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409

文章分享:


一同埕心埕行,生活中的公民參與研習紀實(下)

作者 / 林晏渟(臺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後研究員、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經過上午的解說與微實作後,學員分成兩批中午分別於在地店家午餐,稍後分成三組進行「埕心埕行」的素人走讀與店家微體驗,其目標是為了讓學員實際了解上午課程中,舊港團隊如何將公民參與的討論結果,轉化為實際作為,試圖讓學員成為走讀的利害關係人,在過程中能夠交流與反饋,讓學員也能在這樣的研習中,實際參與地方公共事務。舊港團隊也希望透過這次首度與公部門對接、協作的機會,試圖透過一天的行程,開拓臨時場域,稍稍拉近地方組織與公務機關的距離。

素人走讀為地方敘事與公共參與策略

以走讀為主要地方活動,乃緣起於舊港團隊協助成立的人民團體「鹽埕研究社」的籌備會議,筆者以開放式會議方式主持,請幹部腦力激盪出一系列的活動、工作坊等,輪流討論後,依照可行性與重要性去評估先後順序,讓幹部決議出最重要的年度活動──定期導覽與影像紀錄。這樣的討論程序富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確保幹部共同決定的事情會優先執行,提高參與意願與動能。評估與投票選擇的目的,是希望在時間、預算與效應等可行性的考量下,決定這些活動舉行的順序與頻率。

由於導覽需要擁有豐富地方知能,對於長期在此工作生活的在地人而言,其參與門檻反而較低;而對店家來說,尤其是民宿業者,因為營運需求,固定導覽行程也是延攬顧客的策略之一。而在計畫團隊立場,期待具有共識的執行方案能夠凝聚協會向心力,能盡量包容各方關係人的利益,也讓更多人依照自己的方式投入,達到增能賦權的組織目標,最終發展出適合的運作主軸。

因大部分的協會成員均非相關專業,計畫團隊建議協會先進行人才培育,指派幹部接受遊程設計訓練,鼓勵地方居民將生活的大小事與他人分享的方式。降低導覽引路人的參與門檻 ,吸引更多對在地有興趣的人成為引路人,也符合團隊兩年多來駐點生活心得──是一個產業精緻而生活便利的地方。


圖:計畫成員與在地伙伴單位的走讀路線踏查。

迥於觀光導向的訴求,邀請走讀參與者「移居」到這個「宜居」之地,是為了將焦點拉回到居民自身,化被動為主動,以地方說書人的角色,介紹自己的家園,從中練習敘事的能力,由地方成為主體,共同編織屬於自己的文本。不同於外來專家的「他者」眼光,反而能跳脫出文史觀光的模板,更顯得生動有趣;也有助引路人與參與者立情感連結,達到另類的遊程體驗目的。反覆敘說中,讓在地居民與店家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場域特色的洞察力,以及梳理文本的經驗與能力,把自己的移/宜居家園介紹給更多的舊雨新知,吸引更多關係人口的長期進駐。

素人走讀方式產生的機緣,要從舊港團隊在去年(2020) 6 月在新樂園藝術空間等主辦的培力工作坊當中,結識了在大稻埕耕耘的伙伴──舒喜巷的黃總監,獲悉鹽埕與大稻埕在歷史文化的淵源,因此提議初步的合作串聯,希望透過「雙埕會」,讓兩地的地方組織相互交流,再現其連結、傳承。舒喜巷隨後於7月12日受舊港團隊邀請,來到鹽埕相見歡,與研究社簽署合作備忘錄,再介紹主題式走讀,作為雙方在歷史文化傳承上的交流分享。


圖:舒喜巷的黃總監分享相關的走讀主題與設計。

在交流當中,紛紛勾起了現場新舊住民有關鹽埕生活、工作甚至經過的記憶,計畫團隊一方面訝異於在場的大家, 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 前所未聞的鹽埕記憶;一方面也看到由舒喜巷伙伴暖身後,協會成員紛紛滔滔不絕地暢所欲言,不免感慨長期以來素人在發聲管道上的匱乏,以及文史踏查範疇上的侷限。從討論中產生共同記憶與串聯,讓舊港團隊覺得,非傳統式的走讀介紹內容,反而可以讓彼此連結更緊密,且讓聽者感到格外親切,也是吸引更多人來參與的好方法。

埕心埕行,乎恁Walk & Shop!

參考了人社計畫以往的季會混搭參訪模式 ,這些由素人自行開發的創新路線與內容,在與舊港團隊實際踏查後,整理歸納出三條主題:分別由嫁到鹽埕的在地媳婦鍾小姐介紹過去新樂街與大勇路附近繁華的「風華之埕」,友善民宿業主出身的鄭先生,將路線拉到北鹽埕與愛河邊,探尋鹽埕為性別起源地的「友善之埕」,與在地四十餘年的莊小姐所開發的,充滿生活記憶的家滋味,沿駁二與大義倉庫旁的閒置空間路線「失落之埕」。


圖:由引路人鍾小姐介紹的「風華之埕」走讀路線。

每位引路人搭配一位自己的好朋友為助教 ,一方面降低引路人緊張感,一方面希望營造出與朋友聊天互動般的走讀方式。路程中結合了三間店家,推出主題微體驗:維肯茶藝的好茶品評,陶咖咖啡館的好咖品嘗,與鶴點茶的手工珍珠製作,其目的是豐富走讀設計,捲進更多的利害關係人,促進協會內部串聯、協調與合作能力,混搭店家成為遊程的中繼站,降低素人走讀介紹的壓力,也讓店家展現其地方知能與專業。


