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476

文章分享:


當海風捎來禮物——好美沙灘的蛤蠣奇緣

作者 / 蔡元隆(嘉義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風,從海的盡頭吹來,帶著鹽與陽光的味道;浪,在腳邊輕輕展開,像一封不急著拆閱的情書;而沙灘,靜靜藏著一個秘密——它等待的,不是下一場潮汐,而是有人彎下腰,伸出手,拾起一顆顆沉睡多年的禮物。

那一天的好美沙灘,新聞鏡頭早已搶先一步捕捉到這份驚喜——颱風過後,這片海岸出現了大量的野生蛤蠣,數量之多,讓居民與遊客的腳步一波波湧向這裡。畫面中,大人、孩子在潮間帶間穿梭,笑聲與呼喊聲交織成盛夏的樂章;而在現場,這不只是新聞標題裡的「野生蛤蠣大爆發」,更是一場關於時間、潮汐與情感的重逢。在好美的夏天,海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人們的等待——當蛤蠣再現,記憶與笑聲便一同被潮水推回岸邊,像一封遲來卻真摯的回信,把人與海的情感重新繫緊。


圖1:好美沙灘的自然美景。

海的禮物

七月的好美沙灘,並不安靜。暑假的浪潮一波波湧來,腳步聲、笑語聲、呼喊聲,像層層海浪輕輕拍向岸邊,交織成一首屬於夏日的樂曲。只是,這一次,海不僅帶來了浪,還悄悄送來一份久違的驚喜——颱風過後,沙灘上冒出了無數沉睡多年的野生蛤蠣,像一顆顆深埋在海床的珍珠,被海潮輕輕推回人間,等待熟悉的手將它們喚醒。清晨的陽光帶著微潮的氣息灑落在村道上,沿著曲折的窄巷走去,家家戶戶門口早已有人聚集。熟悉的招呼聲此起彼落,帶著海口特有的豪爽與親暱——「走啊走啊,去海邊挖蛤蠣!」有人提著泛著金屬光澤的小桶,有人握著沾滿鹽漬的小鏟;老人牽著孫子的手,孫子又拉著媽媽的手,一家人步伐輕快,帶著早晨的喜悅往沙灘走去。雖然氣溫逐漸攀升,但每張臉上都寫滿了期待,就像要赴一場與大海久別重逢的約會。

走到海邊,浪花一片片拍上岸,留下細密的泡沫與晶亮的貝殼碎片,在陽光下閃爍著細緻的光。孩子們在潮間帶奔跑,腳底的沙子細軟溫熱,從腳趾縫間流走,帶著一點癢意、一點涼意。有人彎下腰,指尖輕輕撥開濕沙,一顆渾圓飽滿、帶著海水味的蛤蠣靜靜躺在掌心,孩子們興奮地高喊:「挖到了!」聲音劃破海風,引來周圍的人齊聲應和。大人們也忍不住加入,彎腰搜尋的身影一字排開,時而傳來爽朗的笑聲與調侃——「摸蛤仔兼洗褲,夏天就該這樣過!」笑聲像潮水般在海面上飄盪,又被海風吹回沙灘,溫熱而真實,沁入每個人的心裡。

不遠處,一位白髮斑駁的耆老眯著眼,看著眼前熱鬧的潮間帶,目光深處有著只有長年與海為伴的人才懂的溫柔與敬意。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清晰——「唉呀⋯⋯上一次看到這麼多野生蛤蠣,還是三十年前啊。」那語調裡,有對海的熟稔,也有對歲月流轉的嘆息。說著,他彎下腰,伸出被海風吹得粗糙的雙手,像在翻找記憶一樣,輕輕撥開腳邊的沙粒。幾秒鐘後,一顆蛤蠣靜靜地躺在他掌心,他露出像孩童般的笑容,低聲對我說:「它們回來了,表示海還記得我們。」


圖2左:好美沙灘聚集人潮;圖2右:父親帶孩子下海挖野生蛤蜊。

海邊的對話

我們每次踏進好美社區,總會在遠方聽見那熟悉的呼喚,像潮聲一樣溫柔又帶著力量——「阿儒、阿隆,走走走,阿舅帶你們去摸蛤蠣!」那聲音熱烈而真誠,如同夏日正午的陽光,暖得讓人卸下心防。顏大哥——大家口中的「阿舅」——笑容依舊燦爛,他的眼角被長年的海風與日曬烙下溫暖的細紋,像海浪在礁岩上留下的印記。嘴角總是上揚,帶著一種熟知海脾氣的自信與親切。「你們看,那邊水退得快,沙子比較鬆,手一插下去就有。」他說著,半蹲下身,把粗糙卻有力的手埋進細沙之中,動作輕巧而專注。沒幾秒,他便捧出幾顆還帶著細沙、在陽光下泛著銀光的蛤蠣,像獻寶般放進我們的桶裡。這一連串動作熟練得宛如在完成一場古老的儀式,他的精瘦身影在沙灘間靈活移動,像熟識潮間帶每一寸呼吸的海鳥,沉著又有活力。


