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507

文章分享: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下)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後簡稱人社中心)於2015年開始,即帶領暨大大學部同學走入埔里第三市場,作為服務學習的場域。起初以「空污減量」為目標,展開一系列的市場友善環境計畫,但在漫長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到當一群人要為了共同的事物而努力,就必須要有共同的願景。

其中,暨南大學歷史系二年級的同學們在110學年第一學期的「服務學習」課程裡進行了「一日市場體驗」,更加認識服務場域的人、事、物,並與在地產生連結。而在110學年的第二學期,他們從市場攤商的角度出發,希望能深入了解對方需求,進一步發想具體且可實行的服務計畫。

從「認識」到「改造」

經由上學期到第三市場採訪店家與體驗一日攤商的過程,同學們對傳統市場有更具體的了解,下學期的目標是希望能與第三市場的攤商有更多的互動和對話,提出適當且可行的協助方案,使之得到實質的幫助。

學期初開始討論行動方針的決策時,同學們還稍微有些迷惘,無法確定自己能否能設計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然而在課堂助教與業師的幫助下,大家從自身所觀察到的市場現象開始發想,也逐漸從迷霧般的概念裡摸索出輪廓,最後同學們的方案內容主要分成兩組:攤商組和垃圾減量組。


圖:學期初討論行動方案前,首先邀請暨大唐淑惠講師向同學們介紹採訪的前置作業與注意事項。

攤商組的同學憶起上學期體驗市場擺攤的過程,深刻地感受擺攤的辛苦之處,也了解到攤商擺攤時不方便的地方。他們從「攤販的空間與環境」開始設想,尋找改善的方法,並設計攤商的專屬LOGO,以增加辨識度;除此之外,也有同學認為第三市場的攤商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和故事,若能透過書寫和攝影等媒介傳播,再搭配網際網路的助力,藉此為在地的特色店家進行宣傳,提升市場攤商的能見度,吸引更多年輕人的注意,滿足攤商拓展客源的需求。

另外,垃圾減量組的同學們則是在實地考察時看出第三市場的交通、垃圾等環境問題,思考能否在市場消費的同時也兼顧友善環境,發想有關環保的服務計畫。如今「人人一杯手搖飲」的時代,如何減少飲料塑膠杯的使用量,是大眾關心的議題之一,在環保意識的推動下,陸續有店家推出自備環保杯的優惠活動,第三市場裡的店家也不例外。同學們希望能蒐集資訊並加以統整,製作一份屬於第三市場的「環保杯地圖」,讓大家能夠更加清楚哪裡有減塑優惠,鼓勵在地民眾與市場一起達到減塑的目標。

攤商組──攤商故事和空間微改造

同學們的服務計畫隨著開學如火如荼地展開。經過上學期的一日攤販體驗,讓同學們對第三市場的攤商建立起親密的連結,並再次與阿南蔬果攤和阿伯烤雞鴨店合作,深入採訪店家的經歷和故事。

有同學分享,她在課程中了解到要對一個場域有深刻的認識,需要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觀察,於是她一有空就帶著拍攝器材至阿南蔬果攤位,透過鏡頭將攤位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老闆與老闆娘對工作的細心與熱情都凝結在一剎那的定格畫面裡,至服務學習結束時,這位同學與組員共同累積了五百多張的照片。


圖:暨大學生用影像記錄阿南蔬果攤內的各種日常風景。

傳統市場的景色,不僅是老闆與老闆娘的工作場域,也是顧客們的日常生活。同學們在採訪時,不時會有顧客至攤位上採購蔬果,雖然訪談因此不得不暫停,卻也讓大家有更多側面觀察的機會,同學說:「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來買菜,老闆都可以跟他們進行對話,我認為人與人這樣的互動是非常溫暖的。」或許是一句簡單的招呼,或許是多贈送的一兩根蔥,更或許是老闆娘親切耐心地介紹蔬果的種類和烹飪方式。生活中的疑難雜症很多,但關於「吃」的難題,在充滿人情味的傳統市場裡,有千百種「對症下藥」的方法。

市場攤商的魅力無法使用三言兩語就能訴說完全,同學們也另外在網路上撰文介紹阿南蔬果攤阿伯烤雞鴨,期許能讓文字承載著他們所感受到的溫度,將傳統市場的美好傳遞出去。

除了近身的觀察與學習,另外也有同學想嘗試實際地「改造」。第三市場中不乏許多歷史悠久的攤位,在時間流逝下不免出現老化的狀況,同學希望能在保有攤商本身特色的情況之下,為攤商的需求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在阿南蔬果攤上,用來擺設商品的架子是用木頭做的,容易因潮濕而腐壞,若更換成較耐用的鐵架或不銹鋼材質,可以避免相關問題。另外,攤位目前有些擺設區域其實占用了走道,雖然來往顧客已經習慣這樣的擺設空間,並沒有受到其他人抗議,但同學認為可以在更換架子的同時一併進行調整,讓行人或顧客走路時更為通順。


圖:學生們觀察阿南蔬果攤的空間配置,進行攤位空間的改造規劃與招牌設計。

在訪問阿南蔬果攤的時候,同學們也理解到攤商實用的擺設美學,老闆利用不同高度的架子與櫃子,呈現出階梯式的擺設,讓各種蔬果一覽無遺,方便顧客瀏覽、挑選。在同學的觀察與老闆的分享之下,同學得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一個攤位空間的形成,「攤位微改造」挑戰最終雖因為時間和經費的問題無法實際成真,卻不失為一個很棒的經驗,讓同學了解到市場的美感和其多元的風貌。

