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810

文章分享: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下)

作者 / 蘇瑾珮(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在上一篇文中,我們聊到暨大人社中心與埔里空污減量自救會合作,帶領學員踏入埔里第三市場,從事在地友善環境市場行動,從關心空污議題開始,進而深入探討不同面向的議題。

為了推動友善環境市場計畫,人社中心以「水沙連綠色生活實踐計畫:從建立環境友善市場開始」為主題,申請環保署「107年環境教育基金補(捐)助計畫」,於2018年3月至6月辦理五場單日、兩場系列工作坊,包括「踏查市場交通與動線現況」、「設計使用者需求問卷」、「空污行動監測與宣導及問卷調查(系列)」等等。


圖:圖左為「共享菜籃推車」,借鏡於大賣場手推車的創意,讓民眾以10元押金借用菜籃推車;圖右的「袋袋相傳」則是將民眾捐贈仍然堪用的塑膠袋整理完畢後,放置於定點提供消費者再次利用,以及在市場提供借用環保購物袋服務。這些都是在執行環境教育計畫期間推出的創新方案。

在這段期間,學員們開展許多創新性的實驗行動,也收到不少民眾的正向回應,然而實踐之路難免遇到許多困難,例如在辦理集點活動時,有些民眾為了贈禮而採取投機取巧的方式、攤商對於集點抱持被動或不願配合的態度,顯現出活動前的溝通與宣導還有待努力,對於市場整體環境意識也仍需加強提升。即使計畫結束,市場行動也不應就此停擺,值得思考的關鍵點是:傳統市場的經濟問題與環保議題之間該如何對話與合作,讓我們在愛護環境的同時,也能讓市場有更好的發展。

從市場開始的在地體驗

傳統市場與超市、量販店各有特色,然而現今社會消費習慣的改變,直接影響傳統市場的客流量,看著日益衰退的人潮,是許多攤商擔心的問題點。第三市場於埔里在地扎根多年,店家與附近居民的經濟與生活皆於此緊密連結,在參與友善環境市場行動的過程中,學員們不僅見識到傳統市場中豐富多樣的商品,也體驗了濃厚純樸的人情。因而希望在改善環境之餘,也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市場,共同品味常民風景、了解市場的發展脈絡,珍視這裡獨特的人情風貌。

2018年6月24日,人社中心辦理「第三市場吃吃喝喝小旅行」,主打環保的在地美食體驗,由埔里在地導覽品牌「哇特小旅行」的導覽員帶領二十位暨大學生,深入認識第三市場的歷史和特色,旅途中加入「不塑」的環保元素,例如在逛市場時使用共享菜籃推車、自備環保餐具購買小吃。一個上午的行程結束後,眾人製造出的垃圾量僅有一個醬油包大小,成功地在市場中完成「不塑」和「垃圾減量」的消費體驗。


圖:由「哇特小旅行」帶領二十位暨大學生使用共享菜籃推車逛市場(圖左)、自備環保餐具購買小吃(圖中),行程結束後眾人僅僅製造出醬油包大小的垃圾量(圖右)

在參加活動之前,許多同學進入第三市場的次數不多,也未曾注意過市場中的別樣風景,透過此次小旅行,同學們有機會認識在地市場的更多面向,深入了解店家故事,從中省思傳統市場所面臨到的困難,也有機會嘗試以減塑的方式進行採購。有同學分享:「自備容器只是一個簡單的步驟,但卻可以減少許多垃圾塑膠袋,很有成就感!」

除了大學生之外,人社中心也將目標鎖定在親子的食農教育。2018年8月23日推出第二場市場小旅行活動,由「陳宏麟診所」的營養師帶領親子走入市場買菜,去市場的路上則由導覽員介紹埔里市街和市場故事,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小朋友們在行前都會有一份採購任務卡和一百元的買菜金,必須在市場裡自備容器購物,並且在預算之內買到指定食材。

