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3477

文章分享:


【鹽埕抒憶】敲打回憶的在地文藝復興之旅

作者 / 郭泓鑫(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兼任助理)、林晏渟(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鹽埕區,過去是高雄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產業轉移而由繁華逐漸沒落。近年來,在區域發展定位上,因過往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駁二藝術特區的設立,轉型成為高雄新藝文聚落。因此舊港區團隊希望透過遊戲讓共居在這塊土地上的新舊世代產生互動與對話,並藉由具在地特色的藝術創作形式,和居民一塊找回過往記憶。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而在這次活動中,街道上出現一群蒐集在地好物的人們,於遊戲中共同分享他們記憶裡的鹽埕風光美景。不論是本地或外地的參與者,在相互補充鹽埕印象的過程中,不僅開啟對話的空間,也使得過去與現在的鹽埕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風景。

遊戲式的在地回憶敘說,新舊世代交流

活動由遊戲式田調揭開序幕,工作人員背著小蜜蜂,帶著學員從瀨南街的PIN sstudio出發,步行在鹽埕的街巷中,最終抵達分享故事的地點──五金街上的鹽埕綠廊。設計師映秀和鶯薰和大家說明這次活動中所使用的在地材料,例如公園裡的落葉、布行販售的布料、郭家肉粽的粽葉、竹器中的編織紋樣等,這些生活中的物件都是我們與社區記憶的連結點。接下來,工作人員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鹽埕區地圖,圖上標出了五金業、舶來品、成衣業、小吃飲食、金飾產業等在地特色標誌,要讓學員分組進行遊戲。


圖:參與者和業師一同步行在鹽埕街道中,喚起自身的過往記憶。(陳姵㚬 攝)

遊戲運用開放式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 OST)的基本精神,由參與學員圍著地圖或站或坐,先介紹與自己與鹽埕的故事,再分享關於在地特色的記憶。「我是從臺南來的,一直很喜歡鹽埕,因為這裡有許多小時候和媽媽的回憶,所以即使到現在我也很常自己一個人到這裡走走看看。」「我不是高雄人,剛好大學到高雄念書,非常喜歡鹽埕整體的感覺,所以大學畢業後,我在這裡找了房子,在高雄工作。」「我從小到大,不管是唸書、工作都在這個地方,看過過去人來人往的模樣……」學員們輪流分享關於自己與鹽埕的點滴回憶,描繪出來的容貌與風華,有些人僅有耳聞卻未曾見過,卻從他人的話語中,嚐到一絲絲過往的新滋味。


圖:學員席地而坐,由新浜碼頭藝術學會經理擔任組長,帶領探索在地記憶的遊戲式田調。(陳姵㚬 攝)

「從地圖中,大家有沒有發現鹽埕有一個特色?」分組的組長提問。「鹽埕相近的產業都集中在同一條街!」有學員回答。原來,以前的鹽埕就像一個縮小版的都市,雖然地方不大,但該有的生活機能從不缺乏。「好像只要待在鹽埕,不用到其他地區也可以生活。」另一位學員打趣地說。是啊!食、衣、住、行、育、樂,無論哪類的生活需求,鹽埕都能供給,並擁有異於他處的特色和魅力。

「這個地方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舊堀江商圈以及裡面所賣的舶來品。記得小時候親戚朋友甚至會從別的縣市特別到這裡買東西。」有一位學員如此分享。「我也是!小時候奶奶很喜歡帶我到裡面買日製的衣服、鞋子甚至是藥品。」另一位學員興奮地補充。大家猶如坐上時光機或戴上VR裝置,眼前出現的畫面是過去鹽埕的模樣,瀰漫著懷舊、傷感的情緒,同時也因彼此的共鳴而使氣氛變得溫暖。最後,再邀請學員們選出哪項產業最能代表在地特色,一起在地圖上指出來。

步行回PIN sstudio的路途上,有些人因為有共通的回憶而拉近距離,彷彿相識多年的好友熱切地交談著;有的人開始討論待會要選擇什麼樣的素材作為自己和鹽埕的連結,進行金工創作。


圖:請學員們同時在地圖上選出最能代表鹽埕的特色。(陳姵㚬 攝)

