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282

文章分享:


如果USR計畫也有實驗班(下)

作者 / 朱俊彥(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助理)

【編按】中小學有實驗班,大學有沒有可能也具備「實驗性」的作法?暨南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與院學士班,以計畫和社會參與行動為核心,開展課程和實作行動,希望能培養出關懷偏鄉教育議題,且具行動力與教育專業的人才。並以暑期專業課程「教育行腳」作為基礎,與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協力合作,帶領同學們從埔里至花蓮,進行一趟不同以往的見學之旅。



圖:在森林基地的這個下午,學生們依序爬上勇氣石,看見不一樣的景色和自己。

9月11日
我們由宜蘭前往花蓮,並在磯崎的高山森林基地參與布農族狩獵體驗活動。在磯崎的這天,東華大學夥伴開始加入活動行列,從磯崎到晚間投宿的豐田村,都有東華大學社參中心的全力支持,讓我們感到安心許多。參與者被分為兩組,一組先進行狩獵體驗,另一組則是攀爬勇氣石的活動,而後再行交換。勇氣石是一塊高突的岩石,大約有一層樓的高度,攀爬而上將可由高處鳥瞰磯崎的壯麗海景。過程中下起了大雨,但沒有人退縮,所有人選擇一同堅定的完成了攀爬活動。過程中,沒有一個院學士班的學生放棄,想要先回到基地,而是堅持和同伴們完成工作人員安排的活動。望著他們溼漉的身影,我想,院學士班的學生的確有些許不同的原質正在逐漸展現和改變。

雨勢漸大,留守基地工作人員們煮好了一大鍋野菜肉湯和米飯,等待著同學們從雨中回來。山上不使用餐具,我們用手吃飯,一些夥伴幸運的嚐試了部落的醃豬肉,更多人則是大喝野菜湯,直到身體暖了,雨也停了,準備踏上回豐田村的路程。許多人希望明年會再來到這裡,我則期待和學生們一同規劃明年的營隊,讓營隊成為院學士班的共同記憶。

關於豐田村的住宿,我們早早在西部時就打了預防針,說住宿的地方不會過於豪華,對於大多數新生而言,豐田村大概就像是日本動畫中才會有的小村落,商業活動從火車站沿街路展開來,再往裡頭走,就是稻田和民宅,頗有日本時代移民村的氣象,教育行腳在花蓮三天的落腳處,就在五味屋所經營的「外婆的家」。


圖:在五味屋,由孩子們帶著大學生進行分類和標示,參與日常工作。

9月12日
一早,課程由東華團隊駐點工作夥伴的前導課程揭開序幕。豐田是東華大學的主要田野工作場域之一,以五味屋為核心向外開展。同學們在五味屋之中的體驗,或許是對於既有「教育」概念的重新解構。在五味屋,二手商品交易是主要的工作,從揀貨、理貨、貼標等事項,全數由偏鄉的中小學生們完成。在這裡沒有我們一般常見到的課輔樣態,甚至課輔老師也會先行「提醒」,任何原本設計的分組,在中小學生到來之後可能會被打破,在五味屋,一般課輔班的常識概念並不適用。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於偏鄉教育議題和五味屋的認知,計畫團隊在出發至東華大學前為所有新生購買了《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一書,,並請同學在參訪五味屋之前須讀畢該書,上網填寫東華團隊設計的問卷,12日當天下午則由顧瑜君老師回應提問。顧瑜君老師對於同學提出的問題十分讚賞,也肯定學生對於偏鄉教育議題的熱情。課程團隊則希望以此為基礎,開始建構雙方暑期交換實習和相關的活動,建立鄉村型大學對於偏鄉教育人才培育的共同理念和雛型。

來五味屋的在地中小學生可以藉由勞動成果去交換他們「想要」或「需要」物品或課程,甚至是去旅行,但是對於什麼東西有什麼樣的價值,以及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來的學生心中必須有一把自己的尺。五味屋將學生的學習路徑從學科學習,轉換為生活方式的共同經營,正是將學習融入生活之中,而非傳統學科的竸爭。 許多同學對這樣的安排感到不可思議,這並不是走一般升學路徑的學生可以理解的社區工作方式或是學習樣態,後來,我們獲得的大多數回饋是:「在五味屋只待一個上午完全不夠」、「希望了解東華大學團隊在五味屋如何做更細緻的操作,以及其他更多的可能性」。這些都是讓我們感到欣慰的發展。


