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837

文章分享:


生活即藝術,日常作為展演──城市故事櫃的行動意義(下)

作者 / 高禎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攝影:高禎臨、林韋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與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在步調快速的都市生活中,3C產品往往操縱著人們的眼球。然而,現代人真的再也沒有實體閱讀的需求了嗎?若有機會走進台中中區,你可能會在舊城區的市場、騎樓等角落發現各種不同形式的「城市故事櫃」。這是東海大學人社團隊自2019年底發起的一項行動,落實「以藝術介入社區」的理念,以在地的人物與故事為題材,並在中區的實體空間裡呈現出相關主題的微型展與文圖報導;企盼這些在地故事的傳播,能進一步帶動人群與情感在城市裡的流動。


圖:位於東海大學圖書館的「城事劇場」故事櫃,第三期微型展「青草物語」的視覺劇場與相關小卡。

結合場域特色的故事櫃主題

命名為「城事劇場」故事櫃置放在東海圖書館。這個故事櫃的用意既是希望校內師生認識中區,我們遂以靜態劇場的概念,搭配每一次的報導主題,將當期被書寫的中區人物與空間以劇場設計的概念進行視覺展演。在過去三個月裡,我們便依據幸發亭、米花與青草街漢強百草店的報導,推出了「幸發亭的三代記憶」、「夢想發酵的空間」、「青草街過新年」三齣以視覺設計呈現的「靜態劇場」。

命名為「城事電影院」的故事櫃位於幸發亭門口,這是一家位於台灣大道上的甜品店,在中區營業已有超過八十年的歷史,承載了許多中部人的飲食記憶。與幸發亭合作的原因,主要是幸發亭是我們蒐集中區故事時的採訪對象,而剛起步的故事櫃也希望能設立在稍有人潮的地點,才能帶來我們希望引起的城市故事的流動意義。我們在與老闆娘商談合作設立故事櫃的同時,也表達希望能將她製作甜品的技藝與知識轉化為策展內容。「城事電影院」的設計,則是結合顧客與幸發亭的故事,以及甜品的獨到「手路」,以電影放映的概念,每一期由一位顧客分享個人最喜歡的幸發亭甜品、關於幸發亭的回憶;並請老闆娘回應,說明該項甜品所傳承的家族手藝,以及如何加上與時俱進的創意。


圖:位於幸發亭門口的「城事電影院」故事櫃,擷取幸發亭店內視覺符號為設計概念;上方以「台中人的甜品記憶」為播放主題,下方則為當期小報小卡置放處。

米花」是中區開店不久的一家以發酵食物為主的輕食店,我們與米花的淵源一樣建立在對於米花店主人Mica的拜訪。會選擇報導米花的故事,是因為這是一棟建造於日治時期的老建築,過去曾有兩位出身於台中的青年,在完成台大社會系的學業之後,回鄉創立了提供青年創業者交流與合作的「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其後同樣畢業於台大社會系的Mica則以自己對於食材與食物的關心與熱情,在2019年選擇用飲食作為一種投入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而開設了米花。

「米花」門外的故事櫃設定為「城事博物館」,經過與店主密集的溝通和討論後,我們共同決議以「老屋子的過去與現在」作為此處的第一檔展覽,介紹這棟從日治走到戰後,結合了不同時期美學風格與建築特色的老屋。參與規劃該櫃的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趙宇賀選擇以透明玻璃罐作為展示形式,每一個瓶子裡藏有一幅老房子的手繪,讓微型展充分展現其「微型」意義。而考慮到櫃子展示區的高度、長者視力的負荷度,我們加上了放大鏡與小凳子,讓大家可以坐下來、利用放大鏡仔細觀看這個小博物館的內涵。