每一下,敲的是與在地的專屬回憶

PIN sstudio是一間以飾品「PIN」為名,象徵透過金工製作,將「人」與「物」釘在一起的創業理念。「哇!原來這些在生活中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東西,可以變成藝術的材料!」回到工作室,看著滿桌的布料、粽葉、竹編等製作素材,大家發出了此起彼落的讚嘆聲。接著,鶯薰和映秀兩位設計師為大家解說如何將這些帶有在地回憶的素材轉印到金屬片上。每件作品都得經過碾壓、退火、整平、敲字、鑽洞、染黑以及研磨,就像過去的記憶,需要透過不斷的回想,過程中也許會敲掉點細節,也會再磨亮些細節。回憶就是因為經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碾壓,一層又一層的研磨,所以每個人的回憶才會相似卻又不相同。「我想選紅銅。」「我想選黃銅。」製作過程中,學員們搖身一變,成為自我生命記憶的藝術家。「我想選竹編當做素材。」「用婁記饅頭的麵粉袋感覺好特別唷!」「我從事成衣業,我想將布料印在紅銅上,可以嗎?」

每個人在回溯記憶的同時,也在當下編織新的記憶,儘管記住的不全然相同,卻一定會有在相同空間裡一起進行創作的共同回憶。即使日後對這件事的記憶不同,但回憶卻是共享的。參與活動的學員中有一位70多歲的阿嬤,她賣衣服賣了幾十年,這次也選擇了布料當作轉印的素材。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哇!好像鳳梨」設計師映秀發現印在金屬片上的紋樣後這麼說。「真的好像鳳梨,這麼巧我小時候家裡就是在賣鳳梨的耶!」阿嬤驚喜地回應。是呀!眼前的作品除了復刻阿嬤與鹽埕的記憶,現在更多了一層與兒時回憶的連結。一切太不可思議了!


圖:學員們在工作坊中聚精會神地打造著個人專屬的在地記憶。(陳姵㚬 攝)

叩叩叩!叩叩叩!敲字的聲音此起彼落地在工作室中隨處響起。有些人在銅片上敲下自己的英文名字,有些人敲下生日,有些人敲下電話號碼,有些人敲下一排我猜只有自己才能解開的摩斯密碼。敲完字,再經過鑽洞、染黑後,來到一個很特別的環節—研磨。「為什麼要磨呢?」有學員好奇地詢問。「因為要把剛剛染黑以外的部分磨得更光亮呀!」設計師回答。是呀!這就像回憶一般,不是嗎?當回憶漸漸被遺忘,就像是不再光亮的金屬片,隨著時間變了色澤。然而,這次的活動就是一個研磨的過程,每個人將自己與鹽埕的記憶,和眾人一起重新磨製、拋光、打亮。


圖:工作坊大合照。(陳姵㚬 攝)

在這幾場結合遊戲與金工手作的活動結束之後,我們也安排學員們兩兩一組,以對談的方式接受訪問拍攝。有些學員表示因為參與這場活動,而交到了新朋友;結伴來參加的舊識也因為分享彼此的共同記憶,而有了更多不同以往的深刻交流,共同對談的新舊世代不僅分享各自對於鹽埕的觀點,也回應彼此對於在地的記憶與想法。對於深耕在地,致力推廣將日常生活素材融合藝術創作的鶯薰與映秀來說,透過學員的在地經驗述說和金工手作,也讓她們能嘗試將「物」與「人」和「地」結合在一起創作,激盪出新鮮的創意,甚至因嘗試了本次工作坊的共融設計,意外發掘出開設親子課程的機會。是呀!我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獲得很多收穫和感動。所以你說,記憶會流傳嗎?會的,只要我們還繼續說著關於它的故事。


圖:壓印在地素材與個人回憶的金工作品。(陳姵㚬 攝)


*【鹽埕抒憶:在地文藝復興】金工工作坊是由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區成員、夥伴單位新浜碼頭藝術學會與在地的PIN sstudio別件室兩位業師許鶯薰、陳映秀合作的社區提案。以四場半天的工作坊,混搭遊戲式田調與金工手作,串聯鹽埕街區文化景觀與歷史記憶,讓在地居民重新發現生活環境特色。同時藉由藝文活動驅動在地情感連結,和居民一起形塑地方意象,提高社區意識,希望能陪伴過渡社區走過轉型時期。

本活動獲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自主參與類的全額補助,謝謝一起策畫執行的夥伴,更感謝每一位參與的學員,帶領我們穿梭時空,認識您記憶中的鹽埕埔。

【參考資料】

Halbwachs, M.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s. &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n, Yen-Ting & Chun-Chieh Wang. (2019).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the Preference over Issu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2019 International Forum of New Praxis and Taiwan-Japan Alliance of Local Revitaliz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Taipei: Ministr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R.O.C. Taiwan.

宋威穎、林晏渟 (2019)。另類參與式討論的想像與操作—開放式會議工作坊紀實,新作坊電子報。

林禹之(2019)。公民參與FreeStyle-自社區駛出的三輪車,舊港五四三。

林晏渟(2019)。公民小客廳的全民開講,Action!,新作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