環保組──環保杯地圖

2022年初,埔里鎮爆發嚴峻的垃圾山問題,為了能有效解決垃圾與空汙等環境問題,暨大人社中心於3月5日舉辦「埔里鎮垃圾與空污減量宣導與行動討論會議」,邀請鎮公所、清潔隊及地方環保團體一齊討論後續方案與合作方向。[1]專案經理黃資媛藉由課堂安排,帶領同學們一起參觀清潔隊,透過他們自身觀察與清潔隊員分享的垃圾問題,有些同學受此啟發,了解到減塑行動的重要性。資媛進一步提出會議中所討論的「建置環保杯地圖」構想,引起同學的興趣和認同,轉化成可行性的計畫方案。


圖:參觀清潔隊時見到堆積如山的回收物,讓暨大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也體認到減塑行動的重要。

作為臺灣人的心目中最不可或缺、且數量最為密集的「飲料店」,因能提供顧客多樣的品項及客製化的糖度冰塊,廣受各個族群的喜愛。在外送盛行、飲料外食的蓬勃發展下,人手一杯飲品的景象,在現今社會裡已是習以為常。然而,每喝一次飲料就產生一個「一次性塑膠杯」,久而久之將會累積成可觀的廢棄物數量。近年來因環保意識提高,許多店家紛紛響應環保行動,例如減少包材、推廣使用環保袋等等,而飲料店也推出了相關優惠,如顧客自備環保杯,可給予5-10元的折扣。

相對於連鎖飲料店的做法,同學們好奇非連鎖的飲料店又是怎麼行動。據此,同學們以南興街、忠孝路、北澤街、中山路二段為邊界,匡列出此區域範圍裡非連鎖的飲品類店家,透過實地採訪蒐集各店家的環保優惠資訊,再進一步製作環保地圖,以社群網路、海報、宣傳單等方式宣傳。簡單明瞭的地圖能讓鎮民知道鎮上的環保優惠店家,藉此推廣並增加店家的曝光度,達到商家與顧客互利的目的,並達成環保減塑的目標。

當組員們信心滿滿地踏入第三市場訪問時,卻遇到第一道難關:「第一間店家一聽到我們要進行採訪後,相當乾脆地表示拒絕了。」被回絕後的當下,同學抱持著錯愕的心情走出店家,感到有些窘迫,他們發現店家似乎對於「採訪」項行為有些防備與猜疑,不願接受訪談。

經過同學們的反思和討論,他們認為應是在詢問過程中未能和店家清楚地描述採訪的目的,使他們的到來顯得唐突冒昧、打擾店家工作進行。有了這樣的反思之後,同學們便重新檢視並修改方案的介紹辭和訪談綱要,希望能順利讓店家理解他們所要執行的目標,讓計畫能如願順利完成。

同學們的禮貌與熱情逐漸被店家所接受,在採訪的過程中,店家們也以同樣的熱情回答同學種種問題。同學們過往以為環保之於店家或許是一件比較不便的事,需考量到作業流程的改變、衛生與防疫等因素,但店家卻都對環保行動有正面的回應,願意給予零頭折扣或加料服務,以小小的優惠鼓勵更多人「無塑」的主張,與大家一起善待環境。


圖:暨大學生製作的環保杯地圖,整理出埔里第三市場周邊各種飲料、甜品店家提供的自備環保容器優惠,也採訪店家對於減塑行動的看法。

採訪行動也帶給同學們意想不到的收穫:「在後來有一次採訪經驗裡,我驚喜地發現到一間在市場裡的飲料小攤,老闆娘爽朗又大方,飲料也很好喝,這是我以前從不知道的一件事。」市場不大,然而若沒有放慢腳步、實際走進去,就無法留意到各個角落的面貌。對同學們而言,資訊的統整是課業上的責任,但面對到店家親切的招呼、誠懇的回應,讓他們感覺自己正做著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我們的企劃對埔里的在地店家有所幫助!」

市場行動的永續發展

隨著學期的結束,同學們的服務學習也告一段落,然而第三市場仍有著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畢竟裡面深藏的學問太多,不是短時間即可挖掘完畢。傳統市場所擁有的歷史與智慧經由時間的積累化成豐富的沃土,當暨南大學的師生將學習的場域從教室轉移到市場裡頭,課堂中生硬的知識轉變為真實的感受,由學生去觀察、聆聽、思考,跳脫原先對「傳統市場」的既有印象,從中找出可貴的人情與溫度,和在地產生連結和共感的經驗。

對大學生而言,「服務學習」一課究竟是服務了誰?又學習到了什麼?這是許多人參與服務學習後的反思,儘管服務的好與壞並沒有既定標準可言,但服務最重要的目的,是從對方的「需求」出發,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

關於第三市場,你有什麼樣的想像?是它的身世、味道、或者多采多姿的樣貌?無論是何者,這裡的美好值得更多人的理解與維護,也因此,永續市場的行動將不會止歇。

 

【延伸閱讀】

走入市場的服務學習:暨大學生的市場行動(上)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