圖:「城事博物館」利用精細的手繪圖片與說明文字,介紹老屋的建築特色。

元五」是青草街區裡諸多皆甚具歷史的青草藥店之一,在第二期故事企劃報導裡,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結合知識與趣味的青草小卡,為了確認卡片上提供的草藥內容是正確無誤的,在製作過程中還特別請教老闆關於青草藥的專業知識。隨後由團隊助理陳凱貞與黃于玲在元五門口安置了一處故事櫃,結合元五青草店老闆的材料支援,將小卡上提到的九種草藥裝入麻布袋展示在櫃子上,讓行人在取閱小卡時,同時就可以親見草藥實體,並透過真實的感官經驗認識這些藥草。我們將這個櫃取名為「城事青草植物園」,未來希望能藉著類似的設計路線,讓青草作為這個故事櫃長期展覽的主題;內容也將從特定店家的報導,延伸為向一般大眾介紹傳統的青草知識。

第二市場是東海團隊產業組長期耕耘的一個場域,過去也在此以市場器物與美食為主題,舉辦過數次展覽。邀請產業組一起加入故事櫃行動之後,考慮到之於先前策展主題的延續性,我們以「城事博覽會」為第二市場的故事櫃定調,讓原本僅出現一段時間的主題展,因為故事櫃的設立變成一種「長期策展」。2020年一月開啟了第一期的策展主題,由李俐慧老師定調為「度量衡的介紹」。度量工具與其數字意義,是市場裡進行交易行為時相當重要的依據,這個展希望讓群眾在買菜逛市場時,藉以得知一些生活裡容易忽略的小常識;同時也將市場中的主題色彩製作成色票小卡,放置在故事櫃中供民眾拿取。這些日常所見、稀鬆平常的事物,即是透過設計的轉化,將其隱藏的藝術性與美學價值凸顯出來。


圖:位於第二市場的「城事博覽會」故事櫃,首期展覽以「度量衡的介紹」為主題。(攝影:林韋錠)

建立在「與在地商家合作」的行動策略

故事櫃作為一種行動方案,所牽涉的議題是非常多層面的,同時也是一項非常繁複的工作計畫。策展內容包括城市人物與空間故事的實際採訪與報導、各種在地知識的蒐集與轉化、小報與小卡的內容與美術設計,以及每一個故事櫃如何以結合場域特色的基礎,結合視覺美感的設計,讓意義與效果一併發生。

其次,我們很清楚地知道,這些報導與策展內容不僅需要凸顯在地風景,也希望團隊的定位不僅是一個外來的力量。因此在每一個故事櫃與策展內容,我們盡可能地與在地居民、商家進行討論,希望計畫團隊這一端仍是扮演一個協力的角色:報導內容與創作靈感來自地方,展覽的內涵與形式也是透過反覆地溝通達成協議的。有些在地商家告訴我們,對於這樣的行動充滿興趣,但能提供的實質協助可能就是在知識與資訊上,以及每天協助將故事櫃搬移到定點擺放,並抽空留意與回報故事櫃的狀況。然而這確實已經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了。團隊也扮演一個比較積極主動的角色,提供企劃靈感之後仍持續詢問和確認店家的看法;展覽主要的內容資訊,則倚賴店家對於在地背景與其專業知識的奧援,我們把故事櫃行動定位在與在地的合作脈絡下進行的計畫,也確實地落實了這樣的設計概念。


圖:位於元五青草店前的「城事植物園」,店家除了協助擺設之外,策展過程中也教授團隊各種青草藥知識,並提供實體的藥草供群眾觀看、觸摸與嗅聞。(左圖攝影者:林韋錠)

策劃故事櫃行動至今約三個多月,從第一期的展覽開始,我們也接連推出了三個主題的中區小報與文宣小卡。檢視這段時間所產生的實質效益,我們也累積了一些現場的觀察與群眾回饋,作為接下來修正行動的參考。每次在佈置「城事劇場」的中區故事劇場時,路過的行人告訴我們他總是在期待下一次的主題與換展,也主動提到,這些報導讓他們認識了一個距離不遠又如此陌生的舊城區。而根據我們在巡邏中區幾處故事櫃時的現場觀察,以及合作店家的回報,亦能確定路人因為這些微型展而停下腳步觀看的機率是高的。幸發亭的老闆娘表示,路人看過以幸發亭為主題的小報之後,往往會抬頭對老闆娘微笑示意;而當我們換上第二期的中區小報「米花」的報導後,老闆娘也才知道原來中區開了一家年輕的店,甚至因此走進了米花。我們所期待的故事櫃與故事報導所帶來的人群流動,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發生一些作用了。

對於「實體印刷物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的重新探問?