市場裡的店家都熱情地招待小客人,不厭其煩地介紹陳列於架上的新鮮食材,耐心地協助小朋友付錢找錢。友善的購物過程中,也讓小朋友複習算數、建立預算的概念,實際運用所學,讓數學不只是課本上單板的文字敘述,也真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圖:第二次針對親子進行的食農市場小旅行,小朋友們帶著自備的容器到市場進行採購食材的任務。

小朋友完成採買任務後,接下來便與家長一起來到廚房,聆聽營養師解釋每日營養指南,學習如何吃得健康。家長帶著小朋友練習洗菜、切菜、料理,親子一起動手製作,品嘗食物的美味,不僅拉近彼此距離,小朋友們也能了解珍惜食物的道理。從採買食材到餐桌上菜,同樣融入了減塑購物的概念,由孩子作為環保意識的推廣與實踐者,不僅能讓他們從小建立起環保觀念,也能影響一起參與活動的大人和市場攤商,讓環保行動擴散出去。

有別於平時走馬看花的踩點行程,第三市場裡多樣的歷史文化與特色物產豐富了小旅行的內容,而後人社中心以「認識市場歷史、學習食農教育、建立環保概念」三大特色,又陸續推動不同形式的市場之旅。例如媒合育英國小學生與南門里長照據點長輩,打造青銀共學,打破單一的學堂形式,讓小朋友與長輩一起到第三市場買菜,一起合作料理。透過活動設計,讓長輩動動手腳、活絡筋骨,同時傳承生命經驗與智慧,而學童則能透過協助長輩的過程,學習採購食材的要訣,以及親手做料理的方法。

團隊希望能透過小旅行的方式,讓參與者跟著導覽員深入了解在地故事,慢慢享受市場美食與溫暖人情,另一方面,也透過機會讓民眾能就地實行環保購物,打破「自備購物袋很麻煩」的印象,讓環保成為消費行為的習慣之一。


圖:親子食農市場小旅行活動中,由「陳宏麟診所」的營養師(右一)向參與者介紹每日餐盤營養指南,並在現場示範烹調方式,再由參與者試作料理。

解決老問題,使用新方法

從「友善市場集點活動」到「市場小旅行」,皆是暨大師生與在地居民的共同設計,針對各立場所提出的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希望藉由多元多樣的活動更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讓民眾參與時更加融入、貼近,也能體會友善行動的概念與精神。

為了讓更多人關心和參與傳統市場的議題,除了積極連結公部門和在地攤商組織,團隊也向市場相關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調,希望更進一步了解攤商對於友善市場的想法與行動能量,建立起信任與合作關係,以改善方案不足之處;同時也串聯關心在地市場與環境友善的居民,連結不同社群組織,依據個別關心的議題進行合作方案設計。

凝聚種種參與的力量,團隊的行動方案慢慢浮現影響力。在2018年9月28日,主婦聯盟臺中分會至埔里第三市場見學參訪,與計畫團隊交流,決定參考「友善環境市場集點」的做法,在臺中向上市場舉辦向上提升、袋來好運的活動,實行正向鼓勵的減塑宣導,呼籲臺中市民一起響應環保。


圖:主婦聯盟臺中分會至埔里與計畫團隊交流,後續也參照埔里第三市場的行動經驗,在臺中向上市場舉辦「向上提升、袋來好運」的活動。

然而,當埔里民眾逐漸了解第三市場的交通、空氣品質等環境問題,也開始明白空污減量和塑膠減量的重要性時,團隊開始思考,該如何繼續鼓勵民眾自發性地投入傳統市場的友善環境議題?受民眾歡迎的「友善市場集點活動」,本想以豐富的獎品鼓勵大眾改變消費行為,卻發現這個活動方案有一定的限制。市場的消費者大致上可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為本就是習慣不塑消費的族群,對於他們而言,環保行動已是生活習慣,參與集點活動的贈品是個錦上添花,並非必要;第二是受到獎品所鼓舞,真正參與並嘗試改變的消費者;第三則是對集點贈品毫不感興趣,或認為集點方式很麻煩、不想參與。

