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263

文章分享:


vuvu!可以聽你唱這首歌嗎(下)

作者 / 嚴不凡(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編按:本篇為〈vuvu!可以聽你唱這首歌嗎〉的下篇,在了解助理不凡與東大團隊逐步貼近場域、逐漸確立行動方案的過程後,我們將在此篇更深入的聽不凡分享行動後的反思,以及過程中具有肌理的互動細節。

〈換工〉與婚嫁,vuvu的生命故事線

完成第一次課程後,我們對於「食物」這個主題的田野資料已經有了較完整的掌握。因此,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希望將重點放在 vuvu 們的工作歷程與婚嫁經驗上。我們設計了「生命故事線」的課程,透過活動引導的方式,請長輩們分享各人生階段的喜怒哀樂——例如讀書到什麼程度、從事過哪些工作、什麼時候結婚等重要時刻。

順著這些對話,我們也進一步詢問關於婚嫁的細節,像是當時的聘禮、聘金以及民國 50 至 60 年代排灣族的傳統婚嫁習俗,藉此拼湊出那個年代的婚姻文化樣貌。

在蒐集故事的過程中,最有趣的發現是:幾乎所有長者都提到,他們在國小畢業後就開始工作或協助農忙。由於部落中多是務農家庭,左鄰右舍時常面臨人手不足的情況,於是形成了「換工」的共作生活模式。也因此,〈換工〉這首族語歌謠描述的正是他們當年的真實日常,而這首歌也成為 vuvu 們最喜愛演唱的歌謠之一。

〈換工〉歌詞節錄:

Itjanua ken itjen tucu a qadau
今天我們在我這裡
Itjanu sun itjen nu tiyau a qadau
明天我們在你那裡
Itji madju itjen nu tjaivirilj a qadau
改天我們在他那裡

隨著兩次活動的進行與幾個月的持續互動,vuvu 們對我們也越來越熟悉,分享意願明顯提升。我們也逐漸掌握哪些長者中文能力較好、表達清楚,哪些人較健談且樂於分享,這些觀察對後續故事蒐集的進行非常有幫助。


圖1:透過生命故事線活動,讓我們跟vuvu彼此互相熟悉。

走近彼此,深入訪談

在整理完前兩次田野資料後,我們又邀請了幾位據點的 vuvu 進行深度訪談,走進他們的家中與工寮,在輕鬆的聊天中,確認我們對田野資料的理解是否正確。

在其中兩位 vuvu 的深度訪談裡,我們實地走訪他們的工寮,一邊寒暄,一邊向他們說明我們仍在努力蒐集歌謠與生命故事的過程。我會現場唱出我們在據點學會的族語歌謠,vuvu 們總會開懷大笑,笑我們走音,或是笑我們的發音不標準。氣氛在這樣的互動中變得非常熱絡。

在這樣自然的聊天過程中,我們也穿插著一些問題,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的成長經驗。例如:「vuvu 啊~你小時候是比較常吃小米,還是芋頭、地瓜比較多呢?」或是「vuvu 啊~你那時候結婚的時候會準備什麼樣的聘禮呢?」vuvu 們聽了都會笑著回應:「我們小時候啊~⋯⋯」、「我們那個時候啊~⋯⋯」,話匣子一開,vuvu常常會劈哩啪啦講個不停。

這樣的對話不僅讓我們能再次確認先前蒐集的內容是否正確,也經常在無意間補充了我們原本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有時問錯了,vuvu 也會笑著糾正我們:「唉呀,沒有啦!我們那個時候是這樣那樣啦~」,這些互動不僅讓資料更完整,也讓我們與 vuvu 們建立了更深的情感連結。

完成一輪訪談後,我們回過頭檢視前幾次活動與對話中蒐集到的歌謠與生命故事,並加以整合、對照。我們再次拜訪族語歌謠老師,向他確認故事內容是否忠實呈現了部落經驗,也檢視每一首歌謠與其對應的生命故事是否彼此呼應。老師針對文字描述與歌詞中某些詞彙的細節,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與修正方向,讓我們的內容更具文化精確性與完整性。

在經過數月的努力與不斷修正後,我們終於凝聚出一個彼此都認同、內容也貼近部落實況的繪本藍本,正式進入繪製階段。其他內容可以參閱〈看見照亮南迴部落的安靜身影〉、〈為什麼屬於大鳥部落 ——《senay nua se pacavalj 屬於大鳥的歌》歌謠繪本編輯解密〉。


圖2、3:vuvu邀請我們走進山中的工寮,吃著vuvu煮的搖搖飯、辣椒湯閒聊。

反思:社會實踐的意義

呼應本文第一段我們剛進場時的想像——我們希望透過與長輩拉近關係,從長者的視角進一步認識這個部落。這樣的初衷一直在我們思考方案的過程中,明確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在推動方案的過程中,我們也時常被老師提醒:「什麼方案都可以推,也都有意義,但要記得自己是在人社計畫的脈絡之下行動。」回頭反思這段行動,我認為我們透過歌謠繪本的方式接觸不同世代,有效深化了我們與場域的關係。若沒有進行繪本創作與生命故事蒐集,我們很難有機會與長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結。

此外,由於部落中的親戚關係緊密,我們在與年輕世代討論方案或請教部落相關知識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你也認識某某某喔?他是我的親戚(或:他是我的 vuvu),他對植物、農業更了解,可以去問他!」這些重疊的人際連結,也讓場域的夥伴們對我們更信任、更願意分享他們的生活。

經過這幾個月的田野工作,我們也愈加體會到人社計畫的特殊性與珍貴之處。在這個計畫中,主持人賴亮郡教授始終鼓勵我們投入更多時間進行陪伴,強調「不帶目的性的接觸」與「建立關係」的重要性。這些看似緩慢、柔軟的互動,實際上為我們後續的活動與深度訪談打下了穩固的基礎,也讓我們在執行方案時更能堅定自己的方向。


圖4:持續培養信任關係,深植部落。

在部落與大學、或是與外部工作者互動的過程中,居民有時難免會有一種感覺:外地人來了只是為了「取走什麼」——無論是資料、故事、還是文化,而在取得之後便離開了。隨著我們逐漸深入田野、與 vuvu 們培養出情感連結,也愈加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希望避免讓場域夥伴感受到這種被消費、被利用的距離感。

我們相信,社會實踐的核心是來自於場域與團隊雙方擁有共同目標,彼此願意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當這樣的合作關係逐漸成形,也會讓人更深刻感受到實踐的意義與踏實感。

因此,當 vuvu 願意邀請我們走進他們的家中與工寮——那些比較私密、私人的空間時,我心裡總是感到非常開心。這樣的邀請,不只是行動上的開放,更是情感上的信任。坐在工寮裡聊天、聽著 vuvu 細細介紹自己掛上的飾品、一起做飯、一起種田、趕鳥⋯⋯,這些日常的互動,讓我深刻感受到:我們與部落的關係,正在一步一步地,變得更緊密、更真實。


【延伸閱讀】
「你們在幹嘛?」實踐之路中的被問與自問——在大鳥部落的拼圖實踐
改變,從嘗試開始
舊埕黑白喇:做伙來左營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