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542

文章分享:


從身體療癒到友善環境,一切順應自然——本立自然良品

作者 / 阿桂

「本立自然良品」是間推廣友善環境的店。它躲在桃園市中心的小巷子裡,沒有醒目的店招,也沒有滿出來的商品貨架,經過店門口,如果不仔細看,可能根本不會察覺這裡有間店。外觀就像是個尋常人家,有車庫、落地窗紗門,唯一提示著來往路人這裡有間店的,是車庫門口的小黑板,上面寫著今天這裡有舉辦梵唱的活動。

這是林家三姊妹和母親共同經營的店,販賣的是各種友善環境的概念產品,也是屬於家與分享的所在。


圖:位於桃園市中心巷子裡的本立自然良品。

一開始,為了開店,林家三姊妹四處看房子,都沒有滿意的結果,也曾想過申請迪化街老屋再造,計畫都寫好了,卻因為記錯投案截止期限,就此報銷。直到有天,大姊林念慈才突然想到,為什麼不開在家裡呢?

「連名字都取好了,就刻在門上!」林念慈指著外面的門。「本立」是爺爺的名字,當年爸爸開設中醫診所時,刻了一幅以「本立」為首的對聯在門上。「十幾年都沒人在看那個門,這個空間的美,我們都沒看到!」

這裡是三姊妹從小長大的老家,也是過去是父親經營的中醫診所。十多年前,三姊妹的父親過世,過去病患絡繹不絕的中醫診所,就此沉寂了很長的時間。老中醫診所堆滿了關於過去的回憶,四處是診所留下來的舊物,格局也都還是舊時老診所中醫的格局。

「那時把輕鋼架打掉時,我才覺得這裡好像有份禮物,在等著我們揭曉。」小妹林琳說,「是我父親。他從我國中那時走了這麼久,直到這兩年,我才感受到不一樣的連結。有時會覺得,他藉著這個空間,在跟我說話。」

為了將這個空間注入新的能量,三姊妹花了很大的力氣整理,她們自己重新裝潢,重新規劃。然而對林媽媽來說,老診所的每個角落都是回憶,難以捨棄,「過程很可怕,東西要丟還是不丟,很難抉擇,我媽每天都在爆發。」念慈說。

丟棄了許多過去的物事,二姊林秀蘋撿拾了許多舊診所的木料匾額,一點一滴地打造出現有的樣子。「本立自然良品」寫在舊木板上,作為樸素的店招;一塊塊各色的、父親的舊木料及匾額被拼裝在門口,詔告著老地方就要有新的生命力。

「店開了後,我媽媽很開心,她覺得一樓是有療癒能量的空間,是舒服的。」念慈說,「她樂見其成,雖然她中間崩潰了很多次。」

圖:過去是父親的中醫診所,店裡的一些角落還看得到中醫診所留下的痕跡。

家人共同經營的療癒空間

「我們三姊妹和我媽,各自帶了一些事物到這個空間來。」念慈說。

走進店裡,右側商品區有尼泊爾來的手染棉線、環保布衛生棉、藏香,尼泊爾手工製作、標榜製程友善環境的Ananda自創品牌服飾,這是在尼泊爾經營棉樂悅事工坊的念慈所設計及負責的工作。有一區的檯子上則放了一些金工飾品,那是二姊林秀蘋自創品牌「好物Bonte金工」的作品。秀蘋的玻璃屋工作室就在店的頂樓,是她創作的地方;本立的標語「以自然為本,立足於大地」也是她在工作時寫在桌上的。秀蘋已連續兩年辦了場女性的子宮裝置藝術展,呼應著本立由自身內心擴及到外在自然環境、親近土地的理念。

還有一區是食品類,各種醬料、茶葉,均是標榜有機、手作,多是來桃園在地有機小農。「這些東西,都是客人用過跟我們推薦,或是在地小農自己來找我們的。」林琳說,「我兩個姐姐比較偏女性議題,大姐(念慈)是布衛生棉,二姐(秀蘋)是在作子宮展覽,我比較中性,我偏重在大地、環境議題。」

角落和院子裡擺了一些插花,是來自林媽媽的手藝。當年林媽媽不只是中藥房老闆娘,也是插花老師。「本立自然良品」的藥草包,也出自媽媽之手,頂樓秀蘋的工作室周圍,種滿了林媽媽的香草花卉。

此外,林媽媽也是本立蔬食私廚的推手。「小時候,爸爸的診所推廣蔬食,時常邀請病患及朋友留下來吃飯,我媽媽手藝很好,家中總是高朋滿座。」念慈說。「我們開店後,就希望把我媽媽運用節氣和在地食材、以藥入膳的好手藝,分享給更多朋友。」


圖:這是三姊妹與林媽媽的共同創造,母女四人各自帶了不同的東西到這個空間來。

家人共同經營的好處,就是彼此之間不用說太多,就能有默契地把事情分著做好。念慈除了讓本立成為她在尼泊爾經營的社會企業「棉樂悅事工坊」在臺灣的通路外,也負責開發產品,以友善環境的概念,發展本立的自我品牌;秀蘋則是主要負責店的陳設,對外形象、設計等等;而林琳則主要負責店舖經營。林媽媽穿梭在店裡,當年她在中醫診所與等待看病的病患交談,使她熟稔地和店鋪的客人建立關係,使空間洋溢著交流與分享的氛圍。

