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295

文章分享:


社會創新與實踐中的校園組織與宣傳

作者 / 施聖文
 

 

 

 

 

 

 

 

 

 

 

 

(首圖說明:政大小書簽一個分享的概念一個傳承的開始)

文/施聖文

圖/施聖文

成大透過暑期夏令營的方式經營校園,活絡社區

長期以來台灣高等教育環境中在執行研究計劃時,學生能夠參與多半為研究生時期。大學部的學生多半是研討會的工讀生或是問卷的訪員,對於「參與」的意義其實並未思考過深。一方面,近年來的研究計劃越趨以期刊發表為目的為取向,另一方面,研究計劃規模也越趨狹窄,跨領域的模式越來越少。因此,經營教師本身的研究能量的需求,也高於經營校園學生組織的興趣了。

然而,換個方向思維,如果教育是作為社會實踐中最根本的基礎,教育是孕育校園中的學子們未來踏出社會的養成基礎,當以「創新與實踐」為基礎的研究計劃相應而生時,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校園中有可能對此產生興趣的同學們呢?

近年來,對於地方/社區的實踐工作,可以看到許多熱情且熱血的年輕人投入,一方面透過自身在地的參與,重新思考在地的意義,另一方面台灣經濟發展的偏重,也讓偏鄉地區面臨在地年輕人快速流失的狀況。人的移出,代表著地方經濟的下滑,但同樣地,它也可能保留最純粹的人際互動與情感。而這些反而是目前高等教育環境最欠缺的「課程」。

近年來一直發展的「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模式,不斷地在各種計劃中開始被實驗出來,「實作」進入教育現場時,無論在課室經營,或是社團串聯,多少都有一定的侷限,然而,當擴展到一個研究計劃的層級,所思考的也需從「校園經營」的角度來著手。

暨大透過課程與競賽方式經營校園,宣傳社會實踐的理念

在四校校園經營的創新上,政大透過X書院的創意與在地學習,打開了某種禮物交換意義上的校園經營模式,暨大透過社區參與搭配課程進入,成大以暑期夏令營的方式,東華以暑期開課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部落。學生進入地方/社區不僅是一種創新的教育形態,同時對於地方而言,同樣透過學生的參與,能夠讓在地居民重新感受到一種活力,人潮流動的熱力,更重要的,透過互動將詮釋與話語的權力展現在地方/社區之中。

 

政大小書簽一個分享的概念一個傳承的開始

校園經營與組織工作,某種程度也代表著大學與地方之間的長久關係的象徵意義,同樣的也代表著,在大學以社會實踐為研究軸線的道路,所具備的人才庫。不同科系的進入,在同一個議題、同一個空間中,與在地居民一同構思與發想。如果說其研究價值,或許正是透過一種實踐性格的校園經營模式,打開目前高等教育困境中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