圖:楊老師於陶咖咖啡館指導學員進行好咖品嘗微體驗。

混搭了店家微體驗的素人走讀「埕心埕行」,與學員激盪出截然不同的火花:走讀不再只是單向的行銷宣傳,而是居民和店家一起打造出約兩小時,暫時性的開放式場域,邀請學員與引路人、店家與講師建立交流、互動與反饋的新式走讀(Walkshop),如談到大新百貨遺址時,便勾起了服務於消防局的李先生當年協助救火的回憶,而走到愛河附近時,高雄市警局的同仁們也分享了當時對性別友善議題的觀察。


圖:由引路人鄭先生帶領的「友善之埕」走讀路線。

而微體驗當中,店家紛紛端出拿手絕活,進行約一小時多的手作、品嘗交流。這樣的混搭方式,與學員共創在地記憶與技藝的交流,並交互對照上午課程中的導覽設計的討論與建議,許多學員都驚豔的留下「我下次還要再來」評語,留下豐富而回甘的好印象!


圖:於維肯茶藝,由店長設計的造型好茶品評。

地方引路人在經過實際帶領後,與學員、店家激盪出更多感想:鍾小姐認為能夠敘說在地故事情感,也藉由學員反饋,發現不同視角的在地可能性;鄭先生則很高興有機會向公務機關同仁推廣性別友善平等的重要性,讓生活環境更為美好友善,也應用在之後的AGA友善旅宿活動;地方媽媽莊小姐在一次次的試走分享當中,讓家人、學員發現到更多未聞的人生經歷與秘境,甚至在研習中與過去工作上的舊識久別重逢,「埕」就更多意外的緣分與美好。而在地店家,也在此次試行後,在後續自行推出了更深入的體驗課程,如同在投石之後,在湖面瞬間產生了各式的漣漪效應。

不久, 團隊收到人發中心課程意見調查結果,聯絡人胡先生與參加學員肯定校方持續推動促進社區參與的方式。未來,舊港團隊將規劃更為深入的交流,讓合作伙伴彼此交流創生經驗,進一步探索雙埕歷史文化連結上的共通性,也開啟與其他在地組織新合作面向的可能性,在研究能量與單位串聯上,形成更為縝密,具連動性的共識網絡


圖:由地方引路人莊小姐介紹的「失落之埕」走讀路線。

小結

「埕心埕行」結合新舊住民,是舊港團隊與在地新興的組織一同促進公共參與,邁向組織化的初步策略:以過去缺乏發聲筒的素人來分享地方生活經驗,成為培力地方敘事的方式,維持發言的公平性,持續關心與分享生活與工作的這塊土地;事前準備上,進行培力統籌與組織素人引路人的能力,和人發中心的來回溝通與協調;現場則邀請學員在過程中反饋,參與店家的手作或品嘗微體驗,讓素人、店家與學員共同形成新式走讀體驗(Walkshop):從課程設計、遊程規劃到店家體驗,除了動員外,還需要內部整合與協調的練習,讓新興的人民團體在成立後,從一開始的聊天講心事,再一起來討論如何在地方做事,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主動傾聽與尊重,逐漸地整合協調各方利害關係人的目標,讓內部人事組織化,成為兼具包容與開放性的跨界溝通組織,也避免資源過於集中於少數決策人士,限制了協會的對外成長與發展。


圖:學員們在鶴點茶進行手工珍珠製作微體驗。

本次研習課程獲得高雄市人發中心的讚許與肯定,對於大學能夠實際挹注研究能量在地方,形成統合組織的角色,感到印象深刻。舊港團隊透過研習,鼓勵身處公務與學校單位第一線的學員共同體驗,產生自發性參與,提供地方反饋,而團隊也在研習後,滾動式修正未來的計畫方向。走讀設計與執行上,除了關注到場域過去長期被忽略的面向,也提高引路人的信心與對於在地的熱愛,持續應用在後續活動,如友善行旅,和地圖研發等等,甚至更具連結、延伸性的合作規劃。

身為在地創生策略培力的中介組織,團隊將持續透過問題發掘與聚焦,與地方一同規劃執行,將所獲的公共利益共享,尋找並持續評估可傳承研究能量與結果的地方團體。最後,期待透過另類而多元的公民參與創生策略──本著「埕」心,一起「埕」行,促「埕」多元參與──,而此次研習的執行,成為團隊計畫「公民參與FreeStyle」中,首度串聯大學、社區與公部門三方的自主參與,展現其階段性成果。


*本文感謝計畫團隊與在地伙伴兩年多來的相互陪伴與耕耘,從場地、人力到店家協調,均透過大家一同思考協作,才促成本次研習。當天也致謝新作坊團隊南下協助拍攝,捕捉到許多值得紀念的畫面。內容若有未竟或錯誤之處,純屬筆者個人疏失。

【參考資料】

Adler, Richard P. and Judy Goggin (2005). What Do We Mean By “Civic Engagement”?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3: 236-253 

Arnstein, Sherry R.(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 4, 216-224 

Bello, F., Lovelock, B., & Carr, N. (2018). Enhanc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associated with protected area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ssons from Malawi.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8(3), 309–320. 

【延伸閱讀】

一同埕心埕行,生活中的公民參與研習紀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