圖:QA時間和正課差不多一樣是教育行腳的特色之一,謝謝顧瑜君老師願意為同學們一一解答問題。

9月13日
課程團隊為新生們安排了結業發表,由暨大和東華的夥伴們一同聽取院學士班同學們對於五天課程的簡報[1]。各組的海報製作得十分出色,在偏鄉教育的問題中,已經有能力整理出偏鄉教育的問題可能源於經濟、師資流動不穩定、家庭背景、社會框架和教育制度的缺失;此外,也有組別提出「必須從不同的觀點,解決事情源頭的根本」和「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菜單料理」這樣的看法。同時,偏鄉教育問題肇因於政策、師資和家庭問題的觀點,也一再被提及。這是課程團隊想看見的基本成果,事實上,他們的報告已經有大學一年級學生的水準,遠超出我們的預期甚多。

小結

「教育行腳」作為複合意義的課程活動,在功能上整合了必修課程、迎新和前導,在設計上,也將逐步修正未來的課程方向,並整合學生們的建議,比如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認為應該增加在五味屋等社區據點停留和見習的時間,以及可以再增加迎新相關的活動元素等,也有新生建議可以建立多條路線,屆時將可以使得教育行腳課程的豐富程度更加不同。無論是活動或課程的建議,計畫團隊都將採納,並希望學生在這樣的架構下,持續的與教育行腳課程一同成長,並形成教育學院學士班的優良傳統。


圖:同學們在結業發表的報告已經像是大一的學生。

學生們在教育行腳之中的表現和回饋,在現階段符合計畫團隊的部份預期。在第二期的USR計畫中,教育學院的行動場域已由原來的大埔里區域,擴及仁愛鄉的力行國小、都達國小、合作國小等極偏小校,力行國小的108課綱教師培力工作坊,都達國小、合作國小的偏鄉教育協力隊課輔等,均已展開相關工作。對於院學士班如何對接社參行動,USR計畫團隊有一些初步構想。

我們鼓勵學生參與福興小學堂、太平國小的遠距教學、偏鄉教育協力平台、偏鄉教育協力隊,這裡所謂的「參與」並不只限於院學士班一年級下學期的服務學習課程,而是期待學生真正基於自身構想和意願組成小型的行動團隊,進行探索和實作,我們相信,當學生陸續跟隨課程或服務方案進入社區,原有的網絡將加入新的行動者,並開創不同於過去的社區工作樣態。在水沙連區域累積社參經驗後,計畫團隊希望在這個基礎上積極推動與東華大學USR計畫團隊討論的暑期交換實習課程,並派遣學生至東華大學的社參場域深度參與蹲點工作。我們期待這樣的機制能夠讓學生具備貼近在地議題的行動能力和問題意識,並開始本質性的改變教育人才養成的核心理念與作法。


圖:暨大楊洲松院長與東華顧瑜君教授是教育行腳課程的重要推手,正是由於他們對於偏鄉的教育熱忱,帶動了USR計畫和大學生的投入。

綜觀以上規劃,顯見問題不在於有哪些行動方案和場域,然而如何使院學士班課程設計和USR計畫的行動方案互相融合,這將是未來院學士班和USR計畫的重要共同課題。目前的院學士班是第一屆,我們仍有時間在每個學期逐步修正課程計畫和構想,滾動式的檢視學生在行動方案和課程中的表現,以及未來可能的深化發展。

教育行腳作為暨南大學USR計畫的創新課程,為第一屆新生帶來了某些化學作用。在一開始,學生們仍然以傳統的高中報告看待教育行腳的結業發表,後來,他們終於理解這是大學報告的基本型式,唯一不同的部份在於我們讓他們走得更遠、更野外、更加探索。院學士班和USR計畫對於學生的共同培力,以及課程和行動方案的融合設計,或許將成為另種USR計畫的思考方針,這不是新的理論和知識創新,但可以視作某種培育機制和社參機制的創新。而這樣的創新對於USR計畫團隊和院學士班在社區工作場域的開展,有其組織運作層次的意義。而作為暨南大學第一門與東華大學合作的USR計畫課程,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開展層次更加豐富的設計,將是值得暨南大學與東華大學持續思考和對話的問題。


圖:營隊最後一天,院學士班同學們也開始加入工作行列,那代表營隊已經真正開始成為「我們的」營隊。


[1] 結業簡報題目:1、經過走訪,偏鄉的教育面對什麼樣的挑戰?請描述你們看見的現象,以及可能的成因。2、不同的組織或機構如何處理教育挑戰?請整理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偏鄉教育行動方案,與我們分享這些方案為何讓你覺得印象深刻。3、在這幾天的課程安排中,讓你感到最記憶深刻、感動或最有印象的部份是什麼?請小組統整後與我們分享。

【延伸閱讀】

如果USR計畫也有實驗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