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676

文章分享:


如果USR計畫也有實驗班(上)

作者 / 朱俊彥(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USR計畫助理)

導言

中小學有實驗班,大學有沒有可能也具備「實驗性」的作法?在過去,大學課程和人才培育方式被認為已經相當彈性,不過,當傳統學科的科際(disciplinarity)的壁壘使得跨科際和跨領域的學習成為挑戰,如何推動學生走出原本的領域,向更複雜的教育場域走去,是暨南大學教育學院在推動院學士班USR計畫的過程中時常思量的問題。

作為一個計畫專任助理,我同時服務於USR計畫和教育學院學士班,藉由活動設計去推動學生培力不只是教授們的期待,包括第一線的工作者的我和其他夥伴,也想從中探索重新論述教育行動的可能性。過去許多學生接觸社會參與行動和種種志願服務時,皆已經大三、大四,課餘的時間較為有限;如果讓學生在大一入學時就有一連串的課程方案規劃,一步一步的導向社會參與行動和偏鄉教育議題,這些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會有什麼不同?懷著這樣的想法,在計畫主持人的構思和鼓勵下,我以第一線工作者的角度參與院學士班的學生課程活動,也藉由USR計畫資源支持學生培力活動。

這樣的課程方案當然是實驗性的,但絕不是一種社會實驗。所有的新生都是我們密切關注的教學對象,尤其這是第一屆新生,任何的成果在未來都可能成為一種培育學生的借鏡為了達成我們的目標,在經過院學士班和USR計畫團隊的討論後,決定以「教育行腳」作為USR計畫和院學士班的合作規劃,未來也將在這個合作基礎上開發可能的協同教學方案、社參行動和相關的活動企劃。同時也呼應我們和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長久以來的構想:在某個夏天會有來自東部和西部的孩子在彼此的場域學習,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並投入偏鄉工作之中,成為兼具關懷、行動力和教育專業的人才。


圖:院學士班作為具USR精神的實踐場域,正展開許多可能性的探索。

一個開始

2020年1月,在進入第二期教育學院USR計畫後,團隊成員開始思考:如果有一個科系是以計畫和社參行動為核心,開展科系的課程和學生實作,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和效應?在2020年上半年緊密籌備的教育學院學士班,在團隊核心成員的討論中,逐漸被視作解答上述問題的開端。以「培養關懷偏鄉教育議題且具行動力的人才」為出發點,教育學院USR計畫團隊大約是在今年4月左右,開始密集參與院學士班的協同運作,並試探對接課程設計等理念的可能性。

就一個新設系所而言,教育學院學士班和USR計畫在一開始就有著不同的設計。教育學院學士班團隊在現階段與教育學院USR計畫團隊百分之百重疊,班主任為USR計畫主持人楊洲松特聘教授,班導師為計畫共同主持人陳啓東副教授,計畫協同主持人張力亞助理教授合聘至院學士班開授課程,身為計畫助理的我同時也擔任院學士班的活動指導。可說院學士班在行政、教學和活動方面,完全由教育學院USR計畫全方面的設計與掌握,幾近可視為USR計畫的實驗班。此外,USR計畫團隊也投入大量經費整修空間,運用學校配合款,教育學院建構了USR計畫的新辦公室、院學士班共學共工空間和新教室等,希望能夠在行動導向的空間設計下,帶領學生進行各項社會參與議題的探索和實作。

在課程設計部份,院學士班在大一為引導和校準,講師群安排了社會創新導論、校準課程,協助新生在文教經營、國際文教、輔導諮商、數位學習等專長之中,找尋到自己的志向所在,並向外探索第二專長。大三開始,則鼓勵學生在USR計畫場域進行社會行動方案企劃實作,以及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目標係使學生兼具專業能力和在地關懷的視野,同時能夠參與在地的教育行動,成為不同於其他傳統教育系所的第一線人才。

教育學院USR計畫主導設計的第一個院學士班活動,是2020年7月辦理的院學士班新生入學工作坊,利用暑期的空檔,我們邀請了第一屆新生和家長來到暨大,進行前導講座和空間規劃工作坊。9月9日至13日,我們以學士班「教育行腳」這門1學分專業課程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為基底,設計了院學士班前導課程。內容包括基本教育概念課程、教育機構見學、專業工作者講座、行動方案設計工作坊等不同的課程,希望能以行腳的方式帶領同學們從埔里至花蓮,在由西至東的行旅路程中,與作為重要夥伴的東華大學團隊共學共創。


圖:由西向東拜訪沿途的教育機構與地方工作者,以探索的方式展開見學之旅。

東台灣行腳

計畫團隊將「教育行腳」這門1學分必修課程規劃以暑期營隊的方式進行,在暨南大學的迎新活動結束之後,我們不會讓學生回到家中渡過最後的假期,而是要將學生帶往東台灣,進行五天四夜的營隊。這個設定除了活動本身的目標,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先從原生家庭的舒適圈中解放出來,去探索自身作為大學生的可能性和獨立性,並且開始改變自身過去的生活模式,開始從被照顧者獨立往照顧者的路上前進。出乎意料的,學生反應非常積極,所有院學生班第一屆新生全員到齊,使得我們對於教育行腳課程的效益抱持相對樂觀的心理準備。

9月9日
營隊首日在暨大進行室內課程,在課程設計上,團隊進行了教育行腳課程的引介和校準,向同學們說明本次多日課程的期待。由於這是一個融合了必修課、迎新和前導的課程活動,因此營隊的概念設計也與一般的營隊不同,首先便是為營隊的民主化定調,沒有大學營隊常見的值星官、營規、處罰或大聲喝斥,一切活動都以工作坊和田野活動的方式進行,期待能夠喚起學生們的自主參與意識,並改變過去營隊反民主的陋習,以「成為積極公民」作為學生們的學習典範。我們相信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脫離未成年階段,為自己而負責。

不過在營隊設計上,我作為主要的營隊設計者,仍然有未妥善安排的部份。比如我忽略了由大三、大四同學作為隊輔,在營隊操作上仍然需要較為明確的指示和時間分割,在人員的調度上,以專任助理標準要求隊輔們配合,顯然為隊輔們帶來負擔,幸好到了東部之後,有東華大學社參中心的夥伴全力支援,而我和隊輔之間的合作模式也逐漸穩定,使得營隊得以順利進行。


圖:在水牛書屋,羅文嘉社長分享為什麼要在偏鄉開一間書店,以及書店在社區之中的可能性。

9月10日
在第一天的課程結束後,教育行腳營隊前往位於新屋的水牛書店進行講座,聽取羅文嘉先生退出政治圈之後,如何藉由水牛書店這個歷史出版品牌參與在地教育、文創和食農工作的心路歷程。對於千禧年後出生的新生而言,羅文嘉已經如同上世紀的人物,大多數人並不認識他,甚至也沒有留意過他在2020年初剛參與過一場盛大的選戰。羅文嘉先生的分享引發諸多回應,許多人訝異於教育工作原來可以和文藝、農業結合在一起,像是互補不足之處一樣。此外,羅文嘉先生的暑期兒童營隊亦帶來不同的省思,展示了另種教育實踐的可能型式。

夜宿羅東夜市附近的旅館,這大概是四天課程營隊之中最好的住處了。(待續)


【延伸閱讀】

如果USR計畫也有實驗班(下)