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184

文章分享: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下)

作者 / 鐘翊禎(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功不可沒的受訪者

「地瓜阿姨」是我們最早建立起信任關係的攤商,阿姨販賣來自台灣各地不同品種的地瓜,因為價格實惠,每次口訪完我們都會到她的攤位買地瓜。阿姨只要見到我們,就會綻開溫暖笑顏,熱心地向我們介紹不同地瓜的特性和烹調方法,非常親和。由於位於南北交際處,物產流通多元,埔里多的是其他縣市買不到的特有農產,許多關於農產的小知識都是與阿姨閒聊中得知的。後期剪片時為了表達對阿姨的感謝,我們特地將地瓜設計成片頭的底圖,除了營造樸實、日常的感覺,也藏有一點祝福的心意。


圖:地瓜設計而成的片頭底圖,是我們回報「地瓜阿姨」的小小心意。

而片中多次出現的「攤商協進會理事長」也是幫了我們許多忙的大恩人,經由人社中心學姊的介紹,理事長很豪爽地答應了我們的訪問。陪伴市場歷經寒暑興衰的他有許多感觸和想法,約訪那天下午,理事長在鏡頭前娓娓道來第三市場的歷史和演變,並且用攤商的觀點回應了我們所提出的關於人潮、空污、規劃方面等問題。聆聽的當下,許多靈感一直在我腦海裡湧現激盪,心想或許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能讓身份多為「顧客」的閱聽人了解攤商的想法。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到買賣活動背後潛藏的心理因素,以及不一樣立場的人對現況的各種詮釋。

「年輕媽媽」、「短髮姊姊」和「書店老闆」是代表顧客的三種角色,也是未來會成為市場主力族群的新世代。以生命歷程的角度觀之,她們三人不約而同站在台灣價值觀轉換期的風口浪尖上:成長階段的飲食採買與傳統市場關係密切,之後也在當代環保、衛生、健康觀念及社會思潮轉換過程中受到薰陶,而發展出具有意識的消費行為,例如:小家庭當道,無法消化太大量的穀物和蔬果,而愛上傳統市場秤斤論兩議價的高彈性。或為了不想吸入、沾染廢氣才選擇至全聯、家樂福等超市或量販店購物。對這個世代而言,傳統市場和超市都在購物生活中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而這樣的需求也讓我認為傳統市場的改變指日可待,攤商與顧客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相互理解及調整,而能愈趨於雙方對美好菜市場的想像。


圖:訪問顧客與攤商不同角度的說法,探究買賣活動背後潛藏的心理因素。

直擊菜市場空污現況

埔里第三市場是由南昌街、南盛街、南興街、東榮路四條街所組成,而其中最熱鬧是「南昌街」。因為南昌街是外縣市流動攤商設攤的密集區域,商品種類新奇多樣,和傳統市場有所區隔,所以往往能吸引許多逛市場的民眾在此停留。但人潮同時也帶來車潮,人車爭道使得原本就狹小的道路變得更加擁擠,加上部分攤商為了吸引顧客注意而將棚架外移佔用了道路,以及原本停車格不足和機車怠速的問題,南昌街自此成了市場中PM2.5濃度最高、交通最混亂的地段。

而南昌街以外的地段擁擠之因,則和「公有停車場的入口動線」有關。當初建造公有停車場時的入口並非設置在常見的市場周邊,以降低汽車出入對市場內部的影響,而是將出口設置在市場核心區域的主幹道上,因此造成兩個問題:一是開車的顧客無法駛進公有停車場停車,只能選擇鄰近的收費停車場;二是攤販在運送商品出入時會影響到其他步行、騎機車的民眾,有交通安全上的疑慮。


圖:埔里第三市場周邊街道圖。

透過口訪,我們得知顧客普遍認為市場內有停車不便、人車爭道、機車廢氣等問題,而周邊私有停車費是否過高(以一小時四十元計算)則因受訪者的背景而有不同想法,例如有一組居住在埔里的家庭認為金額可接受(周末逛市場時會帶上全家大小,比起停車費他們更在意能否把車停好,安心購物);而另一組從外縣市來埔里定居的夫妻及其友人,則認為私有停車場的收費標準訂太高,接近北部鬧區的價格,如能調整成一小時酌收二十元最為理想。

