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206

文章分享:


讓員生消費合作社成為追求共好的平台: 嘉大合作社如何做到逆勢奮起?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臺南東山的大東原淺山地帶,以及左鎮的公舘社區,成大人社實踐團隊長期陪伴有志於環境友善的農民,協助連結各種資源,和他們共同面對轉型友善耕作的重重難關。其中一個重要的關卡,便是環境友善產品的銷售問題。主流的銷售通路原本就無法反映農業生產的實際成本,而環境友善生產的成本又遠高於一般的慣行生產模式。若要讓環境友善的農民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一個能夠反應真實成本、願意為環境價值額外付出的消費者網絡是必要的,而這也成為研究團隊當前重要的課題。

成大的大東原團隊,近三、四年來主要透過「果樹認養」方案,提供農友在試驗轉型期間有基礎的消費端支持。不過隨著合作農友所發展出來的環境友善農法逐漸成熟,準備朝向更大面積的轉型時,如何擴大原有的支持消費群就成為必須要面對的挑戰。在思考如何組織都市消費者成為農民和環境的後盾時,團隊首先希望能夠以成大校園的教職員生為推廣對象,並且注意到本校的員生消費合作社仍在運作當中,於是發想出以消費合作社作為平台,推廣在地環境友善小農產品的行動方案。

依據本國的《合作社法》,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的團體。對成大團隊來說,「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是一個典範;這個合作社以共同購買安全健康的食品來滿足社員消費者「食的安心」之需求,同時也以穩定與合理的價格向農民收購農產,支持農民持續以環境友善的方法生產食物。不過團隊在與主婦聯盟的朋友交流過程中,他們強烈建議我們向同是以大學教職員生為潛在社員的「嘉義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後稱「嘉大合作社」)取經,畢竟社員結構較為相近,彼此的經驗也較能夠相互參考。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國各校園機關的消費合作社,在2008年至2017年6月之間就有約四成五關門大吉。但是「嘉大合作社」卻異軍突起,於2016年開始實行改造,2017年便創造了超過千萬的利用額[1](參見《合作社事業報導》102期33-35頁)。這樣的成績令本團隊非常好奇,便與嘉大合作社的經理約定了拜訪時間,直接登門請益他們經營成功的秘訣。


圖:一進校門沒多遠,就看到嘉大合作社的招牌。(作者提供)

在三個鐘頭的交流過程中,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嘉大合作社的最佳代言人朱淑玲經理。

原因並不是她在接手短短兩年之內,就讓合作社從灰暗無人聞問,到年利用額破千萬,而是因為當她在談起合作社時,臉上所發出那充滿感染力的光芒。當我們問起合作社如何建立與社員之間的連結,朱經理馬上背起合作社自製送給社員的、繡有嘉大合作社的保冰包與小書包,擺出專業模特兒姿勢自信面對鏡頭。從嘉大還是嘉義農專的時代就在此服務的她,正職是計算機中心的職員,對這所學校有很強的認同。從平穩的公務員,到兼職的超級經理人,朱經理說,她感謝合作社給她這個機會嘗試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同時能夠回饋自己的能力做公益。


圖:朱淑玲經理是嘉大合作社的靈魂人物。(作者提供)

合作社不是為了賺錢,是追求共好的平台

合作社雖然是一個事業體,牽涉銷售交易,然而它跟一般商業性的事業體「公司」不同,謀的是社員的共同利益。用朱經理的話,就是一個「共好的平台」,而合作社要提高利用額,所衡量的是社員能夠透過利用這個平台而提高的福祉,並不是為了賺錢。而這樣合作共好的社群關係,如何能夠建構推廣在校園當中,是每個員生消費合作社最重要的課題。

在這點上,嘉大合作社從四個角度切入。首先從「消費關係」出發,合作社做的是銷售服務,找尋符合師生員需求的產品並且推廣出去,是基本但關鍵的工作。朱經理說,在食品上他們一定找健康安全的食材,料理上盡量降低化學添加、注重食材自然的風味。此外也辦理食品推廣活動,請農業生產者或食品廠商在校園裡面做試吃與特價推廣,主動爭取消費者味蕾和荷包的支持。

以現在已是大熱銷產品的茶葉蛋為例,是用從學校的養雞場每天所生產出最新鮮的蛋,花兩天燉滷的成品。朱經理強調,「這茶葉蛋我們賣再多也不會賺錢(利潤微薄),但是就是要給學生吃到最好最健康的雞蛋」。除了用好食材好口味照顧學生的胃,合作社團隊也發現學生的味蕾需要「重新教育」。他們所賣的鮮奶茶,用的是最好的錫蘭紅茶,加自家學校牧場產的鮮乳,但因為沒有加果糖香精,被學生嫌口味淡。但合作社堅持不調整配方,「學生喝久了就不會愛喝外面的奶茶了,因為他們已經知道真正食物的味道」。