圖3左:顏大哥精瘦的身影;圖3右:在地居民認真挖野生蛤蠣。

潮間帶的熱鬧,不僅是此起彼落的笑聲,還有那些在浪聲間交織的短暫對話——真摯、無修飾,卻能直抵人心。一位穿著粉紅色小泳衣的女孩氣喘吁吁地跑來,小手緊緊握著什麼,張開時,一顆渾圓的蛤蠣安靜地躺在她掌心。她小心翼翼地將它放進我的手裡,眼睛亮得像捧著一顆寶石,抿著嘴笑,輕聲說:「這顆是給你們的,因為你們是客人。」她的阿嬤站在不遠處,笑容像被海風吹得溫暖又開闊,對我喊道:「我們海邊人,就是這樣互相分享的啦!」不遠處,一位年輕的爸爸蹲在沙地上,手把手地教著兒子如何輕撥濕沙、如何用手感去「聽」海底的秘密。他抬起頭對我笑說:「我小時候也跟阿公這樣來挖,現在換我帶兒子來。」語氣裡有一種延續血脈的驕傲,也有重溫舊日時光的溫柔——那是跨越世代、在浪與沙之間傳遞的默契。


圖4左:好美沙灘擠滿人潮;圖4右:父親教著兒子如何輕撥濕沙。

那一刻,我明白,這片海不只是村民的生活舞台,它更是記憶的承載者、情感的牽繫者。在這裡,每一次俯身撥沙,都是一次與海的對話;每一次笑著遞出的蛤蠣,都是一次人與人之間的真心交換。

滿滿的收穫與海的教誨

時間在海邊總是悄然而逝,彷彿潮水不曾計較它的去留。太陽緩緩傾向海平面,金色的餘暉像一張溫柔的漁網,將人影、浪光與滿懷喜悅的心緒,一同網羅進暮色之中。有人輕輕收起鏟子與桶子,有人乾脆席地而坐,任海風吹乾額頭的汗珠,讓心也隨著風靜下來。腳邊的桶子裡,滿滿的蛤蠣在夕陽下閃爍著細膩的光澤——它們不只是晚餐的食材,不只是今日的戰利品,更像是海親手遞來的驚喜與祝福。

走在回社區的蜿蜒小路上,潮聲依舊隨行,我聽見有人輕聲說:「這是海給的禮物啊。」我心底微微一震——這份禮物,不僅藏在沙裡的蛤蠣,更藏在彼此牽起的手心裡,藏在對望時不言而喻的笑意中,藏在屬於好美獨有的溫暖與親密。這裡有我們嘉義大學團隊三年來與在地居民共同編織的情誼,有一次次並肩彎腰的默契,也有在海風中無需言語的信任。

那天我離開好美,海風依舊帶著鹹味,浪花依舊不知疲倦地拍打岸邊,仿佛什麼都沒有改變。然而,我知道,有些東西早已在心底悄悄生根。那一顆顆埋藏於沙中的蛤蠣,不只是大自然偶然的饋贈,而是歲月與海洋一同釀造的奇蹟。我記得居民的笑聲在風裡迴盪,孩子們赤著腳奔跑,捧著剛撿到的蛤蠣像捧著一份寶藏;耆老的眼底閃爍著光,那是回憶,也是對未來的期盼。這片沙灘承載的不只是海的故事,更盛放著人與人之間細水長流的情感。

海潮有起有落,蛤蠣有來有去,正如人生中的相遇與別離。可只要我們願意在海風中呼喚彼此的名字,在潮間帶並肩彎腰尋找,就能一次又一次,在彼此的生命裡找到新的禮物。好美的海,教會我們耐心等待,也教會我們珍惜當下。它告訴我們,最珍貴的並非滿桶的收穫,而是那段與人、與海、與自己同行的時光——一段被海浪輕拍、被夕陽暈染、被笑聲溫暖的時光。


圖5左:顏大哥展示「海的禮物」;圖5中:戰利品之「海的禮物」;圖5右:晶瑩剔透的野生蛤蠣。


【延伸閱讀】

漁民餐桌與長輩生命故事:一場溫暖的銀幼共學樂章(上)
「好美」的環境永續行動:從築籬定沙到環境教育的實踐與反思
攜手走過風災:嘉大團隊與新塭、好美社區共築韌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