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72

文章分享:


邁向健康依存地景(下):都市中的防災教育與韌性

作者 / 蔡濟安(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計畫經理)、黃紫翎(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當災難襲來,我們往往聚焦於救災應變與災後重建,卻較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社區的防災韌性?當代韌性理論強調,真正的韌性並非僅是災後的復原能力,而是系統在面對擾動時能夠維持功能、適應變化,甚至透過學習而轉型的能力(Folke, 2006; Walker et al., 2004)。社區韌性(community resilience)更進一步指涉社區在災害前、中、後各階段展現的集體適應與學習能力(Norris et al., 2008),這種韌性不僅建立在物理基礎設施上,更根植於社會網絡、集體效能感,以及在地知識的累積與傳承。

在臺灣,超過65歲人口已突破18%,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這些長者往往是災害中最脆弱的群體,同時也是社區中擁有豐富生活經驗與災害記憶的重要資產。Pfefferbaum et al.(2013)的研究指出,高齡者在社區韌性建構中扮演雙重角色:他們既是需要特別關照的脆弱群體,也是擁有豐富適應經驗的韌性資源。如何設計適合高齡者的防災教育,讓他們從被動的保護對象轉為主動的防災參與者,成為當代社區工作的重要課題。

防災教育:都市韌性重建

對經歷過城中城大火的社區而言,防災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集體創傷處理和韌性重建。舊港團隊援引「自助、互助、公助」三原則,設計適合居民日常實踐的方案。

第一階段:「挖阿災報恁知」高齡防災工作坊

2023年10月,舊港團隊與高雄市消防局災害管理科洪聖儀專員及鹽埕老人活動站合作,辦理「哇阿災,報恁知—防災工作坊」高齡防災工作坊,共20位長者參與。活動由團隊負責課程設計與講師邀約,活動站則協助提供場地並招募學員,課程以「協助長者認識自身在災害中的角色,並了解可採取的行動」為核心。

上半場由洪專員主講火災預防與應對策略,內容涵蓋居家常見起火原因、防範措施與逃生技巧。洪專員曾參與城中城與八一氣爆等前線救災,課程具備高度實務經驗與說服力。

下半場由團隊成員主持,引導學員實作,思考災後各階段的應變行動。團隊也設計圖像貼紙(如包款、日用品、飲食等),協助學員依自身條件剪貼出專屬避難包,突顯個人化的需求與準備思維。活動也納入「心理支持物件」選項,邀請長者思考:「若需離家避難,你會攜帶什麼有意義的物件作為心靈慰藉?」

統計結果如下表:

其中家庭成員的紀念照最多,學員回饋雖簡短含蓄,如「沒事可以拿出來看一下」、「看到家人比較安心」、「有紀念意義」,卻也反映出災後心理穩定的需求。類似項目如佛珠與寵物照片,同樣蘊含情感寄託。「畢業證書」則代表個人價值的體現,該學員說明:「若災後需工作,畢業證書可以幫助我找工作。」而選擇「存摺、保單、證券等」者,則強調其對災後生活重建的實質幫助。

「哇阿災,報恁知—防災工作坊」是團隊首度在社區實作的高齡防災課程,我們在過程中逐步窺見「防災」於個人的多層次意涵。防災不僅是物資準備,更涉及對災後情境的設想與自我照顧的能力。 這些經驗為團隊後續課程規劃,奠定了以參與者的經驗為本的實務基礎。


圖1:團隊設計圖像貼紙,協助學員依自身條件剪貼出專屬避難包。


圖2:工作坊上半場,由洪聖儀專員主講火災預防與應對策略。


圖3:工作坊下半場由團隊成員主持,引導學員實作。


圖4:團隊設計圖像貼紙,協助學員依自身條件剪貼出專屬避難包,突顯個人化需求與準備思維。

第二階段:「居家安全及應變」,融入健康促進課

有了舉辦高齡防災工作坊的經驗後,團隊開始思考讓防災知識觸及更多長輩的方式。因此,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期間的第二期「樂齡健康促進課2.0」中,列入「居家安全及應變」主題。主題內的四堂課程,包括急救包紮、急救技能AED+CPR、家庭防災計畫和避難包建置,活動架構為講解與實作各半。

