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910

文章分享:


社會企業的實務面:Social Enterprise Council of Canada

作者 / 鄭麗珍

Mr. David Lepage是Social Enterprise Council of Canada的創始會員和主席,也是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 steering committee的主要成員之一,年輕時移居加拿大,發現溫哥華市東社區發展停滯,住宅成本低,吸引許多弱勢族群聚居,例如老年人、遊民、身心障礙者等,他因此開創「就業型的社會企業(employment social enterprise)」,並進一步擴展溫哥華的社會企業版圖至全加拿大,至今投入已達35年之久。他目前在退休中,但仍成立一個一人社會型的顧問公司,繼續指導社會企業運動的進展。對於社會企業理念的倡議,社會企業行動的指導,都具有影響力。

Mr. David Lepage對於社會企業的理念非常堅定,認為社會企業試解決失業問題、帶動社區發展的重要支柱,他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非常廣泛,認為經濟生產活動主要是為了社會的目的都可以算是社會企業。但大多數的社會企業指的是非營利機構所經營的營利事業,機構藉由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與銷售協助參與者衍生實質的收入,並進而達成健康社區發展的社會經濟活動。在他經營就業型的社會企業過程中,他發現社會中特定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例如老人照顧產業、工廠成品加工、餐廳食材的準備等,特別雇用弱勢族群參與生產活動,先給予相關職業訓練,提升其就業的準備。在訪談中,他提供多個相關的案例供參考,我們更直接前往H.A.V.E.參觀,這是一個廚師訓練餐廳,一方面訓練就業困難者學習餐廳廚藝和管理技術外,並學習恢復自信心及改變;另一方面藉由輔導員協助其與正式職場連結,過渡到正式的勞動力市場就業,效果非常卓著。

除此外,Mr. David Lepage認為只有工作技巧的訓練只滿足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應面,不一定能夠符合正式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面。在2003年時,他與一群社會企業伙伴推動社會購買軟體(social purchasing portal),提供想要成為社會企業者的指導工具,例如如何確立產品的需求性、如何尋找合作夥伴、如何建立行銷網等。近年來,他更推動社會購買權利,鼓勵社會上的消費者多多購買社會企業所製造的產品,平衡營利市場的降低成本、剝削生產者的問題,建立更健康、更健全的的社區,例如BALTA安排的一個餐廳就是一個社會企業,該餐廳標榜使用當地的食材,製造天然的菜單,照顧當地的農戶,也在餐廳中邀請社區居民參與一些活動,在當地建立起社會連帶關係。

BALTA在2006年開始啟動,第一年學術界與實務界各自的參與目標和專業經驗都不相同,謀合極為困難。Mr. David Lepage代表社會企業的團隊加入BALTA的運作,初時也對兩個領域的合作抱持悲觀態度,但在2007年加拿大卑詩省的社會企業和學者舉行討論會,探討兩者之間要如何合作?實務界提出幾個議題,例如如何培育社會企業和發展經營技巧?如何建構社會企業的財務管理方法?如何創造市場對於社會企業的需求及增進其市場價值?最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測量社會企業的影響力(impact)?因此,該會議決議學術界協助實務界發展社會企業的知識架構,營造社會企業的生態系統,進行社會企業的調查。

圖:Mr. David Lepage作為社會企業實務界代表,分享在BALTA與學界合作的經驗。

在會議結束後,Simon Frazer University的Prof. Peter Hall就與Mr. David Lepage討論,並由他2009年一門課程中的學生來設計,針對當時與會的社會企業單位作為調查對象,進行初步預試。這項調查計畫於2008年獲得BALTA計畫的贊助,加入了Mount Royal University的Prof. Peter Elson也加入團隊,於2009年進行正式調查,目前卑詩省和阿爾伯特省已進行兩次調查,詳見其2010和2012的調查,2014的調查也已展開。沒有想到,此一調查引起加拿大其他省份的注意,目前已有6省皆參與此項調查,發現的成果可以用來瞭解社會企業的經營狀況及其成效,效果卓著。

圖:當天交流在YWCA的會議中心進行,會後展開溫哥華市東區社會企業導覽。

促成這項全國性的調查計畫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實務界長期不信任學術界,不輕易提供自己社會企業的經營資料,但透過此計畫的互動,彼此之間建立互信關係,學者從調查中可以描繪社會企業的現況和進展,資料也可以進一步提供政府相關政策的制訂,實務界的社會企業家也逐漸肯定調查的重要性,而願意提供自己營運的資料作為研究的素材,是學術界和實務界雙贏的合作成果。

從訪談中,大致有四個問題,可以作為未來社會實踐的參考。

  1. 如何創造一個社會經濟的生態體系?社會企業的運作鑲嵌於更巨視的社會經濟體系,台灣目前有關社會經濟理論的接觸較少,知識的建構較為有限,研究團隊可能有必要先從社會經濟的概念的基礎建設開始,作為社會實踐的基礎。
  2. 如何創造有利社會企業的市場經濟?這個重要議題,或可藉由社會實踐的成果回答。
  3. 如何培育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社會企業家的信念和毅力,培育社會企業家也是社會實踐重要的一環。
  4. 如何測量社會經濟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力?正如這次的訪問,社會經濟對於社會的影響是需要呈現的,一方面可以作為社會經濟參與者檢視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政策改革的依據。建議大學的團隊可以提出當地社會性組織的運作對於當地的影響,確定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