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2757

文章分享: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

作者 / 鐘翊禎(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第三紀市簿》是一支探討埔里第三市場空污問題的影像作品。雖然無法預料人們觀賞後是否會如我們最初希望的,能產生共鳴而開始關心空污議題,或是因背景經驗不同而衍生出不一樣的見解。無論如何,身為拍攝小組的一員,在參與影片拍攝、訪問與後製的過程中,有許多有趣的花絮和想法,值得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影片:《第三紀市簿》。

緣起

起初,我們只是一群因公益服務而聚在一起的大學生,在暨大人社中心的空污小組裡學習空污防制知識,包括認識PM2.5、了解觀測器原理和參與校園宣導活動等。一學期下來累積了不少空污知識,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在「知道問題」之後,可以做些什麼來「解決問題」,便重新檢視埔里目前需要被關注的空污議題。後來之所以選定「第三市場」為觀察對象,是因為它是埔里最多人潮的市場,在許多年前曾有過設置「行人徒步區」的計畫,卻因為攤商的反對和牽涉地方政治角力等因素而告吹。這讓我們不禁好奇多年前行不通的計畫,在空污意識高漲的今日是否可行?顧客和攤商對此抱持的真實想法為何?而在記錄與傳播工具的選擇上,對比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們認為「影像」的力量更直接,且更能在快速串聯的網路上傳遞。因此決定以拍攝短片的方式,傳遞我們的觀察與看法。

與我一同「生產」此片的還有兩位好夥伴——亭妤和宗維。亭妤是個個性溫暖、隨和的人,對公共事務有著無比的熱情和想像,令人佩服。宗維在不拘小節的穿著下有著一顆觀察敏銳的心,擅長推測各種現象背後的可能因素。在幾次籌備討論後,這段為期近三個月的市場觀察紀錄就這樣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圖:在「山里好巷」與「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志工一起討論劇本。

訴說之前先傾聽

有道是「萬事起頭難」,我們很快就在第一次的探訪中遭遇了挫折。雖然腦中已有明確的拍攝主軸,事前也擬好了口訪問題,施行當下卻礙於市場本身人潮流動快速,做生意或採買人皆繁忙,而難以找到適切的時機點進行拍攝。暫且不說這個,三個大學生一直在充斥著中、老年族群和小家庭的傳統市場裡來回遊蕩,看起來難免也有些突兀。除了抓緊機會拍下一些人車爭道片段和市場空景外,我們幾乎一無所獲。最後疲累之餘,決定先「躲」進一間隱身在巷弄的素食餐廳,先餵飽肚子再「從長計議」。

宗維首先提出:「或許我們可以先別急著錄影,應該頻繁的多來幾次,熟悉整個市場並和一些攤商建立關係。」這的確是眼下最好的方法,畢竟,田調時取得訪談者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也唯有多嘗試幾次,我和亭妤在與人應對時的緊張才能漸漸舒緩。看著窗外的熙攘,我明白這次要克服的功課和之前的空污宣導活動不同,除了訴說之外,更重要的是「傾聽」。

有了這層覺悟後,往後的行動就一如瞿友寧導演曾說過的:「如果出現瓶頸,就走向瓶頸。」我們暫時把拍片的壓力擺在一邊,將重心放在融入市場,試著感受當中的氛圍,敞開心胸「接地氣」。口條不順就抓緊每個願意停下來對話的機會,練習問問題;拍攝角度不順就保留聲音檔,果斷放棄不合適的影像。我們還準備了一本小筆記本,專門記錄攤商的分布和性質,試圖釐清某些路段特別壅塞的原因。

在片中,除了市場實際的景象外,我們更希望呈現出逛市場的本地民眾與觀光客、受訪的攤商們(包括攤商協進會理事長),和埔里鎮公所三方對空汙問題的態度,交錯呈現出觀點的異與同。因此特意將架構劃分成「對市場的看法」、「發現問題」、「美好市場的想像」三大部分,用口訪和重點摘錄的方式,讓觀影者傾聽當事人的想法,一步步由點、線至面,自行在腦裡勾勒出市場問題的輪廓。最後再由拍片小組綜合觀察所得,提出造成空污和人車爭道的隱藏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式。


圖:「傾聽」攤商對於市場現況的想法。

共同分擔苦惱的夥伴

「口訪片段不太夠,我們這禮拜六再去一次?」

「訪問到的顧客社會階級好像集中在白領,會不會沒那麼持平?」

「不可能禁止老人或大量採購的人騎摩托車進市場啊!」

「下次要不要去看看公有停車場裡的空間和停車格?」

「除了多劃設停車格外還有那些動線可以改善?」

「我想用這段音樂帶出市場有點活潑的感覺,如何?」

諸如上述的對話,自第一次的走訪到影片剪輯結束前,照三餐出現在小組的臉書群組和聚會桌上。每次一個提問獲得解答後,另一個問題就會冒出來,但幸好這些問題不用一個人攬著苦思,有另外兩人可以一起分攤腦細胞死亡的數量(微笑)。

亭妤並不是個平常會去逛市場的人,那學期更是修了滿到爆的學分,但她並沒有因此而鬆懈對拍片活動的參與,總是用樂觀的心情和旺盛的好奇心訪問我們「得來不易」的受訪者(感覺有亭妤一起行動,和民眾搭話的成功機率提高很多)。在後製過程中,幸好有她為影片配上旁白,用柔和溫暖的聲音串聯了不同觀點的片段,也保留了我們不想尖銳批判,只想忠實反映現況的初心。在這段訓練口條、磨練膽量、忍受挫折的過程中,很高興有她的陪伴。

宗維是我們三人中邏輯最好的,外加廣泛涉獵各類書籍,在每次討論中,總是能說出一套有趣的見解,或是引導夥伴梳理疑惑。他知道我和亭妤兩人突然要在熙來攘往的市場裡尋找受訪者,並在短時間「開聊」會非常緊張,總在訪問開始前的早餐店裡,鼓勵我們並提出建議。

也許有人會疑惑:「他這麼厲害,怎麼不一起問受訪者?」其實是有的,比起同年紀的年輕人,宗維反而更會和長輩閒聊,只是此人生性隨興,舉止不拘小節,還是請他提出建議,由我和亭妤去行動會相對好得多。套句他常說的:「妳們要多學習啊!」

而我因為在學期中修了一堂紀錄片相關課程,所以統包了剪輯和字幕後製的任務。在素材收集完畢後的製作前期,曾經歷了一段不短的撞牆期,在技術問題和脈絡梳理上苦苦掙扎。幸好身邊有前輩及夥伴可以一起「腦力激盪」,協助我找到方向和方法。而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尼莎颱風來襲期間,埔里連下了好幾天的大雨而停班停課,也把剛好在亭妤家的我給困住了。颱風天裡無事可做的我只好一直剪片,並趁著風雨聲變小的時候完成亭妤的旁白錄音。現在回想起來很瘋狂也很好笑,就像跑了好久的馬拉松選手,突然要一鼓作氣奮力衝刺一樣。(待續)


〔延伸閱讀〕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下)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