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區
新作坊舊版網站中的寫作論壇/發表平台,分為實踐紀要、研究手札、期刊論文三種類型,提供團隊成員進行經驗分享與知識交流,協助發表研究成果,也開放計畫以外的實踐行動者投稿並參與討論。《新實踐》集刊上線後,將舊有的發表平台文章整理匯集於此。
- 實踐紀要
- 實踐經驗相關的有系統紀錄,為擴展實踐發揮之面向,提升實踐之可行性,並激發創意與想像力,除利於工作之順利外,更可使計畫更臻豐富完整。
- 研究手札
- 於實踐行動中所獲得的初步分析、研究成果,為尚未審核之稿件,讓作者於文章正式公開投稿、發表前,可於此吸收各方經驗、意見與建議。
- 期刊論文
- 為已經過審核之正式文章,以期刊或論文形式上傳發布,供其他計畫成員討論與回應,供了解實踐行動進行的樣態,且可提供關於該研究之寶貴想法。
文章總覽
-
嶺南社區:蓋一座柴燒麵包窯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成大團隊)在進駐嶺南社區一年之餘,藉由今年4月至6月,每週五晚上的產業現況討論會裡,與社區居民共同探討龍眼這產業對嶺南社區的價值意義、發展侷限、相關課題等。從中發現嶺南社區也如同其鄰近大量龍眼果樹生產的社區一般,在面對每年市場需求的不穩定,依然總是辛苦採收著龍眼果實、烘焙龍眼乾,如此認天知命的性格、慣習於這樣的產銷模式(生產與消費連結的斷裂)的農民,往往不願意去改變現況,更遑論提升地方經濟力與社會力的可能。
有鑑於此,成大團隊思考:如何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兩端重新連結起來?如何讓龍眼重新被建構為區域產業文化圖像?如何提升地方對產業發展的公共治理及認同感?這些問題不斷與嶺南社區發展協會(以下簡稱社區組織)共同探討、共同檢視。在如何提升社區經濟多樣性的實踐原則之下,藉由「2014嶺南龍眼節」的辦理活動中,嘗試建構一座柴燒麵包窯,希冀透過此設施的建構,開展出嶺南社區經濟另類實踐的可能,也希望能透過公共參與的操作過程,開啟居民對於龍眼產業朝向多樣化發展的想像,促發社區經濟共同體的建構、社區增能培力的目標。
-
從社區參與開展涉世學術的行動研究
大學的教育工作中包含教學、研究與服務,近年來強調「學術研習」和「社區服務」結合,處理各樣社會或環境議題,讓學生透過服務培養批判思維與自我反思能力,才有機會拓開跨領域與跨界的教與學,開展涉世學術的空間。
-
歷史區域社區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銀同駐地平台媒合在地參與為例
都市中的歷史區域發展時間悠久,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產及紋理脈絡。因應都市機能的變遷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歷史區域內多數的老舊社區發展停滯、人口逐年減少,街廓內部出現越來越多長期閒置荒廢之空屋、空地,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也使得原本型塑歷史街區之空間元素遭到破壞。近年來,公部門與民間組織投入資金進行相關環境再生運作,越來越多的改善機制,著眼於如何促成在地民間資源的參與合作上,然而,公部門及專家學者短期計劃式的思維,往往過於偏重地區觀光宣傳或文化創意的推廣上,忽略在地生活者與現有街區資源參與的重要契機;而民間據點的老舊建物整建,多數仍停留在自身營運考量,對周邊公共環境的助益有限。因此,本研究以長期進駐舊街區之工作室,觀察分析藉由實際的在地平台媒合,找出巷弄內可活化地區發展的空間資源,並經由與社區組織的持續互動,牽引進駐之店家、巷弄周邊居民一起關心自身周遭的公共事務,漸進式的促成社區內不同專業團隊能共同「交流學習」地區公共環境營造的相關議題,並透過這樣的研究來彙整歷史區域巷弄空間活化媒合在地生活者參與地區環境再生之建議。
-
花東縱谷稻作產區家庭農戶(自產自銷戶)的生存處境與策略研究