回到文章最前面的提問,台灣社會是否還需要實體印刷物?這確實是我們希望進行實驗,也充滿疑慮的一個問題。然而所有的策劃必須在一段時間的行動之後才能觀察到實際的影響與效益,三個多月下來,隨著故事櫃的陸續設立,展覽形式的漸趨完善,展覽內容的持續更新,不僅知道故事櫃的人持續累積,小報與小卡的取閱人數也不斷地增加。倘若網路平台可以做到的是打破空間侷限,讓資訊傳遞到更遠的地方;實體文宣所能創造的意義則在於,讓「城市空間」與「紙上空間」形成一種互文關係,群眾因為這些微型展與小報小卡取得了對於城市/城事更深入的認識,也深化了旅行的意義。

我們同時在小報上附上了受訪者的相關地圖,倘若行人旅客因為這些報導內容而被引起了興趣,也能夠按圖索驥走訪這些地點,拜訪這些真實存在的「人物與空間」,也串連起另一種中區的漫遊路線與故事地圖。而之於在地人而言,小報也給了他們重新(甚至可能是初次)認識長期相伴的鄰居的機會。城市裡的樓房店家相連緊密,但忙碌的現代人卻未必有機會好好談話,傾聽彼此的故事;藉由這些在地人事物的報導,或許可能拉近都市人的心理距離,以及增加對於這個生活場域的情感認同。


圖:民眾至中區參加活動時,拿取放置在故事櫃的小卡。

故事櫃行動方案的階段性反省與未來期許

本篇文章梳理了故事櫃的起源、設計方式以及行動內容,故事櫃計畫仍持續進行中,我們也在每一次的策劃與實作之後,針對其影響性進行觀察,不斷地修正行動內容。我們也深知行動本身尚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因此每一次新的策劃,都必須在前一期的不足之處上持續反省並進行改善。其中包括學校團隊應如何以大學的定位出發,賦予這些行動更深刻的內涵,但同時也必須在進入現實場域之後,確認一般群眾的喜好與品味,調整二者之間的距離並找到平衡,讓大學端做出來藝術設計與行動方案既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同時又是貼近群眾的。

而涵括了採訪報導、視覺設計、藝術策展、地方知識以及在地合作等繁複的工作面向,加上故事櫃行動同時具備空間意義(駐點與擴展)與時間意義(定期換展),確實讓團隊成員因為這個行動加倍繁忙,甚至因此激發出多種不同專長,同時也促進了跨組與跨域的協力合作。


圖:「城事劇場」第二期微型展,左圖為手繪設計圖,右圖為櫃體完成狀態。

我們既然將故事櫃定位為一種行動而不是一次性的活動,故事櫃方案必然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然而這一行動的設計初衷,並非僅是為了執行計畫試著想出「可以做什麼」,而是在進入到中區這個場域之後的觀察與發想。台中中區是一個擁有歷史資產的舊城,但隨著時空移轉,城市發展的變遷,此處人潮的散去以及逐漸沒落,是東海團隊進到這個地方的原因;如何賦予中區再度重生,找回昔日的城市活力,即是東海人社計畫在此處的主要目的。

我們觀察與思考的是:舊城區擁有精彩的歷史,但它的魅力並不止於過去輝煌的記憶,也包括現存於城市當中許多有意思的空間與人物故事。此刻當下,擁有舒緩生活節奏、舊日城市美學、群眾記憶的中區,同時也有許多新的事情在發生與累積。串連起時間的軌跡與不同時期的生活圖像,就是一個值得重新窺探、充滿生活感的迷人城市。故事櫃是一個藝術行動,我們希望讓這些持續在中區創造生活內涵的人物故事在城市流動,並將這些既有的內涵經過報導與微型展的藝術轉化,召喚人們再次走入中區,同時也成為舊城區裡一道流動的、彼此交織的風景。


【延伸閱讀】

生活即藝術,日常作為展演——城市故事櫃的行動意義(上)

夢想的發酵——以食物與空間串連人群的「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