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091

文章分享:


營造大學與地方的社群力:專訪暨南大學江大樹學術副校長(下)

作者 / 郭怡棻

從議題性的共學到地方創生人才的培育

「我們的理想是將水沙連區域和暨大經營成一個共學的大學城,裡頭有很多豐富的議題,具有共同理念的學校老師與地方民眾,大家對於整個區域的發展,都能夠有充分對話、交流的平台。」

在鄉鎮合作的層級上,暨大團隊則從大埔里地區的空污減量運動、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等行動議題的深化,進一步在空間上橫跨到國姓鄉、仁愛鄉和魚池鄉等地,鎖定水沙連地區「生態環境保育、社區互助照顧、地方產業振興、地方文化與藝術、鄉村教育學習、地域振興與地方創生人才培育」六項重要議題,與地方社群和鄉鎮公所一起推動地方創生事業。

大樹老師強調,暨大參與地方創生特別著重從「人才」共同培育角度切入。一來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技能,在實踐過程中帶領學生與在地共作,並與校內創新育成中心協力,輔導及媒合學生創業和就業,讓學生畢業後願意留在地方工作;二來調查在地從業者的需求,結合校內外師資,開設如民宿經營、咖啡產製行銷等專業課程,提升地方產業競爭力;三來盤點青年返/留鄉所需資源,與公部門協力改善產業與生活環境,讓人才能移/宜居。


(孫晨馥攝影)

對於讓許多人退避三舍的公部門,專長為公共行政的大樹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在許多地方議題中,公部門仍扮演主導性的角色,他鼓勵大家千萬不要放棄與公部門合作的機會。而暨大團隊與公部門的合作主要採取「陪伴」與「培力」策略,將公部門視為社群伙伴的一種類型。以鄉鎮公所來說,大樹老師會請同事先去蒐集各個公所最近關注議題與施政資料,再透過拜會首長,了解彼此需求與執行經驗,建立初步的窗口聯繫。之後再邀集相關公部門、NPO、產學代表一起對話,形成合作組織,於暨大發起的平台裡商討地方願景及進行事業提案。在交錯式分享與合作中,逐步累積信任,也讓施政更契合地方所需。

話鋒一轉,大樹老師指出,既然與公部門是合作伙伴,關係就要對等。大多時候,他會站在第一線陪伴公所初步診斷問題,也為學校把關,判斷哪些議題能承接,哪些合作須先婉拒,暫時擱置。對內會幫忙評估有哪些老師的專業能對應公部門需求,再從原本的教師社群中彈性籌組團隊,並注意不能讓老師們負擔過重。

健全制度為社群創新持續增溫

「老師們持續參與的動力,還是需要有客觀資源跟學校相關制度的搭配。我認為計畫主持人或是校方,應該針對每位老師想投入的行動給予明確的經費或是校內制度上的支持。不僅讓老師能安心參與,也因此肯定學校對於社會實踐工作是抱持著永續推動的態度。」

不讓團隊成員過勞、降低參與者的挫折感、增進群體的凝聚力,要推動實踐社群能持續創新,還需要制度上的支持與保障。不論是創新課程界定、課程成果的共享方式,或是方案經費、工作空間的爭取,還有獎勵、升等制度調整等配套措施,都有賴學校領導階層與院系成員的支持。大樹老師說他很幸運,這幾年來同時兼任教務長的職務,亦擔任校教評會召集人,對於老師在創新研究與教學的獎勵或多元升等制度上,能夠積極協調各方意見,有效爭取制度革新,讓認真參與的老師能真正受惠。 

目前暨大已有三位教師因為投入社會實踐與地方參與工作,運用校內多元升等機制順利通過升等。當學校制度開始變革,校內營造出支持氛圍與鼓勵環境,老師們就能較為安心投入社會實踐工作,而不會在短期的參與過程中消磨掉原初的熱情。這樣由內部自發的風氣也才能捲動更多老師投入參與,鎔鑄成學校的發展特色。

共同學習成長的「交朋友」初衷

「如果老師們有更多的想像、更多的行動方案設計需要資源,我會透過學校的相關計畫與經費去協助他完成想要實踐的方案。我想這是很多老師看到我不會害怕走掉,而是願意與我分享他們想做的事情的主要原因。」

走過七年多一起並肩協作的日子,人社中心已成為暨大社會參與相關資源與資訊的整合與分享平台,校內更成立「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聯合辦公室」,匯集全校參與社會實踐工作團隊毗鄰辦公,藉由定期的聚會分享與偶遇交談,讓不同團隊伙伴們能夠有對話與合作的機會。

大樹老師指出,人社實踐計畫目前在暨大已經不是單純的科技部研究計畫而已,它需要整合學校的教學、研究、產學合作,以及校外相關資源,去對接到每一個計畫團隊的各項需求,也和相關社群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建立支持性制度,才能將創新與實踐的能量加成,發揮到極致。


圖:第二屆「水沙連學研討會」展現暨大投入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工作的階段性豐富成果。

「水沙連學研討會」就是過去這段期間,暨大各個投入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團隊的階段性行動與反思集結,發表人除了暨大教師、博後,還有過去較少在學術場合發表的計畫駐點專任助理與社區伙伴,都有機會站上講臺分享他們的經驗與觀察。眼尖的大樹老師,也發現了場內出現幾位實踐團隊之外的校內老師,他們來參加研討會是想知道其他同儕在相關領域做了哪些事情,和他們的專業未來有沒有連結的可能性。

這樣的「發現」正呼應大樹老師以結交朋友,共同學習成長的心情,投入社會實踐的初衷。這些年來,看到許多老師從侷促不安,到肯定自己參與社會實踐的神采飛揚,而更願意主動結合地方議題,持續在課程與研究上創新,並且於社群中坦誠分享、彼此激勵的成長與轉變過程,在在讓這位固守本壘後方,協助伙伴不斷得分的捕手銘心難忘。

從已知探尋未知,創新實踐的驚奇賽事仍持續進行中。「水沙連大學城」的社群力,將會為整體區域帶來什麼樣生意盎然的春光榮景,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營造大學與地方的社群力:專訪暨南大學江大樹學術副校長(上)

天下雜誌696期-暨大彌補921裂痕變身南投智庫

地方創生、社群協力與大學社會責任: 暨大營造「水沙連大學城」的續階行動

大學的社會實踐--以營造水沙連大學城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