作為攤商觀點代表的理事長則覺得「市場本來就是人跟人、車子跟人互相A來A去,那樣生意才好,太空曠反而很奇怪,不太像個市場。」認為「人車爭道才是買氣的象徵」。而在附近賣涼圓及時令商品的阿姨們也透露出類似的想法,向我們感嘆在市場擺攤二十幾年來顧客一直在減少,如果又再限制機車進入市場,那攤商「都不用做生意了!」。綜合上述可看出:比起空污,攤商更擔憂的是減少的人潮及買氣。

老市場如何找回好空氣?

而解決交通混亂與空污的可能方法除了鼓勵民眾多用步行逛市場外,主管單位埔里鎮公所也應清楚告知未來有意進駐市場的攤販,在設攤時應盡的責任,如:將棚架擺放整齊,不使之超出白線而使路面變狹窄。攤商之間也可透過「組織化」,例如加入攤商協進會,發揮互相監督、自治的功能。

此外,若要在第三市場增設「行人徒步區」還有諸多需要考慮的地方。首先,市場的營業有不同時段,除了周休假日及平日的早午外,熟食及熱炒店會在收市後的夜晚吸引另一波用餐人潮及車潮;再者,第三市場的位置並非「封閉專區」,它連結了埔里總站附近的主要道路,是用路人經常穿越的交通要道;第三,市場內不是每條路段都如南昌街般有嚴重的人車爭道情形,設置徒步區的前後改變可能不大,徒增不便;第四,公所在市場營業期間擺放的時段性車流障礙物常被漠視或搬移,顯示出在阻擋車流的規劃和人員控管上還不夠完備;第五,第三市場的外圍空間已趨飽和,要重新規劃停車格及相關動線,還需要公所的相關計畫及執行時間。除此之外,政府補助第三市場的經費是否有被適當運用並產生效益?由誰來監督?攤商對人潮可能減少的憂慮該如何平撫?也是在設置徒步區前所要優先考量和協商的。


圖:溝通意見,凝聚共識,改變才能成真。。

凝聚共識,改變才可能成真

「菜市仔是陪伴許多台灣人成長的場域,因為擁有無法被超商、量販店替代的特質,所以至今還是受到大眾的喜愛。」是紀錄片第一段的旁白,也是許多人的心聲。當然,傳統菜市場人潮減少的現象,並不能全歸諸在人車爭道和空污這樣的單一因素。現代人繁忙的生活節奏,以及長時間營業的超市所帶來的立即、方便的選購經驗才是民眾購物習慣改變的主因。

國外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自在步行的風氣,原本是我對美好市場的想像,參與紀錄片拍攝之後卻改變了我的想法。準確地說,市場的意義不應只侷限在「販售」與「購買」,回推到最初,甚至更接近「以物易物」交流互惠的功能。如果今天攤商因為設置徒步區而讓人潮減少,影響收入,甚至被迫轉行,那麼反而會重創傳統市場的多元性和普及性,對比起無立即生命危害的空污,生計更為茲事體大,限制車流當然會備受反彈!

「結構裡發生的事要從結構裡找原因」,這也是為何聆聽與記錄攤商、顧客的反應後,小組繞了一圈仍要回到體制內,期望鎮公所和警察局能運用自身權責相互配合,對攤商進行篩選和管理,在重新規劃第三市場內的不良動線之前,盡力維護步行民眾採買期間的舒適和安全。

此片從口訪到剪輯的過程中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不論是受訪者還是在背後支持,適時給我們建議的「暨大人社中心」和「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的前輩們。當全台傳統市場或多或少都在面臨轉型困境時,這部紀錄片循著空污議題,挖掘出眾人對傳統市場的觀感及美好想像,雖然未臻成熟,卻帶出許多值得討論的面向。期待這部片子的出現,能帶來些許改變。

改變結構不是不可能,但一定是困難重重,需要凝聚更多人的力量才能成真。一如影片末端的字卡:「凝聚顧客與攤商的共識,團結向鎮公所反映訴求,才是造成改變的關鍵因子。」


影片:《第三紀市簿》。


〔延伸閱讀〕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