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133

文章分享:


維繫人際情感與社群記憶:魁北克參訪見聞錄

作者 / 周睦怡

編按:今年4月,人社實踐計畫的三位成員及社區合作伙伴前往加拿大蒙特婁參加CRISES第五屆國際研討會,發表名為〈在台灣社會創新脈絡下夥伴研究的實踐機制:以東台灣「大學-部落共同工作空間」為例〉(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Partnership Research in Taiwan’s Social Innovation Context: A Case Study on University-Community Co-working Space in a Tribe of Eastern Taiwan)的論文。此行也連帶參訪當地各類型的團結經濟合作社、社區組織、教育館舍,交流彼此的實踐經驗與想法。

本篇選刊計畫伙伴造訪蒙特婁當地的Odanak第一民族社區,和原住民博物館、由住戶們共同合作維運的Châtelet住宅合作社、以及用藝術工作營造社區關係的Art Hives。希望能將國外經營社群的經驗分享給更多讀者,也一起思考在臺灣社會中,用更有溫度、更具彈性的方式,串接起人際之間的情感聯繫,以及社群間的共同記憶,並攜手創建出更加完善的社群合作關係。



圖:標記Siant Francis聚落舊址的紀念碑,悼念1759年於Rogers' Raid中受害的ABÉNAKIS原住民們。

Odanak (First Nation Community)-MUSÉE DES ABÉNAKIS

透過Saint Camille接待夥伴的引介,讓我們有機會拜訪Odanak這個第一民族社區。目前魁北克省有11個第一民族,55個第一民族社區。Odanak這裡的族群是ABÉNAKIS,意思是「太陽升起的民族」。早期ABÉNAKIS的傳統領域包含北美東北的大西洋沿岸至聖羅倫絲河,包含現今波士頓和波特蘭一帶,因為殖民帝國進入,使得ABÉNAKIS往北移到現在Odanak的地方。

至今ABÉNAKIS仍維持傳統的母系社會,早期通常是用動物來作為家族姓氏,許多傳統的地名也是根據當地特色來命名,這跟臺灣的原住民族命名地名很相似。Odanak早期是由熊家族Ogawinno和烏龜家族Plawinno所建立,所以社區有許多以此為象徵的標示。此外,ABÉNAKIS也有狩獵、漁獵和編織的文化,他們有根據月亮時節訂定的曆法,說明不同時節的工作。

由當地居民和missionary Rémi Dolan創立於1965年的MUSÉE DES ABÉNAKIS,前身是天主教學校的校舍,於2005年改建工程完成,開始以博物館的方式營運,為魁北克第一個第一民族博物館。這個博物館蒐集了許多傳統的器具、服飾、和手作品,多由居民捐贈。

ABÉNAKIS的語言雖然有文字的保存,但能流利說族語的人已經幾乎沒有了,這是由於新帝國主義的殖民行動入侵,帶來了天主教和學校,因此透過殖民帝國的語言和教育讓ABÉNAKIS的語言和文化傳承受到約束,這跟臺灣的原住民族的經驗非常類似。MUSÉE DES ABÉNAKIS的重要使命是保存和推廣ABÉNAKIS傳統文化。這裡除了傳統文物和生活方式的呈現外,也蒐集了當代第一民族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多種藝術的形式傳承和傳遞第一民族的精神且賦與傳統文化新的意義。


圖:館內以傳統文物呈現ABÉNAKIS過去的生活方式(圖左),也收藏當代的原住民藝術作品(圖右)。

住宅合作社:La Coopérative d'habitation du Châtelet

這是一棟具歷史和建築藝術價值的房子,於1912年完工,分別曾於1924、1946年翻修,之後因為年久失修,使得房子的狀況越來越差,1970年末,屋主不想花錢進行修繕,而想趁市價好的時候賣出,當時租屋的房客開始進行串聯,想辦法要維護自己的居住權,最後他們用了住宅合作社的方式透過集資和貸款把房子買了下來。1977年成立了Châtelet住宅合作社,經兩年的翻修,正式成為居民集體共有的住宅,這也讓住戶的租金能夠不受到市場的波動,而保有其住房的權利。

Châtelet住房合作社的宗旨是為其成員提供一個友善的生活環境,並實行日常民主的地方。通過組織機構(股東大會,董事會,選擇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服務委員會秘書處委員會等),住房成員共同承擔住宅合作社的財務及物業管理。居民不是房客而已,而是相互幫忙、共同分享和承擔公共事務的一個社群。房屋產權是由住宅合作社所擁有,大家集體共有,成員每月付租金,當成員要搬離時不能變賣或轉讓其房子,而是由住宅合作社招募新的成員入住。

這裡共有12間房,因此在戶數不多的情況下能夠運作有品質的民主決策,當然也會遇到一些挑戰,比如說某些住戶不願配合自己動手做的小型修繕工作,或是遲交租金等等。最近更有住戶把房子作為Air B&B出租,這些問題都需要鄰居之間費心溝通和協調。所以其實要維持住好的居住品質和鄰里關係也是很不容易的。但留在這裡生活的人,大都很重視社群關係,因此才能維繫整個住宅合作社的運作理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的住戶異質性高,這也是促進彼此合作的重要因素,若住戶同質性很高的話,彼此之間需要支援的地方,或是可以提供給他人的服務就會很類似,而難以相互媒合、交流不足的部分。這樣的經驗對我們來說很特別,因為通常在直覺上的認知會覺得同質性高的一群人比較容易有共識,一起行動。但在住宅合作社這樣以合作為主軸的運作模式中,反而要有異質性比較容易互助。