「我覺得我們負責的事情不一樣,所以缺一不可,少了誰就是少了一個力量。」林琳說。

分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開幕的時候,我們店的東西很少」林琳回憶道,「經過的人都不知道這是一間店,可能會以為這家人只是很喜歡裝潢布置而已吧!」林琳笑著說。

過去完全沒有開店經驗的林琳,曾想過去找間咖啡店實習,學習經營店鋪的營運模式。但念慈阻止她,覺得根本不需要,「就讓想做的事情在這邊發生就好了,不用刻意去學。」

「這是我在尼泊爾樸門農場學到的。」念慈說,「他們(指樸門農場的經營者)就是像這樣,在自己家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推想推廣的理念,但世界各地的人都會前來。」

一開始,店內東西很少,但三姊妹不急著去找貨去填滿空間,以免找進一些自己覺得沒這麼想推薦的商品來。完全就是服膺剛開店時的想法:「讓一切自然發生」。

「我們覺得辦市集很好玩,就辦市集;我們認識梵唱很厲害的朋友,就辦講座讓她來帶梵唱。」林琳說。「很奇怪的是,我都只是透過Facebook發消息出去,卻來了很多人,且來自全臺各地。」

一如念慈說的,像是樸門農場的模式,確實顛覆了一般對友善環境店家「開在臺北才有生意」的刻板想像。對林家三姊妹來說,想來的、認同理念的人,會不辭千里的到這裡拜訪。

「這間店在第一年,算是我們的實驗場域,把我們任何想做的、想推廣的在這裡發生,甚至辦活動、讓大家在這裡吃飯都隨喜居多,應該是完全沒有比照一般人開店的模式在運行吧!」林琳說。

所以,當問及在離開家鄉多年、回來開店的情況下,要如何和在地的小農做連結時,林琳的回答居然是,她也不知道。

「有時候是(桃園的)小農自己來,有的時候,是客人來介紹給我們好東西,我們用過覺得不錯,便進貨的。」林琳說。「本立這個空間比較像是在作分享交流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店的狀態就是一種交流的流動,人與人、人與資訊的流動。」

就這樣,一個牽著一個,兩年來漸漸架構出店面的商品。現在,有桃園在地小農的商品,尼泊爾友善環境的天然服飾與織品,無塑生活日常用品,大多的商品都是平常在用的好東西,所以自然想要推廣給大家。

雖說是大家的實驗場域,但整體來說,「本立自然良品」的活動大致可為三個面向:其一是舉辦與友善環境相關的講座,如生態村等。其二是手作課程,金工、烘焙課程,一如二姊秀蘋的創作世界:她認為人的雙手可以做很多事,將超出人們很多想像;最後是女性療癒的部分,如舉辦溫柔生產的講座、舉辦女人節等。

母女四人各自帶了關心的議題,建構出這間店的精神,仔細想想,也能看出這些議題的交集:土地、環境、自我療癒、女性。

生命,與土地息息相關。雖然並沒有形諸於文字,但隱約能讓人歸結出這個結論來:子宮孕育著生命、女性的自我療癒須從子宮開始;再者由內而外,重新和土地、和大自然連結。

大地之母,是如此地近與遙遠,但現代人們生活在競爭的社會裡,忘了土地能撫慰人的心靈。忙於競爭、講求效率的生活,將都市的人們帶離土地,唯有反求內己,傾聽療癒自己時,與大地之母的那份連結才會浮現,那是一種緩慢的呼吸,與大地連結的、樸實的生活節奏。

與土地連結,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織成一種類似家的溫馨,這是走進本立自然良品的店舖裡,自然而然帶給人的氛圍和感受。


圖:在本立自然良品舉辦的梵唱活動。

關於推廣理念的另類思考

沒有激進的文宣,沒有社運標語,本立自然良品就是以這樣溫和的方式,向往來的人演示著貼近土地、友善環境的生活風格。

「我過去在環保團體工作的內容,比較像是否定別人,一直跟人家說,不應該怎樣、應該要如何,用比較硬的方式推環境教育,感覺是讓別人覺得他是錯的,我才是對的。」林琳說。

「我突然覺得沒有對錯,每個人都應該要重新跟土地找到連結的方式,這不能用強逼的,而是要靠自己慢慢地摸索。」

「雖然是開友善環境的店,我也不知道這間店會影響每個人到甚麼程度,因為這些都要等每個人自己內心有沒有覺察,有些人可能買回去,有沒有用,有沒有想做這個改變,都是從自己的選擇開始,我們不會逼妳或評斷妳。」

今年(2017)六月底,本立自然良品剛舉辦完慶祝兩周年活動。林琳告訴我們,回顧這兩年,她覺得收穫很多,結識了不少朋友。此外,她也不諱言地,坦言確實感受到來自金錢的壓力。未來她將把目標放在讓店舖經營成熟,推廣在地小農禮盒、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桃園這片土地等。

「本立把自己當作桃園友善環境的交流平台,但是如果有機會讓更多的資源,透過商品去作連結,我覺得也很棒。」林琳說。

「以自然為本,立足於大地」,這是本立自然良品的根本精神。回到個人,發揮自己天賦和潛力去體驗生命,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交流與連結,一直到與自然土地的連結,這正是本立自然良品為我們畫出了與人、與土地共善共好的藍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