換工的回憶,笑聲中逐漸凝聚信任。這篇紀錄不只是文化的保存,更是一次次陪伴與交心,在共築的故事裡,實踐了彼此的深情連結。

攜手走過風災:嘉大團隊與新塭、好美社區共築韌性家園

Vol.141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大人社計畫的博士後研究員蔡元隆,走進丹娜絲風災後的新塭與好美,以第一人稱描寫滿目瘡痍的魚塭,看見風災過後居民們藏在笑容底下的擔憂。嘉大團隊參與居民們的災後重整工作,一步一步,譜寫社區從傷痛中凝聚力量的韌性故事。

實踐後的再思考——《新實踐集刊》第七期

Vol.141 作者 / 新作坊

在課堂與社區之間,在長照與文化記憶之中,本期《新實踐集刊》呈現四篇關於實踐的再思:從設計教育、長者參與、居民感知到族群敘事,展現行動如何化為理解,記憶如何轉為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