此次課程同樣引起參與者共鳴,如學員分享家人滑倒失去意識,因不懂急救錯過黃金時間;另有學員回憶2001年潭美颱風時用帆布擋水、調整店內貨物的經驗,也談到抽水站與防水閘門的設置如何逐漸發揮作用,成為防災的重要基礎工程。此次經驗顯示,防災教育透過日常語言與社區記憶的引導,能引發長者更多共鳴與參與。災害行動不再只是標準化的指令與公式,也能在非官方的知識與共同記憶中,找到通往集體的經驗與智慧。


圖5:學員實際運用止血帶,練習急救包紮。


圖6:學員在課堂中學習操作AED與CPR,並實際演練。


圖7:學員在講師的引導下,規劃家庭防災計畫。


圖8:學員學習避難包建置原則,並實際嘗試使用。

實踐反思:防災教育的深層意涵

以臺灣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來說,日常減災與意識培養至關重要。從這次兩階段的防災教育操作中,我們歸納出幾點觀察,提供給未來在社區、特別是針對高齡者辦理防災相關課程的團隊參考。

從技能學習到心理重建

經過實作過程,我們發現防災教育對高齡者而言具有多重意義。從學習角度來看,具體操作的學習效果遠優於抽象概念的講授。例如,防災知識若僅以口頭說明,長者很快就會遺忘;但若配合實際演練,如練習包紮、操作AED,記憶效果顯著提升。此外,小組學習的模式特別適合高齡者,同儕間的相互支持和鼓勵能有效降低學習焦慮。

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防災教育具有意想不到的心理療癒效果。當長者在課程中分享過往的災害經驗,如潭美颱風的記憶,不僅豐富了防災知識的內容,也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這種「參與式的知識生產」讓長輩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分享者,不僅提升自我價值感,也強化了社區的集體記憶。這個過程體現了對話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學習者不是空白的容器,而是帶著豐富經驗與知識的主體。從創傷知情的角度來看,這種敘事分享過程也具有療癒功能,協助個體重新整合創傷經驗並建構意義。

回到舊港團隊課程規畫主軸——從「依存地景」的角度來理解,這種轉變並非偶然。依存地景理論強調照護關係、空間配置與制度安排的動態交互作用,而在防災教育的脈絡中,我們看到了地景本身如何能夠激發長輩的主動性。傳統的防災宣導往往將高齡者視為需要被保護的被動對象,但依存地景的視角提醒我們,真正有效的防災教育應該要能夠活化長輩作為社區重要資源的潛能。透過適當的空間安排(如選擇熟悉的社區場所)、關係建構(如同儕學習與經驗分享),以及制度設計(如將長輩的生活經驗納入課程內容),防災教育不再只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成為了一個能夠強化社區韌性的依存地景重建過程。

防災教育在地化的重要性

防災教育的在地化效果格外顯著。當課程內容連結到居民的真實經驗時,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都顯著提升。這提醒我們,有效的社區教育必須立基於在地脈絡,而非套用標準化的教材。在地知識不僅包含對當地災害風險的理解,更蘊含著歷代居民累積的適應策略與生存智慧。特別是在災後社區,防災教育不能迴避創傷記憶,反而要透過溫和的方式協助居民重新面對與整理這些經驗。災害記憶的集體處理過程對於社區韌性的重建具有關鍵作用,它不僅有助於創傷的療癒,更能轉化為未來防災的重要資源。

網絡建構的必要性

我們也認識到「網絡化的資源整合」的重要性。單一組織難以滿足社區的多元需求,需要公部門(如消防局)、學術單位、民間組織的協力合作。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也為社區建立了更穩固的支持網絡。災後重建最關鍵的因素不是政府援助或經濟資源,而是社會網絡的品質。我們的實踐中行動中展現了,防災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社會網絡重建的重要機制。

實踐限制與挑戰

然而,研究也面臨若干限制。首先是參與者的代表性問題。目前的參與者多為身體機能尚可、有基本社交能力的長者,真正弱勢的獨居、失能長者仍難以觸及。其次是永續性的挑戰。目前的活動仰賴計畫經費支持,一旦經費結束,如何維持既有成果是一大考驗。最後則是效果評估的困難。社區韌性的提升是長期過程,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變化,需要建立長期追蹤機制。