察覺到集點換好禮的方式無法吸引更多不同溫層的群眾,加上集點活動所耗費人力與經費龐大,整體而言並非是個有效且能長期執行的行動方案。團隊繼而轉向思考,短時間內無法從行為上改變消費者進入市場的購物習慣,不如先擴大倡議的族群,通過不同的宣導媒介,讓更多人能了解和關心市場裡的環保議題。

團隊靈機一動,想到可以透過歌曲來傳達理念,讓琅琅上口的音樂帶領團隊觸及以往較為陌生的社群。2018年9月,人社中心舉辦以青年為主的「綠色生活x生態城鎮x饒舌音樂──音樂創作工作坊」,聚集一群喜愛饒舌歌曲的大學生,將環保議題與嘻哈音樂結合,由同學們自主創作、譜曲,完成〈天然欸尚好〉一歌,透過歌詞與大眾溝通,只要改變一些日常習慣就能達到愛護環境的效果,期待能帶出更多有關環保的思考空間。


影片:暨大人社中心與逆流音樂合作的歌曲【天然欸尚好】。

總體而言,雖然2018年在第三市場推動的友善環境行動成效無法立即改變觀念,但也累積許多實作經驗。團隊從而了解若想將環保觀念傳遞給民眾、影響其實質行為,讓傳統市場的消費過程變得更加友善環境,除了涉及到硬體場所的改善、法規的修正,更是一個漫長的人文社會教育工程。即使計畫結束,仍有許多人期盼能持續性的推動更多具體可行的方案,不僅有利於埔里的友善市場發展,也能一起形塑與實踐傳統市場的未來願景。

友善環境,友善彼此

暨大師生與自救會伙伴們以「空污議題」為出發點,在以第三市場作為實踐場域以後,逐漸延伸至其他面向的議題,協助在地進行改善。經過一系列的工作坊和實體活動,綜合所有行動方案的反思,歸納出三大要點:

  1. 多元對談,不是為了製造對立面。
  2. 了解彼此的問題與需求,致力推動雙贏的局面。
  3. 嘗試多種改變,讓環境更好之餘,也幫助攤商吸引更多客流量。

真正的「友善市場」從不只是單一圖式的想像,有些人希望傳統市場能設立行人專屬徒步區、汽機車停車場;也有許多人認為傳統市場裡人與機車「摩肩擦踵」的景色,才有人情滿滿的感覺。傳統市場也不僅只有環保議題存在,還有空間改善、數位轉型、文化觀光等等課題,在這樣混亂卻富有彈性、包容一切的公共區域裡,該如何去梳理出一條和諧的道路,讓彼此都能共存共榮,需要不斷對話溝通才有辦法實現共同願景,然而若只在乎自己所在乎的,就很難去理解對方的想法與作為,當我們放下成見,去互相了解、彼此尊重,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才更能從源頭下手。

友善環境市場的行動,一直秉持的初衷是在「環保」與「經濟」之間搭上一座橋樑,讓兩者產生新的連結,希望能在營造友善環境市場的同時,也讓傳統市場的經濟更好。專案經理資媛笑著說:「事後想想,當初提了一個很美好的願景,然而實際行動上,我們真的遇到很多困難。」

「我們在2018年的行動裡觀察到許多市場的問題,或許我們做得還不夠好,但可以有更多討論的機會跟空間,讓更多關心傳統市場的人能一起努力。」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計畫的落幕,並不代表市場行動止步於此。傳統市場本身有著不可抹滅的存在價值與意義,第三市場或許就是臺灣傳統市場的種種縮影,在暨大師生與埔里在地民眾的合作下,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也希望能提供有意投身於市場行動的人們多樣化的方案與觀點,期待能從眾人密切的合作與連結中,讓各地的市場發展出繽紛又獨特的理想模樣。


【參考資料】

107年環境教育基金補(捐)助計畫成果報告――水沙連綠色生活實踐計畫:從建立友善環境市場開始(未公開)

【延伸閱讀】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上)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