圖:以合作社方式營運,保有住戶之間緊密往來關係的Châtelet住宅合作社。

Art Hives-La Ruche:用藝術創造社群生活

Art Hives是一個跨國的網絡,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和幾個歐洲國家。目前在蒙特婁有20個社區有這樣的藝術工作室,歡迎居民到這裡創作、交朋友和一起參與活動。透過開放的社區空間,提供各種手作工具和畫具,讓經濟弱勢的朋友能夠在這裡進行創作,來重新回復自信,也與他人產生連結、建立社群,重構社會關係,是一個結合藝術治療、空間活化、社區參與的地方實踐工作。透過藝術的創作和技藝/技術的分享來表達、對話和溝通,讓社會和經濟弱勢的族群重新連結起人際網絡及與周邊社群的互動關係。

在這裡,並不是要去矯正或塑造所謂「正常」的人和生活方式。而是希望打造一個具包容性的公共空間,讓不同特質和脈絡的人能夠自在的表達自己,且透過多樣的媒介(藝術表達)找到可以與其他人的溝通方式。當然,這邊的空間不是沒有限制的,主要服務的對象是能夠行動無礙且能夠自理的人為主。此外,空間也有一些共同的規範大家必須共同遵守,如:這裡是不能過夜的。

工作室不時會有駐點藝術工作者,和學生來這裡帶活動和藝術創作的課程。平時,這裡就像一個手作空間,有興趣的鄰近居民可以來這裡做東西,透過這樣的手作過程,讓人得到寧靜和成就感,也對於社會或經濟弱勢族群的自信有所幫助。我對於社區志工媽媽的一段話感到印象深刻:在這裡的東西都鼓勵大家去摸摸看、玩玩看,這裡的東西不需要很有秩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秩序。人與人之間的秩序也不需要完美,而是需要一些彈性,才能讓每個人的秩序能夠共存和共容。

這個空間的經營,主要是由Concordia University的Prof. Janis Timm-Bottos在主持,我們參觀了La Ruche,營運空間包括一樓、地下室以及戶外的庭院,分別連結了多達11個經費來源。每個月的租金是由Concordia University所支持,其他的人事和業務經費,就是靠各種計畫或基金會的贊助而來。Prof. Timm-Bottos表示他們也會開課教授Art Hive的工作方式,這對許多社區工作者來說是很有幫助的,而課程的學費再用來繼續支持各地Art Hives的營運。基本上與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相當類似。

各地的Art Hives都有其特色,也連結社區的志工,有一些工具或器具,是在社區募來的,在Art Hives重新思考這些舊東西可以有哪些新的用途和意義,透過創作的方式來試驗和給予新的面貌。此外,學生可以透過服務學習、實習和打工加入這裡的工作。對學生而言,在這裡的工作資歷對未來的就業有幫助,所以學生們也很願意投入;校方則可以用學分、服務時數或是工讀費來支持學生投入這樣的社區參與。

對於參與工作室的學生,Art Hives會依照其科系屬性和之前有無相關經驗,提供不同的行前訓練。由於之前曾經有一群工程師想要作社區參與,而與Art Hives連結,但工程師的溝通方式比較僵硬,也比較不懂得溝通的技巧,後來互動的過程不盡如人意,也導致居民和工程師雙方都很失望。有鑑於此,往後若有外來組織或群體希望進入這個空間合作,都會有先行教育訓練。

在這裡一樣談到了若參與成員的組成具有多樣性,將會更有益於這個空間的維繫和運作。因為大家可以互補互助。周邊社區居民對於這樣的空間的態度多半表示歡迎,然而這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因為Art Hives在設置之前、運作過程中都是開放且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其中的,也因此,大家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社區外的空間,而是社區的一部分。在這裡,透過藝術的創作和手作,把不同年齡、不同階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匯聚於此,把疏離的人際網絡重新編織起來。


圖:與主持Art Hives-La Ruche的Prof. Janis Timm-Bottos合影。

社會經濟的在地實踐

社會創新的議題近年來在臺灣越來越受到注目;而在魁北克,社會創新已經進入較成熟的階段,並以社會經濟作為社會創新的實踐路徑。從這趟旅程中所拜訪的單位裡,就可以發現許多社區轉型已經開始有跨域的串連,包括像Art Hives Project、Transition Network等等,都是理論與實作並重的網絡。或許我們也可以思考,嘗試將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在場域中相關聯的方案進行串聯。

在此我們也看到大學介入社區工作的案例。以Concordia大學為例,其對社會經濟在地實踐,以及大學對地方的社會責任有許多創新的作法,包括:street Café、science shop、服務學習和實習課程的設計,讓學生能夠深入社區進行實作。此外,在校園裡的許多社團也以合作社的模式來運作,提供學生累積實務經驗,如:校園的咖啡廳、書店、餐廳、校園農場、校園釀酒廠、酵素製作和農夫市集。此行中也和國外的學者討論到,在實踐過程中的實作和地方知識如何更進一步被轉譯和應用;未來若有機會,也希望能臺灣與國外實作者和學術工作者共同交流的機會。


〔延伸閱讀〕

團結經濟救小鎮:加拿大Saint Camille的社會經濟組織(上)

團結經濟救小鎮:加拿大Saint Camille的社會經濟組織(下)

打造社區合作網絡:魁北克團結經濟合作社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