從鹽埕出發:防災教育的未來想像 

本研究透過高雄鹽埕區的案例,探討災後如何運用防災教育重建社區韌性。研究發現,成功的防災教育需要三個要素的配合:技能培養、心理重建,以及社會網絡的強化。城中城大火後的經驗顯示,災難不僅是危機,也可能成為社區轉型的契機。


圖9:透過計畫,帶領長者們完成屬於自己的避難腳本。

理論貢獻與實務創新

在理論層面,本研究豐富了依存地景理論在災後重建中的應用。我們發現,依存地景的重建不是線性過程,而是在創傷處理、能力建構與關係修復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個發現呼應了適應循環理論,即系統在面對擾動時會經歷釋放、重組、成長和保存四個階段的循環過程。防災教育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它不僅是技術知識的傳遞,更是社區療癒與賦權的重要途徑。

在實務層面,鹽埕經驗提供了「由下而上」的防災教育模式。相較於傳統的標準化防災宣導,我們強調以居民的生活經驗與災害記憶為出發點,透過參與式的課程設計,逐步重建社區的防災能力與信心。這種取徑強調在地知識的價值與社區主體性的重要,同時也呼應了能力取向發展理論,即真正的發展應該擴展人們選擇與行動的自由,而非僅是外在資源的提供。

從鹽埕出發:看見依存地景路徑的潛力

本研究透過高雄鹽埕區的案例,探討災後如何運用依存地景概念重建社區韌性。研究發現,成功的社區重建需要三個要素的配合:空間活化、社會網絡強化、以及知識與資源的整合。城中城大火後的經驗顯示,災難不僅是危機,也可能成為社區轉型的契機。

基於研究發現,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短期而言,應建立「社區防災種子」培訓計畫,將有能力的長者培養為防災骨幹,發揮同儕影響力。同時擴大既有社區照護據點的服務能量,提供更多元的活動選擇。

中期而言,需要發展整合臺灣的「高齡友善社區」的評估系統,定期檢視社區支持系統的完備程度。並推動跨部門資源整合平台,避免服務的重複與斷裂。並鼓勵大學與社區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將社區實踐納入正式課程。

長期而言,應思考如何將依存地景概念納入都市防災政策的框架中。這不僅涉及硬體設施的改善,更關乎社會關係的設計與制度安排的調整。如同學者們所強調的,災害韌性需要自然、建成、社會和經濟系統的整合性規劃,單一面向的改善無法達到真正的韌性提升。


圖10:計畫團隊與高雄防災救護自訓團合作,帶領社區長者操作正確且符合現實的災防觀念。

結語

城中城大火是一個悲劇,但鹽埕區的防災教育經驗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透過有系統的大學資源、人力導入社區,我們可以將創傷轉化為韌性,將恐懼轉化為準備。這不僅是防災知識的傳遞,更是社會關係的重新編織。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風險增加,社區防災教育的重要性將日益突顯。鹽埕的經驗告訴我們,防災教育不應該只是技術性的知識傳遞,更應該是一個促進社區凝聚、療癒創傷、建構韌性的綜合性社會實踐。真正的韌性建構需要在多個尺度上同時進行,從個人的心理調適到社區的集體行動,從在地知識的傳承到制度政策的改革。


【參考書目】

Folke, C. (2006). Resilience: 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3), 253-267. 
Norris, F. H., Stevens, S. P., Pfefferbaum, B., Wyche, K. F., & Pfefferbaum, R. L. (2008).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 theory, set of capacities, 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1, 127-150. 
Pfefferbaum, R. L., Pfefferbaum, B., Van Horn, R. L., Klomp, R. W., Norris, F. H., & Reissman, D. B. (2013). The communities advancing resilience toolkit (CART): An intervention to build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19(3), 250-258. 
Walker, B., Holling, C. S., Carpenter, S. R., & Kinzig, A. (2004).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Ecology and society, 9(2). 

【延伸閱讀】

打造火災後的依存/照護地景(上): 大學與社區共造高雄後城中城的老後安然

打造火災後的依存/照護地景( 中 ):陪伴社區中的行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