看到這裡,眼尖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嘉大的師生成員不僅是消費者,他們也可以擔任生產者的角色,同時以這兩個身份參與合作社。嘉大的前身之一是嘉義農專,有自己的農牧場與相關科系,如今嘉大合作社的熱銷產品包括茶葉蛋和鮮奶,都是校內自己生產的。不僅如此,嘉大亦有食品相關科系,可以進一步生產和研發各類加工產品,其中有些自行生產、有些跟廠商產學合作。朱經理與各個科系教授洽談邀約,讓這些獨家商品成為嘉大合作社的招牌,也讓合作社成為師生們連結市場和消費者的舞台。當合作社推廣做得好、產品銷售佳,參與製作的師生亦與有榮焉,表示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學校出去要送禮、外賓來學校參觀要帶伴手禮,直接到合作社這個平台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嘉大的「好物禮盒」。這個連結,讓嘉大師生更有機會感受到「合作社是我們的」這樣的認同感。


圖:嘉大合作社成為各系所師生研發產品的展售中心。(王毓正老師提供)

除了作為消費者與生產者,嘉大師生以社員身份參與合作社,同時間也是合作社的股東老闆,可以享有年度結餘的分配,以及參與合作社經營決策的權利。這對師生來說也是誘因與認同感的重要來源之一。嘉大合作社與其他的各級學校合作社不同,社員是採開放自願參與的原則。這兩年合作社經營狀況良好,年終的結餘分配數目不小,社員身份又可享消費優惠,帶動了一波數百人的入社潮。

最後,即便不參與消費也不參與研發生產,作為校園一份子,嘉大師生還是可能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獎學金(每年不論盈虧均提撥6萬元)以及校園活動的經費支持(每年自結餘中提撥20萬)。參與合作社的運作、利用合作社,也同時在為學校付出貢獻。

發揮自身優勢

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增加社員的福祉,不過朱經理不把眼光限縮在校園內,而是在大環境中嘗試找到自身的優勢,並將之發揮出來。

「我的目標就是要讓嘉義大學成為嘉義的新景點,而合作社成為嘉大的新亮點。」這一句話點出朱經理經營嘉大合作社的戰略目標。這個環境猶如森林遊樂區的校園,旁邊就是嘉義市民以及外來遊客會造訪的休閒景點——蘭潭風景區。她看見這個獨特優勢,決心讓嘉大合作社不僅服務校內師生,也能成為嘉義市民的消費選擇。

朱經理先花六個月的時間,每個週末都跟同仁帶著嘉大合作社的布條與產品到蘭潭風景區擺攤,讓遊客認識合作社的產品。接著大力整頓合作社的空間以及運作,讓商品與服務都能與來客的需求接軌。如今嘉大合作社的環境明亮舒爽,店內與走廊都有可以坐下來用餐聊天看風景的桌椅,適合購物與休閒停留。此外,嘉大合作社與一般校園合作社不同,週末照常營業,服務留校的學生以及市民遊客,而每一筆收入無論是否來自社員都會開出發票,方便管理帳務。


圖:合作社旁改造成明亮舒適的停留空間,我們在此與嘉大合作社的夥伴交流。(作者提供)

嘉大的學校規模較小,校外的消費力推升了合作社的使用額,以及嘉大師生所開發產品的能見度。不少嘉義市民會來這邊購買新鮮健康又好吃的鮮奶、各種乳製品,以及本土黃豆釀造的醬油,連茶葉蛋也是熱門產品之一。不僅如此,嘉大合作社也搭著電影KANO的熱潮,結合KANO精神和相關商品在社內上架。近幾年不少日本的觀光客衝著這段連結台日的歷史,以旅遊團的方式進到校園裡來遊覽,嘉大合作社便成了日客的伴手禮選購中心。

要做得讓人感動、要做出家的感覺

兩年的經理生涯做得有聲有色、成績斐然,朱經理歸功於得到許多人的幫忙。她直言只要認真做、做到讓人感動,就會有很多人願意協助,尤其她的共好理念,得到許多的迴響。

朱經理的認真與人和,為他帶來了許多一起努力的夥伴。這次的拜訪,在朱經理的號召下,還有四位理事與幹部共同參與交流。合作社的幹部都是學校裡的專職工作者,只能用公餘的時間來協助合作社運作。在三個小時的交流時間裡,幾位朋友中間可能需要回去自己的辦公室處理業務,但都還是親切地陪伴我們,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團隊的向心力以及對於合作社的熱誠,也深感合作社讓這個學校更像一個大家庭。

成大有沒有機會營造出這樣一個社群和氛圍呢?我們的特色與優勢在哪裡呢?人社實踐團隊又要透過什麼樣的陪伴和協作方式,才能促發成大員生消費合作社活化,成為一個共好的平台?滿載伴手而歸的我們一路思考著。


[1]「利用額」之於合作社,相當於「營業額」之於一般公司。由於合作社是透過被社員「利用」其服務(例如購得商品),來達到增進社員福祉的目的,因此使用「利用額」而非「營業額」一詞,來表達合作社的績效。

〔延伸閱讀〕

大東原農友共學堂:轉型環境永續農法的推廣策略

合作經濟的可能:加拿大合作組織(co-op)的介紹

實現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生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