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549

文章分享:


空間與故事的再發酵——舊城有藝事:秋涼十月,享食作樂

作者 / 林韋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圖:挽起袖子擀麵,不僅親身體驗食物製作歷程,從而也認識勞動的價值。

靜謐的巷弄,沈靜的老屋舍,溫暖的黃燈下,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正揮著汗,努力的擀著麵團。透過實際的手作,感受更深刻的勞動價值,一種舊時代的美學氛圍如是瀰漫在一間青年創業的輕食餐廳。

臺中市的中區,曾是中部地區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城區。除了充滿各式各樣的商家,還有著讓人目不暇給的娛樂場所,可說是一片歌舞昇平的繁華勝地。但隨著經濟重心的移出,臺中市中區留下了許多舊時代的建築,而每一棟老房子就像這城市臉上的細紋,刻著歲月的痕跡,說著時代的故事。位於中區的民族路上,原本的白律師事務所,在歷經青年團隊「好伴設計」的整修之下,以不同的面貌繼續說著老城市的故事。

2019年的八月,我們認識了當時在中區剛開幕不久的米花,店址即是重新整修後的白律師事務所。這間藏身於老房子的新店家,兼具日治時期的建築外觀與清新優雅的裝潢風格,如此頗具故事味道的元素很快地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於是,延續著東海人社團隊故事組第一年的工作重點——蒐集舊城的空間與人物故事進行報導,在團隊的高禎臨老師接觸與聯繫後,我們便採訪了米花的主人Mica

做為一間店的老闆,Mica不單只是年輕的創業者,也是懷有社會實踐理想的在地青年。採訪的過程中,除了談及她的創業理念之外,也分享了對於社區創生的看法以及對於舊城的想像。從學生時期的「屋頂農園」,到返鄉後的開店創業,社區工作的經歷隱隱然揮發在她的每一步行動之中。也正是被這些特質所吸引,我們便提出了和米花多項合作的邀請,其中的規劃就包括了十月的「舊城有藝事」。


圖:米花的經營者Mica,希望能藉由營業過程分享經驗和理念,與不同的人群相遇,燃點新的火花。

自2019年九月「《昔日的城市摩登:台中第二市場》放映暨交流會」開始,東海大學人社團隊規劃以每個月一場的「舊城有藝事」,和不同的在地社群、商家合作,嘗試在中區透過藝文活動擾動空間,讓老舊的空間中能有新元素的流動。並期望藉此串聯空間、故事、人,讓三者在活動中交流的同時,重新賦予三者之間更多的意義。此外,舊城有藝事也是串聯本團隊故事組三年期工作的重要方案之一:踩在第一年搜集舊城故事的基礎上,除了試著讓搜集到的故事在舊城流動,並且嘗試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新敘事之外,也為第三年的劇場展演探索城市空間裡潛藏的可表演性。

「秋涼十月,享食作樂」是和米花合作舊城有藝事的主題。結合了手作美食和現場音樂,目的是希望透過比較簡單、親切的活動,吸引人們到訪這個空間,相互交流。手作美食,是由Mica帶著大家製作貝果,從麵粉到麵糰、從發酵到進烤箱,每一個步驟都是由參與者親手完成;現場音樂,則是結合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的學生演出,在等待貝果烘烤的一個小時裡,透過欣賞音樂,細細感受空間氛圍的魔力。


圖:在貝果烘烤出爐之前,閒坐聆聽現場的音樂演奏。

手作烘焙食物作為一個活動的主要內容,優點除了性質較為親切、軟性之外。Mica認為,更重要的是食物從生產到品嚐之間的關係與價值。相較於資本主義中快速消費的購物習慣,手作所帶來的勞動過程,可以得到更多、更直接的精神回饋。透過體驗手作所帶來的樂趣,認識食物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也重新體會到生活的意義。有別於繁忙的都市日常,這樣的手作時光,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步調,另一種舊城美學的經驗。

除此之外,手作貝果的程序也提供了許多空檔讓參與者相互交流。在製作貝果的過程中,共約需要30分鐘的時間來靜置麵糰,等待麵糰發酵、成型。於是我們便利用了這些為時不長的空檔,由Mica介紹米花、介紹發酵食物、介紹大家身處的建築本身,也讓來參與的民眾和社群夥伴發言,交流心得。雖然在短暫的活動時光中,大家的發言難免含蓄、客氣,但也如同Mica所說的:「消費跟吃就是日常生活做的事情,希望在這短暫的互動裡能有一些交流,或是對食物有所關注,這就是讓這些人聚在這個地方的意義。」這些稀鬆日常的談話,在這個特別的時空間中交疊出有別於日常生活的意涵,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值得額外一提的是,此次參與活動的來賓,除了線上報名的民眾,還邀請了在中區從事社區工作的夥伴。這些社區夥伴們,暫時卸下工作的身份,從主辦活動的好手,變成參與活動的朋友。「好像沒有在中區參加過這樣的活動,感覺有點不太一樣!」其中一位參與活動的社區朋友帶著充滿新鮮感的語氣這樣說。但卻說的一點也沒錯,讓大家用不一樣的身份和彼此接觸互動,亦是此次活動的初衷之一。透過這些簡單的對話和互動,除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試著讓一樣的空間說出不一樣的故事。

不過,就如同所有的活動一樣,永遠沒有一場會是完美的狀態。我們也深知這場「舊城有藝事」仍有幾點不足之處值得我們改進;例如對社群發出邀請的時程過於緊促,或是東海團隊對於手作貝果的細節沒有做足事前的功課等,種種原因導致活動的執行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但除了這些操作上的瑕疵之外,活動本身的目的達成與否,才是更值得我們反思的一點。


圖:全程由自己親手發酵、揉製而成的貝果烘烤出爐。

「對於做社區,我覺得應該要先有人走動,才有辦法去想說下一步要做些什麼,也就是先讓大家習慣這個空間。」想起Mica在先前採訪中所闡述的理念,再看著參與的民眾心滿意足地品嚐自己手作的貝果。我想,活動是否達成目的答案早已不言而喩。

Mica的這段話,同時也剛好呼應了東海團隊規劃「舊城有藝事」時的核心元素:「空間」、「人」、「故事」。這三個要素的串聯,就像擁有70多年歷史的白律師事務所,在青年的巧思之下,搖身一變成了團隊的辦公室,和溫馨的輕食餐廳。同樣的,我也期盼在這些行動過後,當大家再度走進米花的空間時,能夠串聯起不同的人群,開展出更多的故事。


【延伸閱讀】

舊城有藝事——城市空間意義的重新演繹

夢想的發酵——以食物與空間串連人群的「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