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12

文章分享:


與地方山水在社會節奏中對話:記日本北陸與關西地區的地方創生實踐(下)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三、轉譯的能力:地方創生中的中介角色與實踐語言

地方創生的現場,許多實踐者不再只是單一專業工作者,而是在設計者、生活者、文化策展人與政策交涉者之間游移的「轉譯者」。這種角色的存在,是連結地方與外界、傳統與當代、制度與情感的關鍵節點。

TSUGI 與 SOE 的行動者便深具此種特質。他們不只經營品牌與商品設計,更進入縣政府政策研議過程,參與文化政策、產業轉型、空間治理等議題的制定與試行。透過「RENEW」活動的設計,這些團隊讓原本封閉於 B2B 體系的職人工作場域成為對社會開放的文化空間,使工藝不僅是產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社會價值的體現。

福井縣越前鯖江以高密度的傳統工藝聞名,半徑十公里內匯聚眼鏡、漆器、和紙、刀具、越前燒與木櫃等七大產業,其中眼鏡產量占全日本九成以上。這些工藝原本依靠 B2B 批發體系運作,職人與終端的消費者幾乎沒有直接交流,導致在市場轉型與人口老化衝擊下,創新動力減弱。TSUGI 與 SOE 的切入點,就是把「內向型」的產業節奏轉譯給外部市場:透過 「RENEW」 工坊開放活動、直營店與商品設計,讓參觀者親眼看到製作過程,理解產品背後的技術與生活智慧,進而形成「理解後的消費」。十年間,RENEW 吸引逾 28 萬人次,帶動近半數工坊開設自營店,從批發轉向直面顧客。TSUGI 聚焦設計與品牌,SOE 負責觀光與教育,兩者協同打造了一個能將地方工藝故事翻譯成消費者語言的生態系。


圖1:TSUGI 聚焦設計與品牌,SOE 負責觀光與教育,兩者協同打造了一個能將地方工藝故事翻譯成消費者語言的生態系。(郭怡棻/攝影)

相較於越前鯖江的產業轉譯,滋賀縣長濱市的 Ikahacchin Production 則立足於生活文化的翻譯。長濱北部擁有55%森林覆蓋率與琵琶湖水系支撐的農漁業,信仰上以每村獨立觀音堂為核心,延續地方自治與社群凝聚。八位女性移居者於 2022 年組成 Ikahacchin Production。這個組織不直接推動經濟振興,而是為移居者與在地社群創造交流空間。她們目前出版的兩本雜誌,一本記錄地方的社會規範與新來者的適應困境,一本收錄居民與移居者的互動故事,觸動地方長者的共鳴,也讓外來者更理解地方的「社會時間」。成員如荒井惠梨子小姐,耗時七年走訪職人、學習並推廣僅存於兩地的小原木籃編織,將山林採集、編織與販售連成完整敘事;堀江昌史小姐則以出版社與餐廳串起飲食文化與社群活動,將鄉土料理與移居經驗結合,讓居民在餐桌上展開對話。


圖2:Ikahacchin Production 所出版的雜誌觸動地方長者,也讓外來者更理解地方的「社會時間」。(郭怡棻/攝影)

越前鯖江與長濱的案例都顯示,轉譯的核心是節奏的協調:TSUGI 與 SOE 讓職人的生產節奏與市場的消費節奏相契合,降低了外部需求對內部工藝品質的擠壓;Ikahacchin Production 則在移居者的生活節奏與地方的社會規範之間搭橋,減少誤解與摩擦。前者強化了經濟與產業的韌性,後者則鞏固了社群關係與文化理解。也就是說,當地方被視為「關係的再編空間」而非「問題的集合」,轉譯的中介角色便不只是協助溝通,而是主動編織新的連結,讓不同節奏得以共存並形成新的地方秩序。這樣的能力,正是地方創生能夠持續推進的關鍵。無論是 TSUGI 與 SOE 在工藝產業的創新流通,還是 Ikahacchin Production 在移居生活文化中的相互理解,這些轉譯行動的核心,皆在於引導不同群體找到彼此可持續共處的節奏,進而通過文化協調來形成了不同主體相互呼應的實踐網絡。

結論

日本中部北陸—關西內陸交界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便成為交通、軍事與文化交流的要衝,同時又因山水阻隔而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活圈。這種既連結又隔離的空間特質,讓地方在自然資源、產業文化與社會網絡上都具有鮮明的自我維持能力,也深刻形塑了當代地方創生的行動面貌。

因此,本次參訪的組織/單位往往地處山水之間,擁有獨特的產業文化與生活方式,例如越前鯖江的密集工藝產業、長濱北部依水而生的養蠶與發酵飲食傳統,都是長時間在地自然條件與人類社會互動所累積的成果。然而,這樣的歷史厚度與文化專屬性,雖然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卻也在無形之中築起了某種社會邊界,使得外來者在進入時必須面對高度內聚、相對封閉的社會結構。


圖3:越前市的滝製紙所已有150年歷史,持續製作傳統和紙至今。(郭怡棻/攝影)

相較於前幾年在九州與東北地區的考察經驗,本次的考察過程更能感受到地方創生行動中的挫折與掙扎。例如,Ikahacchin Production 的女性成員雖然以出版、工藝推廣、飲食活動等方式努力介入地方,但依舊需要面對地方社會對性別分工、社區義務等傳統規範的嚴格要求,其對外的人際網絡與資源連結也不如九州、東北地區的行動者那樣成熟與多元,許多合作與市場拓展仍處於探索與發展階段。這些挑戰雖然使行動速度較為緩慢,卻讓我們得以更貼近地觀察,一個地方創生行動如何在艱難條件中逐步摸索、累積信任與形成特色。

正因如此,本次考察不僅讓我們看見了地方創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的生成過程:如何在地理與自然條件的限制下,透過文化資源的再發掘、社群關係的重建,以及跨域合作的逐步建立,去協調不同的社會節奏、翻譯不同的行動語言。對台灣的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而言,這提醒我們,行動的成敗不僅取決於資源與規模,更在於能否在文化差異與社會邊界之間找到切入點,並在長期互動中孕育出屬於地方自己的未來想像。

參考資料

Map-It,「中部地方の地図」,取用日期:2025年8月10日。
蔡奕屏,2021,《地方設計:萃取土地魅力、挖掘地方價值,日本頂尖設計團隊公開操作秘訣,打造全新感動經濟!》。臺北市:果力文化。
蔡奕屏,2023,《地方編輯:日本頂尖創意團隊公開跨界編輯祕訣, 從出版、策展、旅宿到體驗,打造最具魅力的地域品牌!》。臺北市:果力文化。


【延伸閱讀】

與地方山水在社會節奏中對話:記日本北陸與關西地區的地方創生實踐(上)
用開店為地方注入元氣:串起移居支持系統的「鯨魚的鬍鬚」
如何「不只是經濟」?回應山崎亮所談的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