本文以花東縱谷「玉里、富里、池上、關山」四鄉鎮之稻作產區為田野,在此空間範圍內約有85個農戶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經營。自產自銷戶組成不僅包涵了不同的族群,其中超過70%更為二代返鄉者經營。本研究比較三個施行稻米產地認證的鄉鎮,池上鄉公所自2003年建立產地認證制度,玉里鎮公所自2012年跟進,兩個鄉鎮內的自產自銷農的數量明顯因產地認證而成長;相較於關山鎮公所,雖亦建立認證制度,但缺乏經費建立「關山米」之市場品牌,該鎮的自產自銷戶數量並未因認證制度而成長。
本研究發現,二代返鄉為主的自產自銷戶,展現地方人脈為基底的經營策略。受惠於地理品牌,自產自銷戶皆擁有穩定的客戶,與地方傳統之農會或米廠等通路,彼此之間亦有合作,遇到稻米品質不穩時,收穫直接交給通路商,無須投資高價的選米設備,成為風險緩衝的選項。
本研究認為,本土慣常語境的「小農」,應以「家庭農戶/農場」來做明確界定。無論耕作面積大小、農戶經營的項目單一或多元,受訪者皆表示,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即為其經營規模的上限。以家庭農戶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單元,檢討相關的農地流轉、機具貸款等政策,輔以地理品牌的建立,將是青年以務農回流鄉村的有效作為。
-
秀姑巒溪玉里稻作田野紀實
玉里是花東縱谷最大的米鄉,其知名度十分有限。透過產地認證制度,開創出玉里米在稻米市場的辨識度,形塑地方特色,從而產生地方認同的效應,這也使得玉里從地理位置上的一個地名,逐漸朝向和池上、富里一樣,成為台灣稻米的另一代言者。
-
協力治理的實踐:「埔里研究會」環境清潔議題的行動分析
在協力治理的過程中,「網絡促進者」(network facilitator)的角色至關重要。以暨大主導的埔里研究會為例,大學所建構的對話平台因為無官方色彩,使地方公共議題容易被充分討論,增進各行動者之間的瞭解與溝通,進而建立行動共識。並透過固定時段的聚會討論,讓關心環境議題的公民、社團組織與既有的議題行動者對話,清楚瞭解各自的作法與結構限制,繼而共同策劃集體行動方案。
-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社區經濟的想像與實踐*
泰雅的傳統編織文化和商品化的拉扯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政大烏來樂酷團隊嘗試以互惠(reciprocal)經濟模式,建立編織技藝網絡,使技術傳承不只是和營利綁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藉著技藝的展演,帶動社區成員的參與,進一步推展出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
-
終身學習城鎮與社區教育發展
終身學習理念逐漸被視為一種重要之人力資本理論,以回應經濟需求與勞動市場所需的必備技能,學習與生活連繫可從家庭、學校、社區的人際互動基礎,產生社群成員的觀點,建立社區與終身學習的關聯。
-
嶺南的環境與土地作為社區經濟中的共同資源
土地與環境不僅是在地人經濟生活重要的共同資源,同時也是喝著山上流下來的水、吃著土地孕育出來的食物,許許多多的「我」的共同資源。能夠體認到這些重要資源的「共同性」,也同時暗示著受到這些資源照顧與影響的廣大「集體我」的存在。作為實踐者,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在嶺南要實踐的「社區經濟」,並不是只關注嶺南農民的生計,以及他們自身的產銷組織、合作而已,一樣關鍵的是,要把支撐一個永續、互相支持、滋養彼此福祉的經濟社會網絡延伸到更廣大的資源使用者與消費者身上。因而成大在嶺南接下來的實踐與研究之舞中,將加入「社區協力農業」的新曲調,期待與實踐場域中的各方行動者,共同創造這個超越在地社區尺度的社群能夠相互協調的舞步,舞出共同資源的分享與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